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病句的成因及纠正
内容摘要:
中学时期是基础知识学习的最关键时期, 语言运用及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最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笔者从目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行为现状入手,对常见病句的成因及纠正进行了总结和探索,认为中学生常见病句是由语法教学空缺、语法知识欠缺,逻辑思维水平较低,学习行为中模仿的因素,多元文化的差异,语言环境和中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根据语法理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较系统且切合实际的修改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指导中学生语文学习行动.
关键词:中学生病句成因纠正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述得不明确,不清楚,甚至是错误的句子。这种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不合逻辑事理,不合词语感情色彩而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训练,了解造句和写作时常见的错误,使其知道病因,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改病句,就是针对病因,用删、补、调、换等方法,把病句改成正确句子的练习。学会修改病句是一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和表述能力都有好处。
据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造句、写作文时,往往会出现病句,在考试时也常常有“修改病句”的题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造句,写作和考试练习时能不出现和正确修改病句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弄清楚造成病句的原因,其次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病句成因及病句类型
笔者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状况,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认真分析探索,发现造成病句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语法教学空缺
由于现代语文课本没有专门的语法学习,语法知识没有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欠缺,学生语法功底较差,就会出现由于语法错误而导致的病句。
逻辑思维水平较低
中学阶段没有专门的逻辑知识学习,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靠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积累,是一种感性的较浅层次的掌握。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思维能力正处在提升阶段,会出现逻辑错误,表现在语言的表述之中,也会导致病句。
学习行为中模仿的因素
学习也是一种模仿过程,模仿有一种向美的和向善的特性。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性是容易模仿模仿,一些词藻华丽或修饰性词语过多的句子,往往造成表意不明,顾此失彼,甚至忽略了基本成分,会导致病句出现。
文化成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西文化交流,由社会现象导致文化现象的出现,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为了保留原来的风格,其语言与中国语言风格不同,不同国家民族内在文化心理不同,语言也有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而言,必然是有差异的。因此,反映在语言融合交流中,也会出现错误。
(五)语言环境和中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或“遵从”。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中总是这样那样的不规范的语句甚至是病句,中学生好奇心强,爱求新求异,但又喜欢随大流,致使在表达中出现病句。
上述五种原因,会导致六种不同类型的病句:
语序不当
常见的语序不当有以下几种:
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例如
在阶级社会里,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也是为一定的阶段服务的。 “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应改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上层建筑”是种概念,教育是属概念,应该是前者限制后者。
2.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如
我们来了的消息传开了,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来看我们。
该句的“许多”,应放在“妇女,老人和孩子”前面作定语。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位置上,如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该句的“充分”应放在“发挥”的前面作状语。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如
展出几千年刚出土的文物。
例句中,应将“几千年”调至的“文物”前。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如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该句中,应将“任意”调“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
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该句中的“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如
奥斯特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该句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人”对“物”不陌生。
8.分句位置不当,如
