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99jianzhu.com
诗词教学 诵读先行
作者:孙丽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7期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法普遍为老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广泛被采用。但是目前诵读教学环节还是有许多误区存在。主要表现是“为读而读”,不解其宗旨。不管是听名家录音还是听教师范读,不管是纵声朗读,还是低声微吟,大都是“用眼睛去读”,没有用心。老师安排的诵读教学环节,总是是有一定目的性的。或是希望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或是读出意象,进而体会意境。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诵读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读成了一种形式,仅仅是为背诵默写打基础。学生学习诗歌的收获也就寥寥。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越来越淡,与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诗词教学必须要走出这样的误区,才会有灿烂的明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真诵读,得要领,悟情思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尝试。 1 尝试描述,把心放平
新课未上前,我往往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尝试上课前描述。此时,诗是山,词是水。未进“山”,未入“水”,诗词就是一幅山水画。看山看水,把心放平,看个全貌就行,不必苛求理解“画境”。
在尝试描述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能文通句顺,就可能会调动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描述,描述的过程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初步解读诗歌的过程,描述完成了,诗歌的教学差不多就完成一半了。当然,开始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能力达到完全理解的境地,老师也要平心,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比如《雨霖铃》的课前描述,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景物渲染离别时的氛围?(2)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表达离别后的感受?(3)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中写出了“离人”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形象。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描述,也有助于对词意的理解。 除了描述外,预习还应该包括查找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这是描述的基础,也是为进一步的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做准备。
2 尽情吟诵,把心放进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之后,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吟诵诗歌。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吟诵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深入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吟诵不同于朗读和背诵,它是美读,要建立在对诗歌相关文学常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诵读之前老师要介绍诗词的顿挫、押韵和声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诗人创作风格,所处的创作阶段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诗人,设想自己面对同样的处境来吟诵诗歌。通过这样的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