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本套试题既有对我市以往试题命制风格的继承,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继承: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材料新颖多样、设问灵活多变、贯彻三大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

创新:

1、强调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角度。

能力立意几乎贯穿试题始终,比较突出的如:26题通过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看法来解读信息、28题从大国发展变化的轨迹得出认识、29题从辛亥革命后农机与农具进口比例得出结论、30题从婚姻自主比例看社会变化、31题从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考分析能力、32题通过1939年毛泽东认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的路来考历史概念考中国近代国情、35题提供世界两种经济体发展状况的阶段统计数据来考对比分析、史论结合能力等。

2、注重对教材知识模块以及历史事物发展脉络进行联系的、动态的考查。

模块联系:如:25题考经济对社会思想的影响、27题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28题考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31题政治革命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影响、40和44题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41题选官制度的变化对政治、教育、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45题思想与政治的关联。

历史事物发展脉络的动态考查:如:24题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演进、27题法国政体演进、28题近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29题辛亥革命后农机和农具进口的变化、30题婚姻习俗的变化、31题井冈山土地法的调整、33题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政策的调整变化、34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35题1965年—1990年间两种世界经济体不同的发展轨迹、40题和41题涉及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45题胡适在五四前后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变化(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变化)。

3、隐性介入热点知识。

如:29题农业近代化与32题“三民主义道路”----辛亥革命

28题大国发展轨迹------大国崛起

35题开放与封闭的两种经济体----全球化

40、41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社会和谐发展

4、渗透历史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高考试题命制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作答使学生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历史学科的考查是一定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对此,本套试题有鲜明的意向。通过做题再次强调了哪些事哪些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个人进步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国家和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发展;政治制度、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必要;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大国怎样崛起等等。

5、试题难度拔高意向明显。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上。

材料厚重:尤其是选择题。24、26、27、28、29、30、31、32、33、34、35题题目表述较长,文字阅读量大,包含信息丰富。

能力设问:设问形式有:特点、理解、轨迹、表明、依据、说明、解读、为了、目的、信息等等,以多种新情境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分析对比能力、史论结合能力。

选项多扰:选项表述语句陌生、接近;多数题只能排除两个选项,第32题四个都不好排除。

总之,试题命制力求接近高考,体现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市教研室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对今后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是我们冲刺高考、总结和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典型试题解析:

24.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

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依材料的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

A.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B.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威胁

C.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秦汉至明清中央政治制度特点。

解题要领:设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材料

表明:从秦朝开始至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官员的皇帝家仆性质的扩展,明显体现了皇权加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也不例外,故答案选C项.

正答率:32.97

错选:多选D项、其次A项。

错因:对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概念不分、对秦朝制度创新掌握不到位、对材料主题理解不够。

2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题要领:设问:张居正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解题关

键是提炼他的经济思想:农商相互影响、农商并重。这反映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冲击,故答案选B项.张居正的经济主张并不是明清时期的主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为了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发,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而实施的政策,只要封建专制制度存在,重农抑商政策就必然强势存在,所以A项重农抑商政策瓦解和C项农商并重格局形成均错误。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与西学东渐无关,故D项错误。

正答率:69.97

错选:多选C项、其次A、D项。

错因:对张居正经济思想理解不准确、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缺乏深刻分析和总结、对重农抑商、西学东渐等知识掌握存在漏洞。

26.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C.主张削弱君权 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分析历史结论能力。 考查内容: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解题要领:设问: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个。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

辅。首先要抓住顾炎武此段话的核心主张。阅读可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是其核心主张,“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是其理由。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混战,使国家衰亡;而郡县制弊端在于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服从皇帝,强化专制、制度僵化。所以他主张削弱并限制皇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所以选C项。A项君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不适合题意;B项“郡国并行”主张分封和郡县并行,这是西汉的历史教训,且又不符合题意;D项是近代民权,而题目意在强调给地方分权故排除。

正答率:25.70

错选:多选D项、其次B项。

错因: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对比不够、对“郡国并行”理解不够、对材料主题理解不够、

审题不准。

27.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改变了法国社会的力量对比

B.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逐渐平息

C.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

D.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解题要领:设问:“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思路:知识为主、

材料为辅。紧扣设问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后即1875年法国用协商手段确立起民主政度:共和制。此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对比,所以选A项。法国共和制确立后,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仍然持续了一定时间,才逐渐平息,所以B项不是共和政体确立的原因。C项启蒙运动在法国高涨和影响主要是18世纪,所以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正答率:57.25

