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各单元课后练习试题 全册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班级 姓名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草原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的胸怀。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中心内容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内蒙古草原的空气清鲜,天空晴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蒙古族同胞非常热情好客,他们住蒙古包,吃手抓羊肉和奶豆腐,喝奶茶,能歌善舞。

2、体会重点句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作者将草原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2 页 共 2 页 作一幅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用拟人的手法更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襟带,就像彩虹,这样比喻形似且神似。

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翠色欲流,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描写离别的诗句:

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3 页 共 3 页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白杨

【内容中心】

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树外在的特点:直,适应性强,坚强。

白杨树的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听到兄妹谈论白杨树时,爸爸微笑地听着;回答儿子的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白杨树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白杨在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戈壁茁壮成长,它那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4 页 共 4 页 难、坚强执著的精神,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4、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②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高大的白杨树”象征爸爸,“小树”象征孩子,“迎着风沙成长”指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们在老一女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5、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的关联词夸夸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建设祖国的叔叔们,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是那么坚强,不动摇,不退缩。

建筑工人从来就这么忙碌。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飞沙走石,他们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祖国大地上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5、《古诗词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 弄:逗弄。

(诗句意思是: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铺”字,写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舒服的感觉;“弄”字,写出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情趣。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诗句意思是: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顽皮、淘气。

(诗句意思是: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儿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答:《牧童》使我眼前浮现出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体会到牧童那种以地为床、自由自在的生活。《舟过安仁》使我看到两个孩子以伞做帆,借风前行的情景,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和聪明。《清平乐.村居》让我眼前浮现出江南的田园风光,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到田园的人情之美,生活之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6 页 共 6 页

3、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是小英子。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1、说说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冬日下的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画面,给“我”留下了鲜明、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是那么清晰,又那么朦胧,成为“我”我脑中永久的记忆。

2、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教给“我”的道理是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②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是“我”看骆驼咀嚼的画面。“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多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7 页 共 7 页 入啊,以至于自己与骆驼融为一体,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写出孩子好奇的表情,天真的神态,对骆驼的喜爱。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时间过得很快,虽然有的事物依旧,但童年已经过去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8、《童年的发现》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发现的过程:先是梦中飞行,“我”产生了好奇;我找老师解答,老师给“我”解释,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并对这个疑问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一语双关,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这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童年发现的看法。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8 页 共 8 页 (我的理解:世界上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学说的创立都是经历过重重磨难和考验的,如科学家布鲁诺发现了新天文学说,为当时教会所不能容忍,最后他为坚持真理而被迫害致死。)

3、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可爱、充满求知欲、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他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我觉得他很天真可爱。梦中飞行让他产生了好奇,找老师解答,我觉得他充满求知欲。他想知道人是怎么来得,看鱼、画地图,不断观察和探索,我觉得他善于探究和想象。)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10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1、参考注释,理解句子。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很。 聪惠:聪明。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见。 乃:就,于是。

翻译: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② 为设果,果有杨梅。

③ 设:摆放,摆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9 页 共 9 页 翻译: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明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曰:说。 未闻:没有听说。 禽:鸟。

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但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反映出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11 晏子使楚

重点句

①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话用三个成语概括是: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晏子的这一说法巧妙在:运用夸张的方法写出齐国人很多,回击了楚王。

②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狗国。

③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10 页 共 10 页

④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强盗。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读读晏子的话,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的回答:

①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第一次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晏子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他的话妙在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楚王要晏子钻狗洞就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楚王当然不敢承认,所以只好打开城门。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面对楚王又一次对自己和祖国的侮辱,晏子顺水推舟,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只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11 页 共 11 页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第三次楚王嘲笑齐国人做盗贼没出息,晏子以柑橘打比方,类比推理,晏子的回答妙在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也变成了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晏子能言善辩、有胆有识、沉着冷静,面对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地方式和惊人的智慧予以反击,是个有尊严和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3、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是事情的起因: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中间是事情的经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反击;结尾是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怎样理解楚王的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写出楚王对晏子的轻蔑,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笑里藏刀,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12 页 共 12 页 剧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剧本的特点有三个:(1)开头列出时间、地点、人物;(2)整篇都是对话的形式;(3)中间用括号来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基本艺术手段有“说、学、逗、唱”。 相声按演员人数分为三种: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

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14、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答:课文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大娘为志愿军缝补衣服几夜不眠,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救出了老王,却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2、对句子的理解。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带着、顶着、冒着、穿过”写出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在志愿军战士三天三夜忍饥挨饿、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13 页 共 13 页 ②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从动作、神态、语言,写出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感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④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⑤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 班级 姓名 第 14 页 共 14 页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我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3、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写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和体贴。结尾都是反问句,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5 《金色的鱼钩》

重点句:

(1)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个夸张句了表明“我”看到这种情形时内心难受的成度。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这个夸张句写出了“我”当时沉重的心情

(3)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16、《桥》

1、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老汉是个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

老汉最先到达木桥,他并没有走,而是等着人们到来,说明他心系群众;面对突来的洪水,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乱哄哄”,而老汉“不说话,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乱;组织人们过桥时,他号召“党员排在后边”,说明他先人后己;自己的儿子违反纪律,他揪出来后严厉训斥,说明他不徇私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2017年pep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全册)
  •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