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

 

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的命题研究与2007年复习对策

——兼论2006历史高考主观题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杨国

为了更好地迎接2007年高考的备考工作,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命题考试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整体的能力要求,对近几年的高考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无疑能增强其针对性和前瞻性。解析高考,洞悉趋向,渗透新课程的内在要求,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类文明演变的规律,对于今年的历史学科备考很有意义。

当然,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旨在讨论、交流,以期引起大家局域性复习参考,从而引起较深入的关注和思考。

一、不拘一格,大胆取材

1. 似曾相识,不避熟识

如若把近三年的考题摆在眼前,我们可以清晰看到,2006年的非选择题材料不仅阅读难度不太大,而且跟我们教学训练中的材料比较眼熟,似曾相识,有一种亲切柔和,知识相融的感觉。考生面对的不再是一片陌生又略带恐惧的题壑。实际上材料似识而非,设计角度对命题者也是一种立意技术,核心把握和切入水平以及情境包装能力方面的考验。

2006年广东历史令人清新的一个特点就是今年的非选择题的材料大大有别于往年,以较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为主。例如反映周人饮食生活状况的试题,既有《礼记》、《周记》的原文,又有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的图片资料;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题源于农村政策文件和国务院相关文件;英国政府的新条例及相关法规则选自保尔芒图、王珏和吴于廑、李世安等卓有研究的专家文集。其它《四库全书》、《百科全书》图片和尼克松主义的材料则直接、间接地来自一些历史文献。

实际上这些材料、图片及表格不仅形式灵活,图文并茂、设计精巧,而且可读性比较强,没有碍障,松轻愉悦,饶有趣味。

尤其是很多材料与日常的训练主题相似,材料相识,使考生的陌生感减弱,题与心之间距离拉近,也提高了识题、辩题和答题的效率。

因此,2007年高考非选择题的材料除国家政策文件,历史研究文集,最新史学成果外,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明史热 ,宋史潮和汉唐盛世,人们关注的和谐社会,大国崛起,全球气候变暖,社会转型,物权意识的觉醒等都有是有可能走进材料中的。另外,面向21世纪的未来发展趋

势让我们必然想起汤因比《历史研究》,阿诺思的《全球通史》,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等都强烈的体现了现实关怀和未来意识。

今后考试的材料源自四种实验版新课标教材或略加改造引入试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全国2006历史试题的38题就来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三。而上海2005年的31题更是明确指出材料?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垄断组织的理解,根据考试实践情况看效果还是很好的。因此,考试不在乎材料的出处,更重要的是如何取舍,剪裁和发掘。

2. 依托考纲,突出主干

2006年的历史考题一方面较好地把握考纲要求,同时也突出了主干性历史知识。实际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主干知识的考察往往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应。而这一点历来都为人们所重视。

例如广东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王安石变法乃至2006年的《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的对比都属于主干性知识内容,另外2006现代史上的所有制结构的阶段变化及影响、2005年的三次基本路线的内容,作用,2006年的民主共和取代封建王朝的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对比题和比较题都是历史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而世界史部分除了2004年出于反猜题考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意大利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外,2005年则着眼于一战前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和华盛顿会议的调整。到2006年的尼克松主义背景,目的和措施无疑是重新对中美关系改造包装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发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和商路转移,工业革命和经济危机,法西斯上台等大事,都被巧妙融入其中。?凡一华?体系、中美关系等也是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可谓题在书外,答在书上,形散神聚,若即若离。

究竟哪些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呢?观察下表是不难得出结论的。

2007年广东历史学科必考内容

.

古代中国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白家争鸣 2、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 代

近代世界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五、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侵华日军罪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 代

现代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五、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

六、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五、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六、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二、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

三、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六、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二、渗透文明史观,反映历史规律

纵观近三年来的非选择题,除了注重基础,凸现历史学科性外,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就是渗透文明史观,反映历史演变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复习训练中没有渗入这一主旨,不能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理解、阐释历史的能力,那么势必会造成损失。

2004年、2005年乃至2006年广东历史高考题,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以文明发展演变史观为主线,串联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其中尤其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模块,整合历史史实,择其精华与旨要,把文明的内涵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尤其2006最为显目如经济与科技、政策调整、人的发展、民主政治、大国关系、文明差异、生产关系的变革、风俗史和人的权利等。

(1)世界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

例如:2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他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 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据保尔。芒图:〈十八世界产业革命〉

[材料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 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考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 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5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的原因。(3分)

(3) 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4分)

点评:该题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工作与生活状况恶化,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斗争高涨的现实,而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会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工人的处境,体现了统治者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觉醒,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这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答案似乎回避了一个典型的现实:那就是当时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例如:卫生状况差;传染病流行;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学徒和童工受教育机会少;失业情况严重。(5分)工业革命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劳资矛盾加剧,事业情况严重等;工人阶级不断斗争;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相应措施。(3分)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工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并未得到实际保障,其他社会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2分)