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该句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1)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而造成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如
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该句主语中心词“发电量”同谓语中心词“输送”无法配合,因为能“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量”,“发电量”只能论大小多小,“的发电量”应该为“发的电”。
(2)暗中更换了主语,造成主谓搭配不当,如
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该句“长势良好”说的是“水稻”,不是“生产”,应将“生产”删去。
2.动宾搭配不当
《女神》的出现,像一阵狂飙卷起力了一带新的诗风,开拓了新诗的领域,为新诗运动尊定了显著的实绩。
“奠定”与宾语中心“实绩”不能搭配,可以改为“为新诗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可该为“显示了新诗运动的实绩”。
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②我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志。
③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踱到我身旁。
例①主语中心同定语搭配不当。“中学时代打下的是基础”,不是“基础知识”。如果要保留“知识”,就把“打下”改为“掌握”,“学到”之类的动词,同时把“坚实”改为“丰富”。如果保留“打下”就得把“知识”去掉,让“基础”和“打下”相互搭配。例②状语“跟自己”同中心语“合不来”能搭配,同“看不惯”不能搭配,应改为“??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的,自己看不惯的同志”。例③补语“少年”表示数量少,同中心语“沉思”不能搭配,可改为“沉思了一会儿”。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1)判断词“是”置于主语和宾语之间,主语和宾语常常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主语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的句子,很多由于违背上述的配合原则。如 ①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②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①句取掉附加成分,简信成为“收成是一年”显然不合情理,可以改为“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最好的”,或者改为“今年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②句缩成短句“世界是过程”主宾搭配不当就更明显,可以改为“世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过程,或者干脆改为:“世界是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
(2)有些用动词作宾语的句子,宾语在意义上也有和主语能否搭配的问题。如
五月份在困难很多的情况下,棉布计划仍有较大增产,节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该句“棉布”可以说“增产”,“计划”不能说“增产”,可以改为“棉布比原计划仍有较大的增产”,
(3)在检查句子是否有毛病时,特别要注意检查联合短语。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往往出现同有关成分不完全搭配的情况,如
迅速恢复和加强他们所必须具有的研究的条件和教学条件。
该句说“恢复??研究条件和教学条件”可以,但说“加强??研究条件和教学条件”就不合适了,可以改为“恢复和改善??研究条件和教学条件”。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
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该句“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不符合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成分,以致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表达意思不准确的一种病句类型,常见成分残缺的语病主要有5种:
1.主语残缺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如
在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建筑材料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句中的“在”和“下”去掉,两句就都有主语了。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如
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该句应改“并”为“上级”,或将“并安排了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改为“并被安排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3)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语残缺。如
抢险突击队的小李,搁下刚满周岁的儿子,参加抗洪斗争,第二天就晕倒了,把他送回家休息,但苏醒后有偷偷上了大堤。
“把他送回家休息”的主语应该是“大家”,此处是不能省略的,顺着最后几个分句的主语来往下说,应改为“被送回家休息”,最后一个分句在“苏醒”后加上“她”。
2.谓语残缺,如
我们经过一冬的苦干,河道终于疏通了。
该句主语“我们”后缺少与之相搭配的谓语,可将前句改为“经过我们一冬的苦干”或“我们苦干一冬”。
3.宾语残缺,如
县政府在全县推广了我们村科学种田。
该句“推广”后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经验”。
4.中心语残缺,如
曾记得我们初到农村是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会种庄稼,连最起码的农业知识都不懂,竟把小麦当青草。
该句“一个”的中心语是什么不明确,应在句末补出中心语“的人”或“的青年”之类。
5.关联词语残缺,如
他虽然没有上过学,爱学习,现在已经能写文章了。
该句“虽然”后缺少与之相搭配的关联词语,应在“爱学习”前加上“但是”。
(三)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义,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中学生病句中常见的成分赘余主要有以下四种。
1.堆砌词语,如
领导的这一决定非常英明,非常及时,非常好,好极了,我们坚决拥护。
该句“非常好,好极了”堆砌词语,可以删去“非常好”或“好极了”。
2.语义重复,如
你到这儿来干什么来了?
