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习题

 

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习题

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对第(3)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的知识分子,因不满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明主。

B、后来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明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为,闻一多越讲越越兴奋,慷慨激昂,声调自然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向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2、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A、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将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两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C、你们展出开!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想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

3、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结全文B深化主题

C、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4、下列事例不能充分证明“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言’与‘行’高度一致”一句的是()

A、起草政治传单 B、群众大会演说C、参加游行示威D、研究古代典籍

5、下列说法有误是一项是()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D、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一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力量。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主要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以及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就做”的特点。

B、“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的两个“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

C、“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中的“说”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D、“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特点。

2、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略写了比较C、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去了第一步。

3、下面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的说法。就是说写诗的兴趣更浓厚了。20年代,闻一多对我国古代典籍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20年代末起,转入写爱国诗篇。

B、“文章最后两段,没有必要独立成段,完全可以合为一段,这样更简练。

C、“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是一处肖像描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

D“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了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的不易。

4、从全文看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治学严谨、成绩卓越的学者。 B、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C、做学问是埋头苦干、潜心研究;作为民主战士,不怕牺牲,大无畏。

D、潜心钻研学问,不修边幅,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的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C、“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是的说法,是指闻一多给我们生病的民族打针施药,尽显神奇疗效。。

D、作者以议论来结构文章,夹叙夹议。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习题精选: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拗过去(ào) 和蔼(?i)渊博(yuān)腊梅(là)

B.锡箔(báo) 后窍(qi?o) 缠络(lu?) 覆盆子(fù)

C.绅士(shēn) 戒尺(jiè)收敛(li?n) 鸣蝉(chán)

D.白颊(xiá) 蜈蚣(gōng) 闰土(rùn) 宿儒(sù)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骨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

B、徜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C、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5、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班蝥 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 罕见

C、书塾 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 缠络 绣象 和蔼

6、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间壁(jiān) 蝉蜕(tuì) 攒电脑(cuán)

B、白颊(jiá) 啄食(zhu?) 宿儒(sù) 潜龙勿用(qián)

C、脊梁(jí ) 倜傥(tǎng) 锡箔(b?) 荆川纸(jīng)

D、菜畦(qí) 缘由(yuán) 脑髓(suí) 金叵罗(pǒ)

语段阅读: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分到总 D.由略写到详写

2、选出修辞手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D.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3、.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4、选出默写正确的一项。()

A.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

B.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互相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样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C.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穷的趣味。

D.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5、选出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充分体现了百草园之乐。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6、作者把百草园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

A、园中悦耳的蜂鸣,美丽的桑葚引起儿童的好奇心理。

B、这里的自然环境给人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可爱的形象,因而激起了“我”热爱自然的美感。

C、因为小时候你坐着贪玩,这里的景物又那么有趣。

D、百草园的确美丽。

7、关于第一段中“确凿”与“似乎”这对词语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A矛盾,但当时说法不规范,可以原谅。

B不矛盾,因为鲁迅小时候天天在那里玩,对那里印象深刻,所以用“确凿”。但后来鲁迅的那个房子卖掉四十年间再也没有去过那里,也不知道那里还有没有长着,所以用“似乎”。 C矛盾,既然如此肯定,就不该有记忆中的模糊。

D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因记不清而犹豫,“确凿”是因为儿童时的游戏彷佛历历在目而肯定。

8、在众多的植物中,作者偏偏着重写何首乌,其原因是()

A 何首乌根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典型代表,它代表了作者年少时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心。

B为了反衬封建教育体制对儿童兴趣的扼杀。

C体现出他小时候那个年代的人还是迷信的,作者年少无知也做过许多傻事,充满童趣。 D为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突出说明是我的乐园。

9、在第二段的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泥墙根一带的诸多事物,有动有静,有详有略,写得恰到好处。

B本段描写是先详后略地进行的,也可以说是从具体到概括。

C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非常新奇。

D作者描写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10、作者如此有兴致地描写“乐园”,有什么用意( )

A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

B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以及对封建教育进行批判。

C和文章的结尾相照应。

11、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搬全景到突出局部。

B、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详写。

C、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的。

D、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D和题目相呼应,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