(2)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进行启蒙思想

例如:2006年的第29题《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对比题,把十八世纪中后期东西方文明

的差异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跃然纸上,让学生在认识二者的影响时能把社会意识对存在物质反作用以自己的体验反映出来。使考生感受到《百科全书》对欧美革命的推动是巨大的。

29、(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

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4分)

(2)编撰(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 3 )调整生产关系,注重人的生存发展

例如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他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点评: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成为当时农村阶级结构变化的根本,需要深层次认识的能力。而小农

经济的分散和工业化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的是共产党为解决矛盾的创造性。而人民公社的制度弊端呼唤的是70年代末的大变革。材料昭示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和农村废除土地税的深层改革的历史感。

(4)风俗史中的文明演变和历史承载

例如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点评:从饮食之礼深入到加强团结,沟通社会的作用以及饮食礼俗的形成,进而把饮食礼俗所体现的等级制度和“贵贱有序”门第思想反映出来,的确承

载了太多的历史思考。没有一定的理论思维和比较广阔的社会思考,恐怕是难

以做出正确的认识的。

( 5 )大国关系下世界局势的缓和

例如 31。(8分)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起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请回答: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5分)

(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在哪些措施?(3分)

参考答案(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3分)它的目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2分)

(2)从越南战争中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3分)

点评:可以说它是材料题,也可以说它就是问答题。应该说它是中美关系的典型性包装改造题。知识怎么说都在课内。

(3)乡土情浓,接轨广东

广东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源地,还是中国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域,同时近代工业也在此捷足

先登。近年来随着文化大省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呼声高涨,作为区域性的高考历史也把触角伸展到这一热土。2006年的第30题主题虽然是民主共和国取代旧王朝,正值电视剧《走向共和》热播之际,此题的立意,载体与设计大大超出了前些年的命题水平,技术上日至臻成熟。有人称之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虽说谑说,亦有一定的道理。说简单,不过是背景加上约法而已。

的确,孙中山不仅是广东的财富,更是全国的骄傲,甚至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之一,历史考试的乡土情浓,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情感。20世纪初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不可抗拒,改良思想则悄然隐退。

例如30.(14分)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论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10)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过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4分)

点评:(1)从经济上看,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从阶级关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日益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3)从思想上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4)从力量对比上看,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5)从革命时机的成熟上看,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宣告失败。

当然,此题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和民族等方面分析。或者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思考,如果从开始,发展,进一步发展,高潮等角度思考也是可行的。

但是从答案上看,似乎忽略了封建王朝在20世纪初因其反动,腐朽和卖国,已成为众矢之的,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不可抗拒。

根本不同在于新政权制定了《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实质上是宪法所规定的内容的差异。

三、贴近生活,人文性强

饮食、服饰、交通、媒传、婚丧,嫁聚、休闲、娱乐……这些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方面的历史事物,在史学界称之为社会生活史或喻之为风化史,但不论怎么说,这一领域继前些年南宋末至明代人们衣食方面变化题出现后似乎再现不多。

近几年广东高考对2004年长安、东京城市商业对比起,2006年又要求学生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题为切入口,通过两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既归纳史,又体现论、尤其是认识到团结、礼俗和等级的反映。

周人饮食这一源于奴隶制文明时代的普适性现象,其人文不是以人为本,人为中心的内涵,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礼俗风情,它有别于野俗乡俚,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当然更包含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2007年的广州一模考试也基本上体现出了这一主题。

例如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

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依据上述材料,由表及里地概述明朝官服的信息。 (11分)

第—层次信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不同场合的着装有规定。第二层次信息: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四、时代性增强,反映史学发展趋势

联系社会现实近些年的广东命题对变法、改革的考察屡屡出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考题对共和国史的重视也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发展的黄金阶段,先后有所有制结构、基本路线、承包制内容的考察。对中美关系的20年代,70年代也多有涉猎。

而史界的成果如2005年英国《谷物法》的兴废及影响,考察的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原因。而同一年份关于唐代扬州的经济繁荣及原因除地理位置、转运使设立外,更主要的是唐政府保护商贸的政策,

如今我国加入WTO后,如果对待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和关税收入问题值得思考。

因此,教学中要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为素材,突出国家方针政策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规律,与时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规律

五、渗透探究性 考察深层能力

虽然广东课改始于2005年,但在2006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比较浓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课程改革的前瞻性,它寓能力于包装中,把历史文化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似以往能找到或背到现成的答案,有死硬搬迁之嫌,整个试题灵活、开放、精巧,深深地反映出命题者的能力立意,主题立