错选:多选B项、其次C、D项。

错因:对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进程掌握欠缺、对启蒙运动、巴黎公社和法国共和政体的

确立等重大事件缺乏整理、对法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疏于梳理。

28.《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世界金融中心的四次转移。

解题要领:设问:属于补白式。从世界金融中心发展轨迹得出正确结论。思路:知识为主、材料为辅。A项不符合前两次, B项只符合“荷兰金融”,C项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显然不符合“意大利金融”,殖民扩张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意大利崛起得益于位于旧路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资本主义萌芽等,而美国的崛起与殖民扩张关系也不大,故排除。启蒙运动在法国高涨和影响主要是18世纪,所以排除。一战后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伦敦移到美国纽约,二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因此欧洲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逐渐下降,故D项表述正确。

正答率:43.09

错选:多选C项、其次A、B项。

错因:对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关注不够、对大国崛起主干知识重视不够、基本历史知

识掌握上存在漏洞,难以综合解决问题。

对策:强化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查漏补缺。

29.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考查内容:辛亥革命后的农业近代化。

解题要领:设问: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准确信息。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首先排除B、D两项。C项可以迁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知识,苏联工业化实现是1937年,相应的农业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所以农机与农具进口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的失衡与否,而A项表述比较得当所以正确。

正答率:55.00

错选:多选C项。

错因:缺乏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缺乏知识迁移能力、解题经验不足。

30.据1922—1923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一项全面调查,已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占5%,已订未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已跃升至15%。在同一时期对中国知识女性进行的婚姻状况的调查中,已婚者中自订婚姻者占35%,已订未婚者中自订的比例占50%,而未订婚者中愿意自主的比例已上升至62.5%。该材料表明

A.包办婚姻在当时已不是主流 B.民国时期妇女社会地位有所上升

C.知识女性是自由婚姻的主体 D.西方婚姻观念在全社会占据上风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事实能力。

考查内容: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

解题要领:设问:材料表明什么。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根据材料很容易排除

A、D两项。材料主题是自订婚姻的变化,据此提供了两类数据。一是全部自订婚姻的比例,二是知识女性自订婚姻和自愿订婚的比例。自订婚姻者中有男有女,其中女性又包括知识女性和非知识女性,而知识女性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所以自订婚姻和自愿订婚知识女性的比例增加并不能说明她们就是自主婚姻的主体。故排除C项,选B项。

正答率:36.41

错选:多选C项。

错因:缺乏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对知识的调动仅限于材料缺乏生活常识的运用、

审题仓促缺乏耐心。

31.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事实能力。

考查内容:近代中共土地政策。

解题要领:设问:土地政策变化主要是为了什么。思路:以材料为主。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很容易排除A、C两项。而B项与D项相比更能反映材料意图的是D项,故选D项。

正答率:41.71

错选:多选B项。其次A项。

错因: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忽略和重视不够、审题仓促凭着感觉走。

32.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毛泽东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策策略的调整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解题要领:设问:毛泽东认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思路:以材料为主、知识为辅。首先要理解毛泽东“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是什么道路,显然不会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国情、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所以选B项。A项新三民主义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一致之处,而不是和共产主义。C项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应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两党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和政治基础。D项从材料时间看是1939年,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所以排除。

正答率:53.80

错选:多选D项。其次A项。

错因:对材料关键获取和信息解读不够、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等历史

概念内涵理解不够、对两次国共合作对比不够。

3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十年探索时期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解题要领:设问:“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思路:材料与知识结合。设问原因、背景、目的一定要关注时间信息。据材料可知中共政策调整的时间1961年,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年经济困难答案不难找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泛滥,是导致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压缩城市人口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纠正“左”倾错误(由片面强调重工业到重视农业)缓解经济困难,所以A、B项明显错误。而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以排除D项。

正答率:70.84

错选:多选B项。

错因:对材料关键获取和信息解读不够、对十年探索时期经济建设这一阶段历史相关

知识点把握不到位。

34.“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十年探索时期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解题要领:设问:材料意在说明什么。思路:材料与知识结合。

材料提示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

材料关键信息:东欧、西欧、中国崛起;国际上新的多元化社会;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综合信息答案选A项。多极化格局至今仍未形成所以排除B项,“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所以排除C项。D项表述适合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故不选。

