20世纪90年代初,绿道规划研究还仅局限于西方少数几个国家[1]。但近年来,绿道规划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开。组织管理方面,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分别成立了绿道协会[12],推动了绿道规划与建设的深入。学术交流方面,自1992年秋在美国马萨诸塞组织的第一次绿道规划会议[1]和1998年在美国举办的第一届有关游步道与绿道的国际会议[2]以
3绿道概念与分类
绿道规划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广泛开
3.1绿道术语
展了绿道概念的讨论。绿道概念起源于绿线概念、蓝线概念[4],以及随后霍华德提出的绿带概念。而绿道这个词最早较完整地出现在美国政府户外活动管理委员会对人们未来生活方式描述的文献中,认为未来的户外风景应是一幅由“绿道”网络所组成的生动的画卷,人们能够方便到达居住地周围的开敞空间,绿道将城乡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通过城市和乡村[1]。这是对绿道的形态与功能首次较系统的描述。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差异、社会和城市发展不同,导致不同国家与地区对绿道概念与术语的描述也表现出极大差异[12],但这些名称术语包含着形状与功能两大要素。形状上,可分为线状和面状;功能上,包含着生态、环境与多功能特性。由于这两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
埃亨(Ahern)认为[9],按照面积尺度的大小,、市域级绿道可分为市区级绿道(1 ̄100km2)(100 ̄10000km2)、省级绿道(10000 ̄100000km2)、区域级绿道(>100000km2)4种类型;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可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4种类型。
俞孔坚教授从历史分析和自上而下规划方法角度,对中国的绿道规划发展与演变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他认为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即沿着河道能,中国存在着3种类型的绿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5]。
(Miller)等的研究结果还表明[32],尽管还没有证据显示城市绿道对植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扩散与迁移的作用,但是可以证实有大量的中小型哺乳类动物通过绿道进行扩散与迁移。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绿道的宽度、绿道的植被覆盖程度以及临近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等,将直接影响着对变化敏感的种群分布情况。如辛克莱(Sinclair)等研究结果显示[34],绿道的宽度及植被盖度等将对种群的分布产生影响。随着绿道的宽度减小,哺乳动物的数量将大大减少,但与周围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不密切;也有学者认为,随着绿道周围建筑密度的降低,哺乳动物的数量将增加。并且,绿道邻近地区栖息地的结构、植被盖度和人行道的数量等都将影响哺乳动物的数量与分布。再如,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绿道功能的结果显示,当景观完整性增加时,城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加强,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与机会将增加[35]。绿道功能与鸟类种群数量分布关系结果显示,鸟类的数量随着树木的密度变化而变化,在绿化好的绿道中,鸟的种群密度将增加[36],并且,绿道所采用的绿化布置形式及周围建筑密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生存[34]。
绿道还具有较高的环境价值[11]。对炼油厂周围绿道3年的观察研究表明[37],绿道吸收空气中的粉尘率达到63%,噪声降低率达到67%。在社会学和文化景观方面[38],绿道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并能充分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增加相关设施的经济使用价值,带来周边邻近地区房产价值,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39]。在娱乐功能方面,能为周围地区市民提供良好的步行、骑自行车锻炼的活动空间与场所[16]。
参数。如绿道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民使用绿道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41]。
绿道规划在内容上,包括风景资源、现存的绿色通道和历史通道网络的分析;绿道各组成要素评价;综合评价;绿道规划的确定4个方面[12]。在调查方法与数据获取方面,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深入访谈[20],是快速获取相关定性分析数据理想的方法,特别是针对关键人物的访谈,效果更不同尺度与层次的绿加明显[42]。需要注意的是,
道规划的侧重点往往存在着一定差异。在技术方法上,普卡拉(Pukkala)等在构建宜人指数基础上,运用决策分析、GIS分析、数字化模拟等方法,探索性地开展城市绿道规划研究[43]。
在绿道建设中,需要借助于公众的广泛参与[44],共同确定规划目标与决策,并达成共识;完善立法与管理制度;制订规划策略。绿道规划实例显示,对于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多管辖权限的绿道建设与管理,面临着政府间的协调,区域统筹,资金,共识4方面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从合作开发,建设目标,公众参与,区域协调4个方面进行解决[42]。如美国的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在绿道建设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管理措施往往在不同层次与尺度上的表现形式与管理方法不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绿道规划与管理的执行存在一定的差异[20]。因此,绿道规划是由风景园林师、城市规划师、环境保护学家、政府决策者、公众共同参与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绿道效应日趋显著