意。

例如(北京卷第37 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 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回答:

( l )展览一:18 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表四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

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 2 )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

1840 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 如:① “师夷长技以制夷“;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 “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令乙子改制都);④ “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 3 )展览三:20 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以下是展览主题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

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1937 年《 国共合作宣》公布;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

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 4 )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经经和挑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解决全人类面临

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点评:人类文明是多样的,中外文明融为一体,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开放社会、未来发展和责任感,使命感.。开放性,探究性,灵活性色彩浓。是一道非常成功的历史选拔性试题,

又如:2006第26题,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第30题(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应该这些都是比较开放的亮点性试题。这种包装,并非让学生直接去再现,再认并迅速作出判断,而是增加了分析,体会和思考的含量,经过改变切入点,重新包装后,试题变得开放灵活,更能考查历史学科的能力与进一步发展的潜质。概述时还须分析,理解,进一步得出较高层次的认识,不是就事论事,民主共和而非封建王朝,潜藏着比较的

色彩,隐性联系,必须发掘可比点,分类于政治、经济、思想状况方面,但参考答案可能稍显不足。

再看深圳2007一模试题第29题.

2006年11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

出,该片以对大国成败兴衰的感悟,唤醒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在国人

中引起强烈反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围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 的一个外延,存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它就很难成为一个大 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试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的兴衰历史说明上述观点。(8分)

(2)欧盟现在试图走与以往的传统强国不同的道路,崛起成为国际力量中的重要一极。欧盟崛起_有何特点?试分析欧盟国家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有哪些共同因素?(2分)

点评:德国完成统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成为世界强国。但它的

政治制度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倾向严重,

侵略扩张。其强国地位不可能长久。欧洲国家通过经济合作,发展到政

治的合作,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2007年广东历史备考方略

1. 研究往命试题,把握发展脉搏

广东地区的历史试题出于命题的规律,技术和考试本身的客观要求,应该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同时亦有很大的传承性,是一脉相承的,另外,或在范畴,或在内容或在模版上亦有一致的地方,形式上也不排除相似点。

例如2005年英国谷物法与2006年英国政府的工厂法都与工业革命有关。又如2004年长安、东京商业活动与2005年扬州商业繁荣,再如三次所有制结构与三次基本路线。20年代?凡一华体系?与70年代中美关系,都引入思考。

很多时候,命题者对某一方面情有独钟,不仅角度相似,甚至衣设问、思维,趋向和考点都惊人的像似。试题DNA是显性存在的,而变异的是扬弃中的传承,说到底命题基因成分就是变化发展的时代,学科知识的主体和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和人为主体的文化多元。

例如北京卷第37 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

“18 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开放社会、未来发展和责任感,使命感.。

开放性,探究性,灵活性色彩浓。是一道非常成功的历史选拔性试题,

建议备考时对近三年来的各种类型的历史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进行研究,

发现规律和命题思路,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以提高整体备考水平。

2、扬长避短,取石攻玉

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密切的文化经济联系加强,除了自我总结、反馈外,全国其它地区的高考试题的命制水平的提高也会逐渐为区域命题借鉴。

此类试卷划为全国卷I、II、四川卷、北京、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等。各种试卷中的经典试题肯定会影响到广东卷,

例如2006年全国II卷的38题即李约瑟难题,就是要求考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破解这一难题,角度较多,明显地渗入了文明史观。同时该题的材料若干段源于新课标教材。既给考生以喜悦又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同时较好地体现了中外之间的文明差异、碰撞和交融。

另外,前面提到的北京2006年历史卷37题和上海2006年第17题,也是相当成功的高水平试题。2006全国卷38题李约瑟难题,上海2006年17题世界走向整体,2005年33题儿童眼中的社会等都比较好的考察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发展潜能。上海2005年30题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同样34题,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题都广泛的受到人们的认同。新课标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建议,新教材也出现了设计课,因此在考试中也会有所体现。

上海2005年交通工具的演进就与文明的发展历程结合在一起,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明显。同时命题的背景和方式不再是纯粹的文字材料,而是活泼形象地渗入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对话,网上发贴,名人名言,妙语格言,演说讲坛,图表图片,数据曲线,书籍封面和其他重大生活主题。有效地考察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能力和面对新情景的处理和创新能力。例如,广东历史高考2004年的东京与长安商业活动的变化题,萌芽最早的意大利的何以衰落的原因题,同样2005年的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题,《谷物法》的颁布与废除题等都是可圈可点的活题和巧题。

3、关注认识过程,理性思维加深

2006广东历史考题的29、30题形式上是比较分析,实质上已经对历史问题的过程有较高要求,必须标题日透彻分析,再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加工、整理,渗入文明史观与基本理论观点,多角度地分析,反映出本质、规律。要求高、能力强。