正答率:48.01

错选:多选C项,其次D项

错因:对材料关键获取和信息解读不够、对多极化趋势和多极化格局概念不清。

35.下图为1965-1990年间世界经济体经济发展状况统计。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B.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可能包括中国

C.表明世界经济多格化格局趋势增强

D.市场经济的优势日益显现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判断、比较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思路:图文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吻合,排除A项。新中国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前基本封闭之后逐步开放,排除B项。图中曲线是始终开放和始终封闭两种世界经济体经济发展,C项显然不对。对比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始终开放的经济体显然比始终封闭的发展的好,故选D项。

正答率:31.38

错选:多选B项。其次A项。

错因:对材料图文信息没有读懂、对解决图表式材料题经验不够以及相关知识掌握欠

缺。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人纷纷失业,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困境,西欧各国着手调整经济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战后西欧的国有经济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新兴工业,如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由于投资的数额大,风险高,私人资本很难涉足;二是公共服务领域,如水电、交通运输部门,由于与民生关系密切,被限定为微利或非营利行业,私人资本不愿投入。除上述两大领域外,能源、化工等个别部门也有少量国有经济存在。随着二战后不断快速扩张,西欧各国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到上世纪70年代,国有经济最大规模的英法两国,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

材料二 二战后西欧各国国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体制、管理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许多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处于严重亏损状况,并成为政府十分头痛的问题,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企业则因为服务质量低劣受到公众的严厉批评。面对新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西欧各国又推行压缩国有经济的政策,对国有企业实行拍卖、资产重组等改革措施,其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力度最大,也最有成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各国国有经济与苏联国有经济的不同,(8分)并分析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发展国有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西欧各国对国有经济实行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判断、比较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

思路: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第一问中第一小问比较二战后西欧各国国有经济与苏联国有经济的不同。围绕国有经济,抓住材料中西欧的做法,拿苏联来和它比,由浅入深上升到本质的高度。据材料一可知:西欧国有经济涉及的领域和比重,那么结合所学反推苏联国有经济的涉及领域及比重,联系西欧和苏联社会性质的不同,答案不难得出。第二小问重大影响需要从材料前三行文字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来推出。

第二问历史背景可根据时间信息联系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从材料二中提炼信息即可。

平均得分:第一问6.71分 第二问4.83分

失分较多:第一问第一小问:二战后西欧各国国有经济与苏联国有经济的不同。多数答不出答案中第三点:西欧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苏联国有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不具有市场竞争机制。而答案中第二点很多学生也表述不够完整和准确,上升不到地位和性质的高度。

第二小问只能答出经济恢复,秩序稳定。考虑不到经济结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分原因:一、成段抄材料,目标不明确,不知所云。缺乏审题能力。

二、多数学生不能从所有制性质和社会性质上考虑。缺乏思维的升华。

三、对比题缺乏方法引导。

四、顾此失彼。只考虑材料、或只考虑课本。不能够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

五、对材料信息提炼不够。

六、对国有企业概念理解不够。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查能力: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考查内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思路: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分两步走。第一步:亮出观点。

注意几点:1、从材料中找一种观点。明确这个观点是什么。

2、然后判断它对不对,全不全,如不对不全,需要拿出正确、全面的观点来。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更倾向于让你论证材料观点而不是否定)

3、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的表述应当完整,逻辑严密。

第二步:围绕观点来论证。

注意史论结合: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史实应当与观点本身相对应。

注意多角度: 什么是“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什么是“多角度”?即围绕同一问题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多角度”通常可能有的几种形式:

1.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国际关系等;

2.历史进程中的诸时段;

3.正、反两方面进行评述;

4.用(东西、南北、古今)比较方法进行论述等等。

平均得分:7.31分

失分较多:对科举制的评价角度不够。学生普遍只能答出来两点,第四、第五点就困难了。普遍答不出来: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制选拔的人才缺失科技和实用知识,无法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科举制为唐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这三点。

失分原因:一、没有观点。没有亮出观点或没有首先亮出观点,把观点揉和在论述中,

或者放在结尾。

二、缺乏多角度论证能力。只能答出一两个角度

三、对科举制度评价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联系掌握不到位。

四、史论分开,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五、对求答要求忽略不计。审题存在漏洞。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西欧流行的自由主义,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政治上并不关心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英国,公民权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以致中产阶级大多没有投票权,更不必说劳动者了。1832年英国颁布了《改革法案》,该法案多少扩大了选举权,不过十分有限,仅使选举者人数从大约50万人增加到约81.3万人左右。