该句两个“来”重复,只保留一个就好。
3.画蛇添足,如
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该句“的距离”多余,应删去。
4.虚词多余,如
“这些问题,可以交诸于司法部门来解决”
该句“诸”即“之于”的合音词,与其后的“于”重复。可以将“于”删去。
(四)结构混乱
在语言表达中。两种以上的结构纠缠不清这,叫做句子的结构混乱。常见结构混乱的语病主要有以下3种。
1.句子杂糅,如
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该句将“??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两种句式杂糅,宜保留其中的一种。
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部分的开头,如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把“要出版??的努力”与“一本译作??见面的”混在一块,只用其中的一句即可。 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话题。如
“我们在这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有能力办好这些事情。”
第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另说一句,它在第一句逗号前补出“应该作出自己的抉择”之类。
(五)表意不明
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语言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明的错误。有7种不同情况:
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如
小张和小王在学校门口相遇了,他请他去看电影,他请他去游戏厅。
该句四个“他”到底指谁,不明确。
2.缺乏交待造成的歧义,如
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该句在医院工作的是“她”还是“她的女儿”。
3.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
“这个粮店的大米保管没问题。”
该句“保管”具有多义性,名词,保管员,作为动词是保存与管理,作副词时“保险”的意思。
4.停顿不同造成的歧义,如
“他们去买苹果,小个的孩子都不要。”
该句改为“小个的,孩子都不要”和“小个的孩子,都不要”。
5.修饰两可,如
“三个县里的干部出席了这次会议。”
该句在“三个县里的干部”中,“三个”作定语时,既可以修饰“县”,也可以修饰“干部”,造成歧义,可将其改为“三位县里的干部”或“县里的三个干部”。
6.模棱两可,如
我们已经基本上全部完成了任务。
该句“基本上全部完成”有两种解释,“基本上完成/全部完成”。
7.语义费解,如
进公安局者,请走后门。
公安局是反对走后门的,该句怎么样要求人们走后门呢?令人费解。
(六)不合逻辑
1.概念不清。
(1)概念理解错误,如
这种油,每斤售价125元,价值太高。
该句中“价值”显然是“价格”的误用。
(2)偷换概念,如
这期刊物上的诗文,除了黄老师以外,都是学生写的。
该句“诗文”与“黄老师”不属于同一概念,修改时可在“黄老师”后加“的”字。 分类不当。
种属关系的概念并用,如
“我从小喜欢文学,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
该句“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
(2)交叉关系的概念并用,如
“出席团代表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该句“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并用,如
我国江河湖泽出产鱼、虾、盐、碱等水产品”
“鱼”、“虾”是水产品,“盐”、“碱”非水产品,属非同一范畴概念。
自相矛盾,如
现在因为各方面照顾的周到,差不多根本就没有死去的犯人。
该句“差不多”与“根本”矛盾,应删去一个。
强加因果,如
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是个工人。 该句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否定失当,如
我想应该是不必叙述,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该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会想象不出”,原意却是“谁也想象得出”。 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如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该句“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 推理不当,如
张海迪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
该句以偏概全,逆境出人才,顺境不能出人才,不能以张海迪这一个例子就断定“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
主客倒置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是不陌生的
该句中“我们”是认识的主体,宜在前,“爱迪生这个名字”是认识的客体,宜在后,应改为“我们对爱迪生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
二.语病辨析、修改原则及方法。
语病辨析
辨析语句是否有毛病,要掌握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一般有
语感审读法
辨析语病,可以依靠语感,从语感上察觉出语病。一般说爱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以上所说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和修改。如
不管气候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依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该句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极端不利”。
语法分析法(筋脉梳理法)
对句子作语法分析,可先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有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或修改。如: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可以完成。
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完成”,“资源卫星”不能说“完成”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对照类比法
