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经济生活

 

2017 年学业水平测试《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A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判断是不是商品关键看是不是准备和正在交换。)

(2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①以前购买现在正在使用的不是商品。救灾物品、礼品、赠品等不是商品。②假冒伪劣产品不具备真正的使用价值。不应当作为商品。

③物美价廉、货真价实、优质优价、商品的性价比等表明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判断: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A 2.货币的本质

就是一般等价物

弟。

B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

◆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注意】①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常用“标价为”、“价格是”等关键词来表达。②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常用“用了、支出了、支付了多少钱”等关键词来表达。

判断:1.一件商品标价多少钱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A 4. 信用卡的功能

(1)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2)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A 5.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外币)

【注意】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注意】①外汇和汇率不同(常考判断题):外汇是用一种外币来表示;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较。

②汇率的变化:

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则外汇汇率↑→外币币值↑→人民币币值↓ 100

③汇率变化(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反向变化

A.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同量外币兑换的人民币币更少),影响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外资投资减少(由于成本增加);但出国旅游、留学费用将减少。……有利于对外花钱

B.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兑换更少的外币(同量外币兑换的人民币币更多)影响有: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资投资增加(由于成本降低);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有利于对外赚钱

C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P25

(1)金钱是什么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意义: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使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注意:对待金钱的态度,实质上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金钱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怎样使用。我们既要增强商品意识,又要抵制拜金主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B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P11-12)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两种情况

①供不应求时 价格上涨 “物以稀为贵”

②供过于求时 价格下跌 “货多不值钱”

B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价值决定价格。

(2)关系: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形成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①由价值决定 ②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归纳分析】市场价格理论——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即市场决定价格)。 基本思路: 角度一:供求影响价格——分析买卖双方、产量和需求量变化的原因及效果。 角度二:价值决定价格——分析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

【重要提示】这两个方面不可混淆与对换。

判断:1.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B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P14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等价交换原则贯穿在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而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要与价值相符

【补充】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商品降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计算公式:新价值=旧价值÷(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幅度)——提示:提高用+,下降用-。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无论是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利润。

判断: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商品经济)

2.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3.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4.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但不是体现在每次交换商品中)

5.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例 2014 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下降了 12.5%,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②同时还受供求关系影响 *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几组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正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

B 4.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A 需求量增加。

(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B 需求量减少。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兵乓球拍——乒乓球) (企业、生产者)

①调节产量。 (如何调节? 价格下跌→获利减少→生产缩小→减少产量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扩大生产→增加产量 )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需求曲线、供给曲线

价格(P)

价格(P)

需求量(Q)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A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根本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启示:(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启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②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启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预期。)

③收入差距——启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除此以外,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受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的影响】

C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会判断常见消费心理?p20—21 ①从众心理 ②求异心理 ③攀比心理 ④求实心理

(2)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见:下一课:消费对生产的影响。 )

(3)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消费滞后。)

误区:倡导贷款消费,实质上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崇尚节俭,就是限制消费。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要求: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使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B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解题思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能颠倒;消费不能决定生产。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促进”作用。

在题中要注意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注意语序,可通过连接词“随着……”来判定。 扩大内需强调的是消费的反作用,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生产的作用

A 2.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P33

(1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判断: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占有支配地位。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 占有支配地位)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

4.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 (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A 3.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类

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规模小。 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规模较大。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注意:(1)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在基本经济制度/国民经济中地位不平等,在市场竞争中地位

B 4.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②原因和意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补充: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江苏省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A 1.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注:

B 2.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它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④关注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补充其他因素: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又要树立经济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B 3.就业是民生之本

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C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为什么: (意义,见上题)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A.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的职业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人们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途径选择职业,实现就业——即途径多样化。不必完全由国家统一包办安排,不等不靠。

B

C. ③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A 5.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②取得劳动报酬 ③休息休假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注意:(1)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2)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的。 (3)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A 1.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 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 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