11、第二自然段共有七个句子,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 B ⑴⑵‖⑶⑷⑸⑹⑺

C ⑴‖⑵⑶⑷⑸⑹⑺ D ⑴⑵⑶⑷⑸‖⑹⑺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阅读训练

1、回忆全文,本段文字在全文结构的作用是()

A、点明文章中心 B、对百草园的描写进行总结 C、对百草园的无限留恋 D承上启下

2、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手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D对童年的事情记忆模糊,因此用了许多的猜测。

3、为什么在“蟋蟀”和“覆盆子”前面加“我的”,后面为什么加“们”?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蟋蟀和覆盆子的数量较多,写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

B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恋恋不舍之情。 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小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生动形象。

D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了“我”与百草园的难舍难分。

4、“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会回来的。

B“我”与百草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C“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植物你,但是我已经长大,应该与他们告辞了。

D对百草园做最后的告别,因为我从此再也没去过那儿。

5、这段文字写出了()

A“我”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

B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

C表现了“我”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D写出了“我”对要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三、《伤仲永》

内容概括: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yè

C泯然众人矣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

A、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7.“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

9、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泯然众人矣 A、mín B、m?n C、m? D、 mén

(2)日扳仲永 A、pān B、b?n C、f?n D、bān

(3)环谒于众人 A、jié B、hè C、yè D、?i

(4)卒之为众人 A、cuì B、zú C、zhú D、cù

10、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 B.日(每天)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传一(一个)乡秀才观之 D.从(跟随)先人还家

11、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

A、稍稍宾客其父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邑人奇之D、父异焉

12、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B.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D.彼其受之天也

14、下列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稍稍/宾客其/父。 D.不能/ 称/前时之/闻。

1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文: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为主旨。

B.父利其然也。译文: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文:立刻写出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D.邑人奇之。译文:邻居都很奇怪他。

16、.课文标题“伤仲永”中“伤”是的意思,“仲永”就是课文中的方仲永,作者“伤仲永”“伤”的是方仲永由一个沦为“”的经历,并由此说明的道理是()

A.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是成才的关键。B.先天的察赋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物质利益毁灭人才。 D.乡人称誉使人骄傲。

17、.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教训: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中考题: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5.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 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 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8.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 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 《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四、《最后一课》

阅读下面句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住在心理,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习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1、“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原因是()

A、“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B、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解过

C、今天讲得容易

D、“我”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2、“这可怜的人”指的是()

A、韩麦尔先生 B、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C、我们 D、韩麦尔先生,我们

23、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A、表注释 B、表补充说明

C、表转折 D、表停顿

24、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住了自己的语言,就记住了自己的祖国。

B、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人民才不会甘心做亡国奴,国家才有希望。

C、这句话表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深挚的热爱和对国土沦亡的痛苦心情。

D、这句话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25、文中两处出现了“好像”一词,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处地方都是比喻句的标志,都是比喻词

B、前者是比喻句的标志,后者不是

C、后者是比喻句的标志,前者不是

D、A、B、C三项都不对。

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的都德。小说重点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教改教德语的事件。作者把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得这节课的任何场景,任何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选择一个淘气而且调皮的男孩做主人公,通过他无知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反映阿尔萨斯人民的悲痛和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的深情。

二是生动的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由于受角度的限制,不可能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胡性格

特征。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惩罚(chéng) 胳膊(gē) 鸟窝(wō) B.征发(fā) 哽咽(yè)祈祷(qí)

C.宛转(zhuǎn) 纵身(z?ng) 干脆(cuì) D.皱边(zh?u) 督学(dū) 挟着(jiā)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紫腾宛转操练忠诚责备 B.礼服绉边领结磨损口齿

C.摇晃督学视查穿戴钓鱼 D.晴朗赚钱宁可纵身戒尺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

B.败仗了,征发了,司令部的各种命令了——我也不停步。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C.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责备:批评指责。

D.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哽:声气阻塞。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C.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D.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5、指出下列破折号的作用(2分)A.意思转折 B.解释说明 C.声音继续 D.语音间隔)

(1)散学了,——你们走吧。( )

(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

(3)败仗啦,征兵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 )

(4)“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

6、课文中说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专心画“杠子”的孩子们,这说明()(2分)

