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住区的绿色空间的营造

 
绿色生态住区的绿色空间的营造

绿色生态住区的绿色空间的营造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认识也越来越高。居住建设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区绿地也日益成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本文以营造特色绿化空间来优化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为研究目标,通过提出并界定住区绿化空间的概念,阐述绿化空间特色营造的思路、内容与方法,完善现有住区绿化理论。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区

前言

“绿色生态住区”是在全世界普遍重视环境问题,节省能源与资源,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居住环境与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以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营造舒适、宽敞的居住环境,不断地开发、占用土地,建造现代化的住宅,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装修,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界的补偿和保护,结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其长期效应势必给人类自身带来巨大损失。“绿色生态住区”除了考虑人类自身的需求以外,同时还需要考虑对自然地消耗,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人类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损失减少到最低点。

1目前绿色生态住区的现象与问题

我国住区的绿化水平还普遍较低,首先是住区的绝对绿化量偏低,其次,住区绿化空间的理论概念与实施对策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传统绿地率指标的不足

随着环境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住区绿化空间的生态作用日益重视,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仍然被过去的绿化观念限制,单纯追求绿地率指标好看,缺乏对住区绿化生态作用的深入了解。在居住绿化设计方面表现为过分重视其美化作用,大量修建草坪,生态效益不高。各类新建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整形修剪的花灌木与草坪占据大量空间,成年树木被砍伐,城市中的遮阴树减少,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结果是绿地率提高了,生态效益反而降低了。

1.2住区绿化空间缺乏特色

我国国土辽阔,植物与动物的生物资源丰富,住区绿化空间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增强住区地方特色,可是目前一些住区的形象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法国梧桐遍布大江南北的城市道路,就其原因不难发现,设计者过多地从经济、技术和功能等因素考虑,反复套用其他地方的成功模式,缺乏追求既有科学性又有韵味的本土文化的意愿。


1.3绿地指标设定单一

绿地率是衡量绿色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及重要因素,其数值的大小在各种规范绿色住区建设的行业、地方或国家标准中都有限定。诸如2003年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修订发布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版》就指出绿色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5%;另外一些地方标准如《广东省绿色住区标准》也指出绿色住区的绿地率不应小于30%;而作为目前国内在规范绿色住区建设方面的一部较为完善的标准,2006年由国家建设部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提出绿色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的要求。

一直以来,即使不同标准对绿色住区绿地率的要求值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标准中的绿地率始终是一个恒定值,它不会随着住区容积率或居住人口等因素的变化而有不同的量值,那么,这样的绿地率指标是否真能保证绿色住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呢?其实,如果从绿色住区绿地系统的功能内涵来考虑,则不难发现这样的绿地率指标存在一定不足。绿色住区绿地系统的功能一方面需要降低住区人工环境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为住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从这两种情况考虑,高容积率的住区显然要比低容积率的住区需要更高的绿地率以提供更多的绿地面积,因为前者比后者会为自然环境带来更多的生态压力,而且前者容纳的居住人口也比后者多,从而导致对绿地面积需求的上升。故此,对于不同容积率的绿色住区,单一的绿地率指标并不能充分保证住区的生态水平。

2国内外住区住区绿色空间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2.1米尔顿•凯恩斯住区

1)住区概况

米尔顿凯恩斯住区采用规整的方格网规划,周边面朝道路的建筑立面都是石材饰面,并在临街道的一侧设计了柱廊,为居民提供零售服务。较高层面设计为锯齿状,住宅采用退台式设计,在屋顶布置了绿化以及太阳能设施。柱状的塔楼设计突出于建筑立面,建筑层层递进向内扩展,引导着外部人流进入内院广场。

2)景观绿化

住区建筑的一层是开敞式花园,丰富了住区的公共绿地景观,每个公共楼梯同中央的公共休闲大道相连接,以便于住区内的高层住户接触到户外活动空间。同时,楼群之间还设计有玻璃楼梯,通过走廊的链接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出入屋顶花园。地下停车场的屋顶都可以栽种可食用植物,或者设计成游泳池,溜冰缓坡,从而构成了住区的立体景观大道。立体绿化形成空间景观纽带,将米尔顿凯恩斯住区同周边的住宅有机地连接起来。

