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学期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技版)第四章多彩的光检测题含

 

第四章多彩的光检测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水母 B.萤火虫 C.月亮D.霓虹灯

2.(2016·福州中考)骑行是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图1中骑行者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图1

A.光的反射B.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D.光的直线传播

3.(2015·北京中考)如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图2

4. 光学实验课上,小叶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 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没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5.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 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A.虚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变小

C.实像,距离变大

D.虚像,距离变大

6.(2016·山东潍坊中考)小明同学身高1.80m

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

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

图3

A.30cm B.60cm C.90cm D.120cm

7.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图4所示光路图能正确表示这一

现象的是()

图4

8. (2016·贵阳中考)远看浅浅的湖(河)水,一旦涉入水中后,才发现水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许多,如图5所示。水对眼睛的这种“欺骗”,对于想游泳的同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我们必须要警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图5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发生了折射

C.光发生了反射 D.某些人的幻觉

9.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

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师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A.变小 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10. (2015·成都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

光屏、焦距分别为15 cm和20 cm的凸透镜??1和??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

A.若凸透镜是??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若凸透镜是??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若凸透镜是??2,小明将光屏移到60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是??2

,小明将光屏移到

70 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

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7中的()

A

B

图7 CD

12. (2016·湖北随州中考)如图8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正常的眼睛调节

图8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3. 位于芜湖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阴,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

学的角度看,“垂柳成阴”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______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14. 如图9所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A1B1,若在A1B1与平面镜之间放置一块足

够大的木板CD,则人眼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到像A1B1;若使物体远离平面镜,则像A1B1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1

1

A图9

15. 如图10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图10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现象;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现象。

16. (2016·山东烟台中考)如图11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__________;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_________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__________。

图11

17. 如图12所示,AO垂直射到水面,当密闭容器以P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则此时

的折射角_______0°。(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线射入时,不考虑容器壁的影响)

图12

18. (2016·吉林中考)图13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___________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___________侧。

图13

19. (2015·河北中考)小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10 cm)前18cm处,光屏

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_____的清晰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镜片,由于远视镜片对光线有______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清晰像变模糊了(如图14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他可将光屏______凸透镜。

图14

20. 如图15所示,甲是_______的工作原理图,乙是_________的工作原理图。

图15

21. 小刚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要使像

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图中的光屏向_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实验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

得到一个倒立、

_______

的清晰的像。

16

三、作图题

(每题

7

分,共21分)

22. (2016·兰州中考)完成下列光路图:图甲是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人面对平面镜而坐,身后是视力表。请在图乙中画出人眼通过平面镜看到视力表中??点的光路图。

甲乙

图17

23. (2015·四川资阳中考)“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18所示,在一个干

枯的井底正中央??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ab

图18

24. (2015·陕西中考)请在图19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图19

四、探究题(25题10分,26题12分,共22分)

25.(2015·江苏苏州中考)利用如图20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图20

(1)实验时应选_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将完全相同的棋子??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_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的像。

(4)改变??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和??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26. (2016·南京中考)用如图21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甲乙

图21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当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__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

第四章多彩的光检测题参考答案

1. C 解析:水母和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不符合题意。霓虹灯是人造光源,不符

合题意。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符合题意。

2. D解析:光在真空及同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

物体时会被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形成物体的影子,因此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选项符合题意。

3. B解析:“手影”属于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选项

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B选项符合题意;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可以使光发生折射,是利用凸

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观察物体的,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文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插在水中的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成的像在笔的上方,所以看到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4. B解析: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照射时,光束被反射到了粗糙的墙面上,由于大理

石表面不可能绝对光滑,所以会有少量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很暗的光斑。当平行光束被反射到粗糙的墙壁上时,不再平行,会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是漫反射的缘故。综上可知,只有选项B最符合题意。

5. A解析: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它把来自小燕子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就形成了像,由于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该像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于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小燕子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选项A正确。

6. C解析:人若能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满足的条件是:人的头顶和脚反射出的光

经平面镜反射后都能进入人的眼睛,即人像的上、下两端与眼睛的连线必须都穿过平面镜。如图1所示,????表示人的全身,??点表示人眼的位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人的像??′??′。将??′和??,??′和??分别用直线连接起来,则????就是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因为??′??′∥????∥????,且??为????′的中点,所以??、??分别为??′??、??′??的中点,即????为△??′??′??的中位线,则有????=2??′??′=2????=21.8 m=0.9 m=90 cm,故C选项正确。 111

7. 图1 D解析: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在发生光的

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A图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选项错误;B图中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且反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选项错误;C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选项错误;D图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选项正确。

B解析:湖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湖底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到空气中,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时,折射光线好像是从湖底的上方发出的,所以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浅,B选项正确。

A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当被摄者和摄影师的距离变远时,像会离凸透镜近一些,所以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变小。故选项A正确。

B 解析:凸透镜??1的焦距是15 cm,若凸透镜是??1,由题图可知,此时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通过凸透镜将成像在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即此时的像距应该满足15 cm<??<30 cm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但图中的像距仅为12 cm,所以在光屏上看不到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将光屏向右移动,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凸透镜??2的焦距是20 cm

,若凸透镜是??2,由题图可知,此时的物8. 9. 10.