19世纪末,自由主义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愈来愈多的教育和

参加工会组织而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继续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到19世纪末叶,成年男子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起作用。甚至受崇敬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也逐步得到修改。以往,政府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干涉一向被看作是对自然法则的作用的干涉,是有害的、无效的。不过,就劳动者而论,这一理论上的主张与基本事实并不相符。公民自由权和选举权不能使劳动者免受由失业、疾病、伤残和老年引起的贫困和不安全。因而,他们利用选举权和工会组织迫切要求实行社会改革。在这种压力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民主的自由主义的这些改革是已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标志的福利国家的前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西欧自由主义发生的重大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由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重大影

响。(10分)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欧自由主义的变化。

思路: 材料和所学知识。

方法:第一问变化要分解为两个阶段:19世纪前期、19世纪末,然后在材料中对比找变化:政府在经济上由自由放任到关注经济问题、政治上由不关心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到扩大选举权,关心弱势群体等等。要注意动态表述。第二问背景和影响,注意思路和角度不难作答。

平均得分:6.87分

失分较多:此题三问变化、背景和影响中相对而言,影响失分较多,普遍答不出来第一点: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第三点:为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也多数忽略。

失分原因: 一、对材料信息提炼不够。

二、对求答“发展变化”这类题缺乏方法指导。

三、思维角度单一,不能从政治、经济角度考虑问题,缺乏联系的方法。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曾于1919年4月发表《实验主义》一文,全面介绍其信奉的实用主义(又称实验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一切真理都是人定的,?实在?可以由人们主观任意创造。他提倡?存疑主义?和?评判的态度?,将进化论引入历史的方法,认为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主张要培养创造的思想力,就要以怀疑为起点,找到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并将这种思想方法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使得胡适以后的一系列文字都以其为哲学依据----坚持怀疑精神,不盲信任何主义。

----摘编自寇乃天《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宪政解读》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的弊病,就是空谈主义,高谈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他对主张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人,极尽嘲笑攻击之能事。他认为,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要点。(6分)

(2)简评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9分)

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考查内容: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思路: 材料和所学知识。

方法:第一问观点要分解为两个阶段:材料一五四前的观点、材料二五四后的观点。据材料逐句逐层提炼关键信息即可。第二问评价要注意四点:

1、明确评价对象 (评价啥)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用啥评价)

3、分阶段(五四前、五四后)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把胡适这个历史人物放在新文化运动时代来评价并迁移相关知识。( 从哪些方面评价)

平均得分:5.34分

失分较多: 第一问观点普遍答不出来:否认真理客观标准、坚持务实与批判精神反对盲从、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革命。第二问评价普遍答不出来: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鼓吹改良或实际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封建积极意义、背离了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这几点。

失分原因: 概括实用主义思想要点:

一、对材料信息提炼不全面,解读不到位。如绝大多数同学忽视材料

二信息。

二、提炼观点后缺乏进一步的整合和升华。不能从哲学、政治、学术

研究等方面归类总结。

简评五四前后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一、对求答“前后”这类题缺乏方法指导,不能够分阶段、动态的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思维角度单一,不能从政治经济角度、积极局限角度考虑问题,

缺乏辩证的联系的分析方法。

三、简评题当成叙述题,把第一问观点重复照搬。只有观点没有结

论。

四、评价脱离材料、偏离观点、偏离主题。

五、对观点进行逐条评析,混乱无序,无重点。

三、反思问题、总结对策如下:

1、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重视历史概念理解上的查漏补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强化主干知识的系统总结,注意历史事件的彼此关联和三个专题之间相关知识的彼此关联。

2、加强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训练。重视材料信息,以材料为主,跟着主走。重视审题。

3、注意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总结。尤其重视图表式试题训练与方法总结。

4、强化规范答题。比如开放性试题的三个必须:必须有观点、必须史论结合、必须多角度。注意三化:序号化、层次化、段落化。

5、强化限时训练。注意选择题和问答题的时间分配。以防选择题耗时过长,而问答题断电短路。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2014最新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 下一篇:20112012年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