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诗词的馨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99jianzhu.com

感受古诗词的馨香

作者:许正春

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30期

【摘 要】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在教学中往往因循守旧。本文着眼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际,力图从在资源整合中把握教材、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等方面阐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浸润学生的心智。

【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近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

一、在资源整合中把握教材。

1.齐现同一主题作品。

小学阶段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融会贯通。如笔者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

2.整合同一题材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如在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同一诗人作品。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 上一篇:对古诗词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 下一篇:也说书法家自作诗词

  • TOP相关资料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