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P2-6) 1
2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3(1) 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 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
1917年11月7日晚,以“阿芙乐尔”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进攻
1917年11月8(3)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4) (5) 措施:
① 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 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 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6)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7) 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粮食。
(1) 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
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
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 苏维埃政权是新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 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
(4) 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1) 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 影响(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⑤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不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①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启示:无论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列主义要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7-11)
(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1991年苏联解体。(当时包括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
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4) 俄罗斯:1991-现今
11924年逝世)(P7)
1921年)
(1) 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 内容:。
①农业方面: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②工业方面: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③贸易方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 成效:①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②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
白俄罗斯。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P8-10)
(1) 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 (2) 重点: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放弃了新经济时期的做法)。
(3) 成效: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1936
(1)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 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 评价:
①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 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3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先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迪?
(1)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 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 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4) 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
(5)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6) 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
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P14-16) 1919年1月至6月 27个战胜国
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时间:1920年1月 地点:日内瓦 主宰国:英、法(美国未加入)
4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P17-18)
1921年-1922年
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P20-22)
11924~1929年
2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
5
(3) 1929至1933年
(4)
(5) ②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年)(P22-23) 1 2 3 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P23) 4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1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 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① 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② 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④ 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⑤ 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⑥ 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6
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度要符合国情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②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③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④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⑤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 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P25-27)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21933 3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4
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5P26-27)
P27)
政府几乎瘫痪。
1922年10
7
P27-28)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制了政府。
P28)
形成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
后果: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德、意、日三国在法西斯过程中有何异同?
成严重威胁。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是一战后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则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建立的。②标志不同。③方式不同。德国和意大利都是通过政党夺取政权来实现法西斯专政。日本是通过军事机构——军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走向法西斯化。 ★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P34-35)
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以
牺牲小国利益求得一时和平。
时间:1938年9月 地点:德国慕尼黑
参与国家: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内容: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
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影响: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8
实质:帝国主义大国英国和法国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把德国的侵
法西斯力量,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1) 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2) 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 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P35-38)
1原因:法西斯国家为转嫁政治经济危机,对外侵落扩张
时间:1939年9月
标志事件: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双方: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
2
1940年4-6月:向西欧发动进攻,占领西欧和北欧部分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参战,国败降,英国在丘吉尔领导下同法西斯斗争。
1941年6月:德军袭击苏联,领导人民取得来在苏德战场上的第一次大失败)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P39-40)
时间:1942年1月 参与国:美英苏中等26国家 地点:华盛顿;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作用: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扭转了战局。
2、二战中召开的主要会议P39-40)
时间:1945年2月 参与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内容:①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③成立联合国④苏
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
3、胜利阶段标志性事件(P40-43)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形势转折)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
1944年6月:美英两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两面受敌
9
(二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标志)
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起总攻,希特勒自杀,柏林守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
4、二战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彻底改变
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5、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6、二战启示:正义必将取得胜利;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应避免战争热爱和平珍惜生命;加强
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
(1) 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
(2) 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1) 当今各国要力争采取非武力、非军事的平和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2) 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独立与平等,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3) 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战争。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特点(P48-51)
P48-49)
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政府加强经济的调控。
价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P49)
10
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P49-50)
经济结构的调整。 2信息化和全球化。(P49)
3、美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因:
① 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② 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原因) ③ 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④ 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实力的增强;(重要原因)
⑤ 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4、美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① 从发展过程看:美国经济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发展的历程,可见其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 ② 从实力地位看:美国经济始终处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前列,是当今世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 从主导产业看: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5、列举美国“二战”后利用高科技成果的三个实例
① 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成功。
② 1946年,计算机在美国发明,并且逐步普及。
③ 1993年,制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6、美国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缺陷,要结合国情及时调整政策;
②要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P52-54)
①美国的大力援助(客观原因);②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客观原因);③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主观原因);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观原因)
2
:①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团结合作;②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 1967年→欧洲联盟1993年(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
3①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11
②人类不应有太多的仇恨,化干戈为玉帛是历史的进步;
③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和“多赢”;
④我国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⑤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
4P54-57)
①战后初期,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战后50年代起,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
★★20世纪5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超过战前水平,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801964 ★★正是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
5、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其中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
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①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②大力引进先进科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P57)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P60-61) 1 2P61);农业(P61)
②政治方面:A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
B平反冤假错案;
C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31964年鲁晓夫被迫下台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
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P61) 1 2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P61) 1 2,后政治
12
3
四、苏联解体(P61-63)
11991年底
2
3
4
① ② 了人民群众,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③ 5① 1964② 八一九事件: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使苏联摆脱危机,挽救苏联的命运;
结果: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③ 1991
④
6、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①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7、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同的结果说一说你的启示
启示:(1)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2)改革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必须保持稳定;(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匈牙利道路” 11956年10月)(P64) 2 320世纪50年代末 4
13
5(1)政治上(P65);(2)经济上(P65)
6
二、捷克的改革——“布拉格之春”(P67)
1
220世纪60年代末
3
4(1)政治上;(2)经济上;(3)外交上
5
三、东欧剧变(P65-66)
1(1)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合经济发展,经济每况愈下;
(2)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3)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1989年下半年开始
3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1(2(3)
5
四、东欧剧变主要“变”在哪?
东欧剧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各国共产党等执政党都纷纷丧失政权。(2)国家性质发生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3)欧洲原来的政治版图发生变化。
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强民族团结;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P70-71)
1、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后来,印(1950年)、巴(1956年)分别成立了共和国。 23、印巴冲突的原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矛盾;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
4、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印度、韩国、新加坡
★★51947.8) ①“厄运”指什么?(指印度遭殖民奴役)
②材料中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是哪个国家造成的?(英国)
14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