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拨当堂检测教师版

 

高三语文当堂检测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现在国内许多城市散布着“洋地名”,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波西米亚花园、戛纳风情街、米兰阳光、檀香山1号、普罗旺斯阳光花园、荷兰水乡、塞纳河畔、温哥华广场,“曼哈顿”“泰晤士”扎堆,“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甚至调侃道:“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

近十年来,这一现象风靡全国。有人认为,这些“洋地名”代表着高品位、国际化;也有人认为,这是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是居住文化的大缺憾??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及解析:

1. “洋地名”泛滥岂止叫人犯晕

“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听了乘客说的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现实中,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4月10日《人民日报》)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民政部去年就要求,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概括而言应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眼下,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或爱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不仅让群众看着一头雾水,也割断了地名文脉”。

地名文化的一哄而“洋”,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实则很显庸俗与浮躁,根本经不起稍作推敲和质疑。假如有国外游客请一位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留个地址以便以后交往,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留的地址可能是:XX市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曼哈顿小区。而如此杂糅打包“洋地名”的中国地址,除了引人发谑与徒增笑料,哪能衬托和折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有底蕴?

类似“戛纳风情街曼哈顿小区”这样的“洋气”广场或楼盘里,平时走着和住着的都是谁?这个答案可谓不言而喻。且不说外国游客会不会请中国朋友留下交流地址,即便出于大多数国人的感受,在正儿八经的中国城市和乡镇中,却老是晃动着“崇洋媚外”的地址名称,怎么说都是一种漠视历史传承、缺乏文化自信的不佳表现了。

层出不穷的“洋地名”岂止叫人犯晕。很多时候,通过一个传统的地名,人们便能够解读出一个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地名往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比如说荆州,它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气。一看到这样的地名,就自然会想到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正如一些专家痛心疾首地谈到,不少地名本身已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轻率改名或是弄些花里胡哨的“洋名称”,则是把这些人文印记与回忆,硬生生地消解和截断了。

网络之上、跟帖之中,早就不乏调侃吐槽:“假如翠湖旁边的小区改名叫瓦尔登别墅,轿子雪山景区的酒店改称阿尔卑斯小屋,你会怎么想?在‘名古屋’甩米线,听起来就别扭!”而实际上,针对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等现象,我国1996年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早就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这便说明了,加强对泛滥成灾“洋地名”的严格治理,并非无法可依,而更像是用心不够、用力不狠。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视频会议,传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我看来,这一次的“重点清理”,与其说是新的任务,倒不如讲是“补上欠账”。换言之,对各地“洋地名”“怪地名”等的严肃整治与规范,并非朝“名”夕改,而是早该如此。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离骚》中的“,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屈原忧郁至极、走投无路的样子。

(2)《庄子·逍遥游》中,以见日则死的大芝和一种寒蝉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奇崛,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写出飞雪之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1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运动和力》测试卷
  • 下一篇:透镜及其应用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