距为40 cm,物距等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像距也应该是40 cm,应将光屏移到90 cm处,故C、D选项均错误。

11. C 解析: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只有选

项C中所示的情况符合这个规律。故选项C正确。

12. B解析:当看近处物体时,因为从物体传播过来的光线发散程度大,需要晶状体的会聚

能力较强,所以晶状体应厚一些,曲度大一些,此时晶状体焦距较小;而看远处物体时,恰好相反,晶状体应扁平一些,此时晶状体焦距较大。由此可知,人的眼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焦距的从而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故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近视眼看远处时需要眯起眼睛,正常眼睛不需要,故D选项错误。

13. 直线传播反射虚像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所以形成了树阴。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成的是虚像。

14. 能不变解析: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实际光

线照到像点,所以镜子的背面放什么物体都不会影响成像。像与物体永远大小相等,即使物体离像变远,也相等,人在视觉上感觉像变小了,但事实上像的大小没有变。

15. (1)直线(2)反射(3)折射解析:(1)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

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不能进入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来自硬币的光经过平面镜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子的后面射来的,这就是硬币的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3)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16. 光的色散红光只有绿光照射的区域是亮的(绿光)解析:白光分解成各种颜色光的现象叫

光的色散。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允许这种颜色的光透过,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该种颜色的光,故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其余色光都被吸收,故在白屏上只能看到红光;绿色纸板只能反射绿光,故我们只能看到绿光照射的区域是亮的。

17. 等于解析:当密闭容器以P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时,水面还是水平的,故入射角

仍是0°,折射角也为0°。

18. 放大右解析: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此时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当??>??时,成倒立的实像,即看到笔尖指向右侧。

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只要是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且一定是虚像。

19. 放大会聚靠近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0 cm,??=18 cm,故??<??<2??,即物体在一

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从而使像的位置向凸透镜靠近,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光屏应靠近凸透镜。

20. 照相机放大镜解析:甲图中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这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这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图;乙图中物距小于一倍焦距,这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图。

21. 下放大解析:根据题图中的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可知,光屏的中心高于

凸透镜、烛焰的中心,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就要使光屏向下调整,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物距为15cm,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所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2. 如图2所示。解析:人眼通过平面镜所看到的视力表中的??点,实际上是??点在平面镜

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来自??点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眼。所以,首先作出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连接眼睛与??′点并与镜面交于一点,则该点到眼睛的光线即为反射光线,点??到该点的光线为入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标注箭头。

图2

23. 如图3所示。解析:由图可知,????、????是青蛙视野的两条边缘光线,当井里灌满水后,

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光是从空气射向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更大;由于青蛙在井底正中央??点,两侧光线折射角相等,所以两侧的入射角也应该相等,故????、????应对称分布。

图3 图4

24. 如图4所示。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发散射出,折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过另一侧的焦点,所以在作图时,可先连接入射光线的入射点与同侧的焦点,然后延长,并在延长线上标上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

25. (1)较薄(2)像与物大小相等(3)后(4)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析:(1)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当使用厚玻璃板时,所成

的两个像的距离过大会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以尽量减小两个像之间的距离;(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将完全相同的棋子??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3)为了确定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我们在像的位置上竖直放一白卡片,这时眼睛应在像的一侧,即??侧观察棋子的像,若白卡片上不能观察到棋子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4)由表中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数值分别为3.00 cm、5.00 cm、8.00 cm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数值分别为3.00 cm、5.00 cm、8.00 cm,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6. (1)10 (2)放大 (3)右 (4)凹近视解析:(1)题中所述情况说明小灯泡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由图甲可知,透镜焦距??=50 cm?40 cm=10 cm。(2)由图乙可知,物距??< ??=15 cm<2??,像距??=30 cm>2??,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3)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理可知,要使所成的像变大,应将物距减小,即把蜡烛向右移动。(4)题中所述情况说明眼镜把光线发散了,故判断镜片是凹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近视。

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如下两个关键点:

①“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分界点是焦点,第二个分界点在2

倍焦距处。以焦点为界,物

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在焦点以内成虚像,在焦点处不成像;以

2倍焦距处为界,物体

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像。 ②“物近像远像变大,焦距以内反变化”,前半句是说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后半句是说物体在焦点以内时,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虚像变小,像距也在变小。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河南省中考物理第一次模拟考试
  • 下一篇:2014-2015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电功率》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