A.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B.韩麦尔先生的课讲得太风趣幽默了。

C.金甲虫孩子们玩腻了。 D.韩麦尔先生的激情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7、对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及对主题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上最后一课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8、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狱的大门”比喻奥地利的统治,“钥匙”比喻亡国奴实现解放,通向自由的方法和解放。

B、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亡了国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还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C、此句是比喻句。本体:亡国奴记住自己的母语,喻体: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9、对“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

话唱歌吧!”作用理解正确一项是()

A这是小弗朗士的联想,表达了他对敌人教法语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情感。 B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朗士的心不在焉。

C鸽子的叫声低沉,从侧面烘托出了小弗朗士内心的悲愤。

D该句语言幽默,写出了小弗朗士的聪明活泼。

10、文中体现今天“不是”“平常日子”的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B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

C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满了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D我们的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是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龄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也认为老师累成这样,认为他是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爱国的表现。

1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法国战败,阿尔萨斯省和洛林被割让给法国,德国规定从第二天开始阿尔萨斯不能上法语课,改为德语课,所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B、因为国家沦陷,不能讲母语了,预示着我们将没有自由、没有主权、我们将成为别人的奴隶。

C、这里也告诫法国人,应该站起来,去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母语。这是一种感叹,并不真的是最后一堂课。

D、这几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的感情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13、关于“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的法国面临着有自己的语言却不能说自己的语言而要学习别的语言做自己国家的语言,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母语的留恋。

B对每个人来说,本国语言永远是最美的。对于法国语言的赞誉,自然赋予了韩麦尔先生个人喜爱的色彩。

C法语的确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D这句话包含着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14、文中韩麦尔进行了自责,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韩麦尔先生的自责中可以看出他平时是一个很不负责的老师。

B、韩麦尔检讨了自己以往教学中的过错,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C、韩麦尔在自我批评时运用了设问句,加强了自责语气。

D、韩麦尔觉得学生没有学好法语很多人都有责任,而家长的责任比自己更大。 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硬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 )(2分)

A.“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B.因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又传来号声。

C.韩麦尔先生因上最后一课劳累过度。D.最后一课结束了,德语将要代替法语了,韩麦尔先生无限悲痛。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的表达作用()

A表现了人物或事件的出现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心理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恐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

A老师知道这是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心里是何等的难过。愤怒。

B、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C他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对这马上就要结束的“最后一课的”的留恋。

D、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无力改变当权者的决定,体现出他的无奈。

4、下列对““法兰西万岁!”表达的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表达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B写出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不屈的精神和多祖国的热爱。

C 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相信法兰西必胜,他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D结尾回扣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和主旨。

5、这一段对韩麦尔先生主要采用了()

A.外貌、动作描写B.动作、心理描写 C.动作、心理描写D.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6、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7、“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句话写出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心情? A写出了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

B表现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C讲了整整一节课,韩麦尔先生很是疲惫。D为很多人的麻木而感到悲哀。

8、“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表示很快的意思

9、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10、“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停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

吕蒙入吴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

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④宗:主要的。

(选自《太平广记》)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俄而起惊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日

月广明之道忽于眠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3、翻译句子: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农夫耕于田,数息(1)而后一锄。行者(2)见而哂(3)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数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5)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6),气竭(7)汗雨,喘喘(8)焉不能作声,且仆(9)于田。谓(10)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16)谬矣!人之处事(11)亦(12)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13)服而(14)退(15)。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4.术:方法。 5.移时:不多时。

6.竭:完;尽。 7.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8仆:倒。 9.谓:对?说。 10.亦:也(是)。

11.然:这样。12.服:心服口服。 13.退:离开。14.焉:?的样子。(喘喘焉:气喘吁吁的样子)

15.作:发出 16.惰:懒惰特殊句式:甚矣,农夫之惰也 (倒装句) 17..去:离开 18.于:这。19.速:速度,快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者解衣下田(2)气竭汗雨

(3)谓农夫曰(4)行者服而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朝代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说“吕蒙做梦的时候读懂了《易经》”。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负笈从师背

(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即使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靠什么成就事业?

25.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勤奋学习,才能成功。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6、加点字解释(2分)

安:_________________孰:____________

27、翻译文中句子(5分)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期末复习作业(第四次)
  • 下一篇:2010年军队院校招生统考 部队考军校政治真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