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经济地理学考研考试要点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20世纪经济学发展特点

a.研究区域尺度变化(微观-中观-宏观)

(1)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以商业为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内部的经济效果最佳。

(2)区域研究(二战后)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3)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费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

特征:研究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4)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加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b.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单体企业区位-多分部企业区位-跨国和全球企业区位)

(1)研究客体的变化: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2)企业地理概念提出,尤其关注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公司地理领域逐渐形成。 c.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5)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西南大学 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要点
  • 下一篇:2016年西南大学人文地自然地理考研真题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