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隐喻:田园剧与狂想曲
--析霍桑《福谷传奇》中的文化哲学思想
吉梅玉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福谷传奇》是霍桑以1840年代布鲁克农场为原型,采用承袭欧洲文学中的传统田园剧"曲调",谱写的一首探寻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革"狂想曲"。小说以独特的审美观、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隐喻的手法,诠释了科学技术进步对自然的征服进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反思工业文明给人造成的影响。同时,小说也折射出作家表达美国政治和经济的特殊话语方式。
关键词:霍桑;田园剧;乌托邦;异化
一、《福谷传奇》及其相关品评
《福谷传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1852)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新英格兰三部曲之一。小说以1840年代的新英格兰历史或现实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内心苦闷"、意欲改变现状的知识分子,试图建立起一个平等、合作、自由的乌托邦式社会理想模式,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小说于1852年首次出版,或许是由于被其传世名篇《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的光环所掩盖,该小说受到的关注度远不及《红字》。而且,评论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有质疑亦有赞誉。譬如,美国文学大师爱默生认为,这个故事因为写得"凄凄惨惨"而"令人不悦",但是美国现实主义旗手豪威尔斯则认为它是一部"令人心跳的自然主义"之作。[1]
该小说取材于由乔治?里普利创建的乌托邦实验基地--布鲁克农场(Brook Farm)。对于小说的创作,作家虽不否认自己"头脑中有这样一个村社",但却极力否认小说与布鲁克农场之间存有直接关联,并声称"他对这一社会主义社团的兴趣只是为了搭建一个剧院。"[2]作家的"辩解"似乎意欲营造一种若虚若实、亦真亦幻的品读意境,以一个完全虚构的乌托邦实验社团尝试对社会改革来为读者搭建一个思考19世纪上半叶美国政治和经济的"舞台"。当然,这个"舞台"中自然也有作家本人。小说在对当时美国工业化和民主化进程中催生的制度"诟病"意欲"医治"时,面对回归阿卡狄亚"田园牧歌"和展望乌托邦"狂想曲"的抉择,作家在社会现实和文学虚幻构意之间勾勒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关联。暂且抛开两者的结局不论,就其改革社会的过程而言,这种尝试都反应出作家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一种思考,也折射出作家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如果说《福谷传奇》是一部探讨美国社会发展中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革"狂想曲",那么,这一主旋律的意涵远比我们阅读的小说内涵要丰富而深邃,"简单的结论式否定"也许只是我们窥测到的一种"弦外之音"。
二、田园牧歌抑或多幕剧
早期的美国文学虽取材于本土,但就体裁和风格,则更多地是沿袭和模仿欧洲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就《福谷传奇》而言,作家采用了从密尔顿、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作家那里承袭的历史悠久的田园牧歌传统。小说的原型布鲁克农场在转向乌托邦之前,最初以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为理论基石,试图通过搭建人与自然和上帝的"通天铁路",改变社会现实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精神内省和社会新生的宏远理想。超验主义者和乌托邦改革者执着于农业的道德健全性和自然的精神净化与启迪力量,而这一信念归根结底又根植于田园牧歌传统所建构的一整套神话上。
小说中,霍桑复制了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绿色花园、游牧或农耕的生活、假扮牧羊女或农妇的王后、诗人-牧人或农人、纯真的爱情等田园牧歌传统的经典元素。卡佛台尔(Coverdale)、齐诺比娅(Zenobia)、蒲丽丝拉(Priscilla)等该剧的主要人物毫无例外的被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