绿道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和健身功能,并
且还具有表达功能[30]。绿道价值通常可用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来度量[11]。内在价值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审美价值;外在价值包括人类利用、可达性、市场需求、土地利用;同时,物种灭绝危险程度也是反映绿道价值的重要参数。针对绿道效应分析,人们主要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建立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并且,有学者探索采用景观结构指数开展绿道价值的评价[31];也有学者从生命的、非生命的和文化的角度对与环境敏感区风景园林资源相关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价[28],并以此评价结果作为绿道规划的依据;还有学者探索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图层叠加技术,结合可持续分析方法开展绿道效应评价[32]。
从景观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来看,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绿道建设,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因此,绿道在满足城市功能,促进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流,改善住区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绿道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33],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
[28]
6绿道规划的展望
然而,关于绿道规划也有不同学者提出质
疑。如绿道作为野生动植物廊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广大规划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共识。具体表现在:(1)许多种群沿不同绿地的扩散并不需要廊道;(2)没有证据显示预计的种群将会利用此廊道进行迁徙;(3)廊道会方便外来入侵种群的侵入[9]。因此认为并不需要设置满足生态与野生动植物迁移和栖息的绿道。实际上这也是保护生态学中长期讨论的“是保护单个大的,还是多个小的”(SLOSS)斑块或生态系统的问题。同时还认为,使用廊道,将导致更大范围内
5绿道规划与建设管理
传统的道路网络除了其重要的经济和社
会价值外,还存在着对生态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19]。因此,在绿道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形成网络是目的[12],人们通常首先需要考虑绿道延伸的长度和连通性[40]。但是,从娱乐角度而言,其他因素也是创造理想绿道的重要
。米勒
中国园林
87
的均质性,失去文化景观特色,并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9]。实际上这也说明迫切需要深化已有研究成果,从理论及其机理研究方面推进绿道规划深入。
其次,绿道规划设计中,由于视线的通透性与灯光的使用不当将会产生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对妇女、儿童、老人和身体残疾者的使用产生潜在的不安全因素[45]。例如,1965年日本横滨规划建设的绿道,主要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游憩通道,当时密集种植的幼小树木主要考虑绿化的需要,但经历30多年的生长已成茂密的林木,这些区域有可能成为犯罪易发区域[44]。因此,开展绿道安全研究,杜绝潜在的安全隐患,应是今后一段时期绿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绿道规划在短期内已在全球迅速展开,充分显示出其在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等重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绿道规划研究成果在我国还未引起学界及政府的广泛重视。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对绿道规划的广泛宣传,将我国目前重视园林绿化数量建设、生产性建设和美化功能建设转变到绿道网络体系建设上来;其次,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绿道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资助力度,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层面的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自然文化遗产绿色廊道典型范例建设与示范,构建全国的绿道网络体系,提高我国绿道规划研究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Fábos,J.Introductiongreenwaymovement,use1995,33(1-3):1-13.[2]刘滨谊,余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
[J].中国园林,2001(6):77-81.
[3]贾俊,高晶.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J].中国园林,2005(3):69-72.
[4]Zube,E.GreenwaysandUSnationalparksystem[5]
Yu
[J].LandscapeK.,Li
D.,Li
and
Urban
Planning,
of
1995,33(1-3):17-25.
N.The
evolutionand
overview:the
of
andpotentials
greenwaysinChin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6,76(1-4):223-239.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