所谓对照,使指遇到定语,状语较多的复杂单句时,可以对照多层定语和状语的一般次序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符合规则的是正确的;反之,则可能有问题。
所谓类比,是指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的句子有问题,可以说明原句也不正确。如:“忠王李秀成临川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并
不是这样。”乍一看,这个句子是不是正确,难以判断,但仿写一句就可以看出了:“你是不是学生呢?从现实看,并不是这样。”很明显,仿句中的“这样”有问题,因此,可以推断原句也有语病。
4.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
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得当。如
①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②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①句中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②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造名牌产品”。
5.规律标志法
有的句子的语病往往有一定的规律的,例如,有多个否定词的句子,往往出现否定不当的错误;有“能否”“是否”等词语的句子,往往出现一面与两面不对应的问题;句首出现介词结构的句子,往往导致主语残缺等等??可根据这类句子的特点,找到病症所在,并给以纠正。
当然,造成病句的原因还有词性误用,褒贬不当等用词不当的问题。
修改(纠正)病句的原则
病因要“清”
一个句子究竟有什么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检查出来呢?首先要把句子前前后后地看仔细,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些意思模模糊糊,有的用词疙疙瘩瘩,有的词序别别扭扭,有的句子表达不合事例??有了这些初步感觉后,再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毛病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哪个词用的不好,还是那几个词用得不好,对病状的具体所在,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小明从衣袋里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这句话读过以后,会感觉句子里缺点什么东西。缺什么呢?单看“从衣袋里把红领巾”没错,再单看“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也没错,但是合在一起就有毛病了。原来在“红领巾”后面少个动词“拿出”或“掏出”。因为没有这个动词,“从衣袋里”这个介词词组便没有着落。经过这样一步步深入具体的分析,病状就清楚了。
2、病因要“准”
找到病状后,还要接着找准病因,看是哪种类型的病句,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不能含糊。如同医生诊断病情,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模糊两可,张冠李戴,影响“对症下药”。 如上例“小明从衣袋里把红领巾戴在脖子上”这个病句。为什么少写了动词“拿出”或“掏出”你?就是写下半句时,忘记前面“从衣袋里”这个介词词组。这样分析可提醒我们写句子时不要犯顾前不顾后,或顾后不顾前的毛病。
3、改动要“少”
修改病句时,讲究小改小动,不要大动干戈。在不出现新语病,保留原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做少改”最终使句子合乎语言规范,准确地表情达意。要在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病句的修改方法,达到把句子修改正确为止。
有些句子可以用增补法。如“他穿着一件灰上衣,一顶蓝帽子,”“帽子”不能“穿”所以可以在“一顶”前加上两个字“戴着”即可。
有的句子可以用删减法。想“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可以去掉“不禁”或“忍不住”任何一个词,避免意思重复就行了。
有的句子可用移动法。如“每当过去的事情回想起来??”只改动一下顺序变为“每当回想起来过去的事情??”就可以了。
有的句子可以用替换法,如“秋天的香山是美丽的景色”就可以用“地方”换去“景色”使前后搭配恰当就可以了。
4、原意要“保”
不管你在修改病句时,采用哪一种方法,修改出来的句子意思要尊重原意,句子表达形式有小出入,但句意不能有丝毫变动。
5、检查要“细”
修改病句时,不要修改完就了事,还应把修改后的句子中用词,句式,词序,标点符号以及等否和原意一致等,都要仔细检查,避免出现新的错误。
(三)修改方法
“修改(纠正)病句”可以用增,删,调,换的方法。
成分残缺的要“增”,成分多余,导致结构混乱的要“删”,语序不当的要“调”,不搭配的词语可“换”。
增
例如:课文丰富的内容,美丽的插图。
显然这句话没说明“内容”和“插图”怎么样,句子不完整,因此要增加内容改为:、 课文丰富的内容,美丽的插图,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删
例如: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我赶紧急忙跑上去通知王华。
“赶紧”和“急忙”都是表示抓紧时间,毫不拖延的意思,重叠使用就罗嗦了,应该“删”去其中一个,一样就简明了,改为:
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我赶紧(或“急忙”)跑去通知王华。
调
例如: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按这个句子词序的排列,就让人理解为,有两个新、两个旧的社会。词序稍加“条理”就明白了。改为:
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换
例如: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热情地鼓舞我,让我迎着困难上。
“鼓舞”是使人振作起来,增强信心和勇气,一般用在指某种精神,思想或重大事件等。这个句子指具体人,大词小用。应将“鼓舞”换成“鼓励”就确切了。
下面是辨析、修改病句“十看诀”,可供中学生们在辨析、修改病句中借鉴。
一看语义贯通否,前后矛盾是常病;
二看成分残缺否,主干枝叶辨分明;
三看用词恰当否,词性词义和褒贬;
四看搭配恰当否,主谓谓宾最常见;
五看语法合理否,习惯说法要考虑;
六看修饰恰当否,定主状谓配合好;
七看联络适宜否,关键词语要妥当;
八看是否有歧义,表义明确是宗旨;
九看否定词几个,单是否定双肯定;
十看是否有杂糅,句式单一表意明。
综上所述,对于病因辨析及修改原则、方法,是在深入分析病句成因及病句类型后的进行的
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力争取得更切合实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的方法,提高中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