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4.5.5室内空气质量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一般项
4.5.6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视线干扰。
4.5.7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
4.5.8设采暖和(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
4.5.9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4.5.10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利于住户的健康和舒适。
4.6运营管理
控制项
4.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4.6.2住宅水、电、燃气,采暖与(或)空调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4.6.3制定垃圾管理的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4.6.4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化存放,保持垃圾容器清洁、无异味。
4.6.5制定并实施施工项目节能与节水的具体措施。
4.6.6制定并实施施工项目保护环境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4.6.7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4.6.8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系统可扩充性强,能较长时间的满足应用需求;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
4.6.9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4.6.10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4.6.11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计划,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
4.6.12建筑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6.13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
4.6.14设计为改造和更换设备、管道提供便利。
优选项
4.6.15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 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5 公共建筑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5.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5.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危害性电磁辐射及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1.3 不对周边居民区及交通道路造成光污染。
一般项
5.1.4 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设备房等。
5.1.5 场地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5.1.6 充分考虑建筑周边、广场、道路、停车场的绿化和遮荫,绿地率高于国家及相关地区标准。
5.1.7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减少单纯的草坪绿化。
5.1.8 绿化修剪和灌溉及时,绿地内无裸露土壤,绿化用地土壤厚度、土质条件满足植物的需要。
5.1.9 场地内无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的污染源。
5.1.10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5.1.11 室外风环境利于建筑通风和冬季人员行走舒适。
优选项
5.1.12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
5.1.13 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为工业厂房改造。
5.1.14 道路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
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
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5.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有关规定。
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有关规定。
5.2.3建筑采暖与空调热源选择,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4.2条的规定。
5.2.4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或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
5.2.5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应根据用户等情况,对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一般项
5.2.6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则利于自然通风。建筑主朝向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5.2.7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透明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2.8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
5.2.9 采用适宜的蓄冷蓄热技术和新型节能的空气调节方式。
5.2.10 采取切实有效的热回收措施,设计为可以直接利用室外新风的空调系统。
5.2.11 通风空调系统在建筑部分负荷和部分空间利用时不降低能源利用效率。
5.2.12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3.26、5.3.27条的规定。
5.2.13 建筑需蒸汽或生活热水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
5.2.14 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5.2.15 楼宇自控系统功能完善,各子系统均能实现自动检测与控制。
优选项
5.2.16 建筑屋面采用种植屋面技术。
5.2.17 对于直接以天然气作为一次能源的系统,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和回收燃气余热的燃气热泵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5.2.18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5.2.19 建筑冷热源、空调输配系统、照明、生活热水等部分能耗实现分项和分区域计量。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5.3.1根据建筑类型、气候条件、用水习惯等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考虑传统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降低用水定额。
5.3.2设置完善的供水系统,水质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且水压稳定、可靠。
5.3.4 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并应设置用水计量仪表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检测管道渗漏。
5.3.5 合理选用节水器具,节水率大于25%。
一般项
5.3.6 在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选择经济、适用的雨水处理及利用方案。
5.3.7在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5.3.8采用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绿化灌溉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节水率不低于10%。
5.3.9 优先采用雨水和再生水进行灌溉。
5.3.10 游泳池选用技术先进的循环水处理设备,采用节水和卫生的换水方式。
5.3.11 景观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且用水安全。
优选项
5.3.12 沿海缺水地区直接利用海水冲厕,且用水安全。
5.3.13办公楼、商场类建筑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在60%以上。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5.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满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5.4.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一般项
5.4.3 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用量70%以上(按重量计)。
5.4.4使用耐久性好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高性能混凝土等建筑材料。
5.4.5 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功能性装饰装修材料。
5.4.6 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装修时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
5.4.7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工业或生活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优选项
5.4.8 从全生命周期(包括材料的生产、运输、使用、维护、废弃、再生利用等)评价并优选所用建筑材料。
5.4.9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5.5 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5.5.1 采用中央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5.5.2 围护结构内部或表面无冷凝现象。
5.5.3采用中央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标准要求,且新风采气口的设置能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
5.5.4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要求。空调系统的过滤器、风机盘管和风道等定期清洗或更换。
5.5.5 建筑外窗的隔声性能达到《建筑外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8485中II级以上要求。
5.5.6建筑室内采光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T50033的要求。
5.5.7建筑室内照明质量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一级要求。 一般项
5.5.8 单独处理的新风直接入室,避免二次污染。
5.5.9 合理进行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5.5.10 室内背景噪声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一级要求。
5.5.11 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空气隔声性能(Rw)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二级要求。
5.5.12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5.5.13 建筑75%以上的空间可根据需要实现自然采光。
5.5.14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有无障碍设计。
优选项
5.5.15 采用中央空调的建筑,采用经济有效的空气净化技术和系统。
5.5.16 采用可调节遮阳,调控夏季太阳辐射。
5.5.17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5.5.18 建筑75%以上的空间可实现自然通风。
5.6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控制项
5.6.1建筑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所在地域的气候、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并同自然环境特征相协调。
5.6.2 采取具体措施有效控制施工引起的大气、土壤、噪声、水、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bbs.99jianzhu.com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