考试从另一角度上对?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渗透新的理念,把文明史观和其它的历史融入课堂中,以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作为立意都是值得考虑的,埋头拉车与抬头看路是统一的。

4、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刘宗绪教授曾大声疾呼,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和文明发展意识。今天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年代,如何使学生既认识到文明发展演变的多样性,又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之中,以而关注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的方向,的确是历史学尤其是指挥棒的功能之一。杨宁一教授《二十世纪文明史》也突出了这一主题。

古代史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唐文化圈形成,两宋科技,海上丝路和文官选拔制度,戏曲光彩,书画的灿烂令人自豪。但十八世纪东西方文明差异,近代中华文明受到冲击,20世纪人类文明受到威胁和挑战。投权统治,恐怖主义的猖獗等。令人不禁想起以下的关键词:使命感、责任感、多样性、开放性、现代性。

5、最大限度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刘邦?约法三章?到孙中山《临时约法》,再到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人权并重,到新中国宪法给人权利的赋予,再到1982年定法,体现的是人的生存权、发展权。

欧美近代的《权力法案》、《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1875宪法》、《独立宣言》、《1787宪法》等都值得关注。因为它们折射了人类认识自我,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历程,意义深远,百考不厌。

人文主义里想的光辉千古照耀,如苏格拉底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孔子思想在PK苏格拉底思想的过程中闪耀着东方深邃的智慧,不久前通过的物权法》亦体现出对产权和人权的肯定。

6、面直非选题,紧握金钥匙

(1)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对于即将面对2007非选题,抓住设问,深读材料,明确内涵及显隐知识点,当然材料的背景、时间中含有重要信息,再选择定位,渗入历史观理论,然后完整准确和深入地分析问题,宜长则长,宜简则简

(2)找寻有效点、体现史论结合

有效点一个方面就是关键词,词语群能拓展句子,句子又能扩充成段落,材料与教材交叉,史实与结论结合,同时我们还必须重视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针对的最大限度获得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有效点还有一个方面,全面准确,剔除与题目无关的信息,特别是要注意对非文字源方面信息的提炼。

(3)强化训练,坦然应对

小论文、评价认识,信息归纳等方法的形成很重要。目前课程标准取代了教材标准,一方面我们

的认识以要依据课标。另一方还要适当借鉴其它版本的材料,寻找各教材的交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图表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和文字材料的非选题训练,立足于新的课程标准,渗入文明发展演变的规律,提高应对能力。

(4)夯实基础,增强比较能力

夯实牢固的基础十分重要,尽管试题的?包装?后提供的是新情境,新面孔,但是答案仍在基础之中。过分强调方法而忽略基本史实必然陷入舍本逐末困惑中。此外,要扣准题目,小心审题,寻找突破口,当然要注意可比点及其逻辑关系,比较的重心。其中规律是可以探讨的,如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历史文献对比侧重于分类,而背景目的,原因类比较,则可以主客观,历史现实,直接间接等入手。还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宏微结合,体现文明演进方面的要求。

( 5 )多形式结合,有效的练习

训练内容上除了纵横对比和结合比较外,中外历史人物、不同时期同类事件、类似现象的相同或不同影响,同类历史现象的不同结果,历史现象或活动,阶段的对比。从形式上、材料上比较,可以进行图片对比,表格对比,人物对比。从学科上可以有政史,史地等方面结合比较。另外赏题、读题实际上可以通过阅读、欣赏达到对题目的理解、尤其是对解题方法与思路进行润物无声的效果。

当然,比较历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它强调的不仅仅是能力,更关注、考察学生的主观运用,难度较大,思维力度强。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有比较的意识,首先可以一些基本的史实开始,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习惯,其次,课外作业或训练时,设计一些典型性例题,积累经验,掌握方法,举一反三,社会贯通。最后在各类检测中要有比较的导向,针对存在的总是进行点评,分析和提示,当然收集一些能启迪思维、激发比较兴趣的题进行赏析,发掘历史之美,比较之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 6)创设开放性题目 承载历史发展的使命

创设此类题目,既要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反复研究各种考试中已经出现的好题,从历史问题入手,渗透主干知识和问题立意,真正把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入各种材料,把握好能力测试方向,阐释历史的重要主题性内容。

不难想象,在未来的历史考察和考试中,我们将看到这样一幅纷繁多样的历史场面:形式活泼,开放灵活,耳目新颖,信息量大,承载主题多,思维能力强,除体现学科能力外,还反映了新课程精神,既有情感价值观,又突出了文明, 开放和全球意识,

当然,一年一度的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给我们的启发很多,本文仅截取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挂一漏万,不一而足,引起更多人来关注我们的区域性历史学科考试。认真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