B 2.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

(1)不同点 即各自的优缺点

(2)相同点

: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投资方式。对发行者说,是一种筹资方式。

(3)理财原则:

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注意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注意投资的合法性,利国利民

▲债券按照发行主体国家(各级政府)发行,三者中风险最小收益最低)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发行,三者中风险最大收益最高)

▲股票收益的包括两部分

股票的高风险:公司如果破产,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还要赔本。股票价格受诸多因素例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股票价格波动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很大。

▲商业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判断:1.我国的储蓄机构是指各类银行。 (各类银行、信用社等)

2.储蓄存款比较安全,没有任何风险。 (风险较低)

3.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说法混淆了股票和债券)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在

A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 P60

(1)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 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

(2)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 注:①区分:按劳分配----公有制;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工人)

③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的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收入

【提示】负面影响:由于各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各不相同,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有较大差距,因此,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思路】判断是按劳动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主要看属于什么样的所有制中。

B 3.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不是平均) 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促进生产发展。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资与消费的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二者又存在矛盾: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变式】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

变的意义:共享改革成果,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扩

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人力资源

质量提高,构建和谐社会。

【难点突破】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初次分配的结果使企业创造的财富分为国家、企业、个人三个部分;

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对低收入者的救助。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B 1.我国财政的作用 (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必须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考虑)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材料特征:如调节收入、助学教育、社保、医疗卫生制度)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材料特征:通过财政支持如水利、电力、修路、修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或如西部开发,扶助贫困地区 某些地区建设,涉及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建设)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概述】经济增长滞缓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少税多债多支出;逆向调节

经济发展过热时

紧缩性财政政策:多税少债少支出。

【解题思路】识别财政的作用——主要看财政支出的用途

第一作用——主要看财政用于教科文卫体方面、社会保障方面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等。凡是看到社会保障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二作用——主要看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加强重点工程、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建设等。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第三作用——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国债发行、财政支出数量控制等手段防范经济通胀和通缩等。凡是看到财政政策、税率调整等材料,可以认定为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难点突破】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特别注意两个政策都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能误读为市场的调节作用。财政不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基础性)作用。

A 2. 财政收入的来源(阅读 P67 相关链接)

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债务收入:包括内债和外债。

其他收入: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A 3.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A 4.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P69-70

(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收,违反要受法律制裁。

无偿性:取得的收入,既不需要返还也不需要直接付出代价

固定性: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更改。

(固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A 5.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P71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B 6.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要自觉诚信纳税?(P72)

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几种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偷税:以欺骗的方式达到不缴或少缴,如虚开增值税发票

骗税:以欺骗的方式骗取出口退税,如骗取出口退税、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3)公民如何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①树立纳税人意识,依法诚信纳税(义务)

②正确行使纳税人的权利,要增强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权利)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和计划(宏观调控)

(3)市场调节的作用(优点):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注意:市场调节是“无形手” ,宏观调控是“有形手” 。

B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必要性P79

因为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2)怎样规范?

国家:①国家要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并落实市场规则。

实守信。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经济活动参与者: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 :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要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A 3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注:自发性:往往体现在追求利益不择手段

盲目性:强调决策的盲目性,表现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跟风

滞后性:强调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有时间差

(后果:会导致资源配臵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

A 4

(1)

(2)

(3)

A 5.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B 6(1

财政政策:A、财政收入政策 <税收、国企上缴的利润、债务收入、其他>

B、财政支出政策 <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

和国防 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汇率等,与银行有关的

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3)行政手段: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必要性: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B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地位: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要求: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代现化道路。

第三、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为什么?

化是解决“三农”

? 怎么样?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B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影响:

生产全球化强调在生产领域的分工、合作。如一国产品,多国参与;

贸易全球化强调在进出口商品和劳务上。如进口和出口货物、原料、粮食等物品。 资本全球化强调在投资领域。如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购买他国国债和股票等。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萌水中学中午静校值班和课间巡逻制度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之历史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