2.2北京MOMA万万树住区


住区概况

该住区距离北京市区约30公里,位于京承高速路旁的慢拍小镇。是由英国阿特金斯国际公司总体规划的一个城市扩建项目。万万树占地1800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规模宏大,配套齐全,人口密度地,具有突出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2)景观绿化

全镇由600多套独栋庭院住宅组成,建筑密度仅0.38,绿化率达到62%。整个住区被品种繁多的高大乔木包围“万万树”此由得名。在万万树,每家每户都赠送一处400-1000平方米的独立私家庭院,花团锦簇、浓荫匝地。

3住区绿地空间的创造

3.1住区绿地系统基础设计理论原则

3.11整体性原则

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住区环境,无论是其人工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的开发,都必须考虑到与整体环境的联系,如住区环境的规模、内容、功能、结构与布局,以及住宅建筑的密度、高度、造型、色彩、材质与风格等都应纳入整体环境关系中去考虑。此外还应将人、社会与自然视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从而把设计与绿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起来,以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设计。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绿地的规划设计要从住区总体布局入手,既要妥善处理好绿地与建筑、道路等的软硬协调关系,住区内其它用地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3.12连续性原则

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将绿地的各个构成要素,结合周边建筑的功能特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多层次、多功能、结构序列完整的进行布局,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立体系统,为居民创造幽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系统的连续性要求在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构成绿地系统的“点”、“线”、“面”等要素在保持自身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增强其彼此的联系和呼应。这样才能避免绿地的孤立和过度分散,才能营造层次分明,连续生长的住区绿地系统。

3.13多样性原则

在绿色住区环境设计中,其多样性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涵义,它不仅包括五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宏观功能与人类活动场所的多样性等。它能通过各种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位重叠,在狭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多样性的住区空间环境来。如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设计即在保持单元式公寓私密性与四合院形


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传统风貌特点又有时代感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3.14地域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在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尊重不同地域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又要塑造绿地自身的特色和优点,是指与异,进行住区绿地的总体布局,既要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又要达到改善不良微气候的功效。在植物的配置选择方面,尽可能的少用名贵的树种,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的乡土树种为主。

3.15生态性原则

绿地具有维持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降温、增湿、除尘、杀菌灯一系列的生态物理功能,它对改善住区的微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地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绿地的生态物理功能,对绿地的面积大小、位置选择、植物配置和树种的选择进行优化设计,以创造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

3.16实用性原则

在我国的传统民居中,天井、庭院和院落部是无顶的绿化空间,可供居民休息、交流和活动只用,可以说是一块充满生活气息的场地。但现在的许多居住区的住宅和庭院隔离,绿地也常有被围起的情况。有些绿地虽然那种树植草,也仅为观赏之用。可见,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增强其可达性和亲和性,从而真正的为民所用,为民所享。

3.2住区规划中建筑与绿色空间的关系

3.21住区空间组织形式

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可以使同样面积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居民,提高空间利用率。

1)围合形式

传统住区多采用板式矩阵行列式布局,如果改为院落围合式布置可以有效节约住区用地。通过围合的方式使外部环境形成院落,结合绿色空间布置,可以增加居民的共享空间的绿化,增进住区内邻里交往。围合的方式可以采取将行列式布置的东西方向缺口适当围合,少量布置东西向住宅,从而提高住区土地利用效率。

2)朝向设计

平地住区的规划一般布置成为南北向,可以根据当地气象资料,依据主导风向适当将形体做偏转处理。通过斜向布置可以减小日照间距。所以在住区的规划


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好建筑形体朝向与日照、风向的关系,合理布置住宅,从而达到节约住区用地的效果。

住宅楼的围合程度应参照当地气候条件,北方围合相对封闭,加强保温;南方可适当开敞,增进通风。围合形成的东西向单元宜采取特殊设计,必须通过设计解决东西朝向单元住宅的日晒与通风问题。同时,围合形式布置会出现转角户型和尽端户型,通常情况下,转角户和尽端户的设计较为自由,既可以改变户型设计,直接增加使用面积;也可以增加单元户数,通过降低公摊的公共交通面积来增加总的建筑使用面积,从而达到住区节地的效果。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绿豆蛋花是怎样制作及具有什么样的功效?
    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中数学第2章平面向
  • 上一篇:绿色施工在区域开发建设初期的应用
  • 下一篇:绿色生态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