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诗唐诗气质中的底层视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99jianzhu.com

石湖诗唐诗气质中的底层视角

作者:李政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04期

南宋诗坛或上承江西诗派内转风气,视界限于故纸堆中,重典实,尚硬拗枯瘦,以黄鲁直“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为典范;或于梦金戈铁马,写下斗志昂扬的“唾手便有擒胡兴”,在山河飘摇中奔走疾呼。但是,范成大是这片躁动不安中的一个异数,时人谓其诗“弱”而“平浅”,“边幅太窘”,这却颇上追唐风,正显出温润多情的气质;且石湖以乐府笔法摹写遗民与农民时的多角度变换,更体现了他拳拳赤子心背后的深情。

一、回归唐诗的倾向

1.音节最婉,温润有味

南宋刘克庄论本朝文风言:“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四库全书总目》对石湖有“骨力乃以渐而遒,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的评价,然而石湖诗实不够“波澜富”,也不到“锻炼精”:苏轼泉源涌地的风格譬喻,以及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面目,范诗中极少。他个性随和,如陈廷焯云:“石湖词音节最婉转,读稼轩词后读石湖词,令人心平气和。(《白雨斋词话》)”在乾道六年以文臣之身使金时,竟谈道“臣已立后,乃区处家事,为不还计,心甚安之。”

此点突出体现在石湖笔力圆熟清浅的七绝中,“邻家鞭笋过墙来”等诗句直承唐代山水清音,这份温润细致让他描摹诸民时“于桑麻洲渚,一一有情”。

2.志续春秋,波折乐府

然而石湖之“润”却不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空旷无人的冲淡,他有“我题石鼓诗,愿言续春秋《合江亭》”以“史笔”写诗的素志,接受元白张王等人乐府诗的影响比苏黄更多。清人刘熙载《艺概》:“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石湖的新乐府正承王建遗风,富有波折和姿态,虽也用老妪都解的口语,却不似诚斋体的浅俗滑快。

石湖向唐风回归的平和气质与乐府诗的创作形式,正适于反映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二、底层视角

自江西诗派始,宋诗多走向“内转”的窠臼,重典实议论,强调个体性抒情,《沧浪诗话》中总结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与丰腴浩然的唐诗相比,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石湖笔下的开放的唐诗气质让他走出狭隘的自我,从不同视角体味民生疾苦。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 上一篇:唐诗与“砚”
  • 下一篇:浅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 TOP相关资料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