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三总结
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① 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③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④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⑥ 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 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 内环境的稳态
1、 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
2、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 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 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① 目的:通过对比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微量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② 结果: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三)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
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二、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4、血细胞:血浆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
三、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肾小球肾炎
过敏反应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淋巴循环受阻
专题16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
1、 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注意: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有一个被破坏,则既无感觉也无动作;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好,而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则有感觉但无动作;只有五项均完好时才能既有感觉也有动作。
3、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 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静息时静息电位 刺 激 兴奋时动作电位 兴奋传导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局部电流)
3、 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注: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
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结构基础:突触
①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彭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②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2、 传递过程:兴奋 传导 突触小体 释放递质 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形成新的神经冲动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传递方向: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后膜,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颅腔内的脑:大脑、脑干、小脑
1、中枢神经系统
(内含大量神经元) 脊柱管内的:脊髓
2、分工:①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④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
⑤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3、关系:a 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b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3、言语区:① S区受损伤:“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
② H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③ W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④ V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4、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
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四)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
调节的发现
1、实验:稀盐酸
混合研磨 提取液 注入 静脉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小肠粘膜
2、结论: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①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③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④ 胸腺——胸腺激素
⑤ 肾上腺——肾上腺素
⑥ 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⑦ 卵巢——雌性激素
⑧ 睾丸——雄性激素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 食物中的糖类 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肝糖原 分解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转化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实例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寒冷等刺激→下丘脑 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作用于 垂体 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TSH)—
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 分泌甲状腺
三、 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 微量和高效;② 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
系统的疾病) ③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
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
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一)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
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一、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二、 比较长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
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送信息
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减少散热减少散热
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送信息
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增加散热 减少散热
【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
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细胞 ↓ 细胞
外液 大脑皮层 垂体 外液
的渗 ↓ ↓释放 的渗 透压 产生渴感 抗利尿激素 透压
下降 ↓ ↓(+) 下降
主动饮水,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补充水分 ↓(-)
尿量
结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 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 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专题1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三)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① 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③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④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⑥ 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
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4、 三者关系:血浆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组织液淋巴 ↑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4、 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5、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6、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2、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 内环境的稳态
7、 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
8、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9、 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0、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1、 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