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和符号
§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常见符号:单个字母(如v、t、m、ρ、p、I、U、R)、冷锋、暖锋符号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符号、元素符号、分子式……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
★常见模型:一幅图、一张表、计算机图像、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化学方程式、一张电路图。。。。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20世纪最重要的4种科学模型:
①夸克模型 ②宇宙大爆炸模型 ③地球板块模型 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水、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别是水分子、氧分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 五氧化二磷P2O5、甲烷CH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金刚石C、铁Fe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别是碳原子C、铁原子Fe。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离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硫酸铜CuSO4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铜离子Cu2+、硫酸根离子SO42-。
失去电子——阳离子 如:钠离子(Na+)、铜离子(Cu2+)
得到电子——阴离子 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等
★4、分子的特点:
①(原子)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②(原子)分子——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③(原子)分子间有: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会热胀冷缩等现象。
④如此繁多而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同。
1
⑤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⑥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原子的特点:
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③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
物质的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但 化学性质一样 ,如:燃烧后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米 数量极,原子质量一般在 -26千克 数量级,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6、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7、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8、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 分子间的距离 发生了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 间隔变大 。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即生成新的物质 。如: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9、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思考:(1)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吗?
(2)“一滴水中含有几亿个水分子。”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1.3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实心球模型——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概念。
★(2)汤姆生原子模型――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3)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发原子核)
(4)波尔原子模型——分层模型
(5)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最近接原子本质结构)
★2、原子结构:
: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夸克
原子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显电中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2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 ★3、元素: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质子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①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 ②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如: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是氕 、氘、氚。
①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
②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如: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化学分析、杀灭细菌等。
§1.4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的种类
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金属元素---铁、铜、铝… 数量最多 非金属元素---氧、氢、碳…
稀有气体---氦、氖、氩… 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金属元素常用“钅”作偏旁,除汞外;非金属元素如是气态的以“气”作偏旁,液态的以
“氵”作偏旁,固态的以“石”作偏旁。
④自然界的物质按组成物质成分的多少,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 ⑤元素存在形态:………单质(游离态)与化合物(化合态) 纯净物。(游离态) 纯净物。(化合态)
★注意点: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所以概念陈述时,必须强调纯净物。若说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只有碳元素;若说成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单质中元素为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为两种或两种以上。
如空气、天然水、盐酸、所有的溶液
3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注意: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 2、元素的分布
①元素在地壳的分布:主要由…O>Si>Al>Fe>Ca ②在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氮气78%体积百分数,下同)、第二位的是氧元素(氧气21%)、稀
有气体(0.94%)……N>O
③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85.5%10.7%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O>H>Cl ④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O>C>H
⑤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⑥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⑦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
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思考:评判下列说法。
(1)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2)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1.5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①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②熟记下表中元素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的含义: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以N(氮)、C(碳)为例: ① 表示一种元素; 如:“N”表示氮元素,“C”表示碳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如:“N”表示一个氮原子,“C”表示一个碳原子
③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除H、N、O、F、Cl、Br、I外,其它元素符号都可表示一种物质。如:“C”还可以表示金刚石、石墨,“He”可以表示氦气,“Cu”可以表示铜
3、元素周期表
①纵行为族: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②横行为周期:共七个周期,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并且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
④第1~4主族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副族全部是金属,第5~7主族以非金属为主,0族全部是稀有气体。 ⑤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4、发现元素周期表启示:
① 对复习的现象要寻找规律; ② 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③ 要尊重事实、善于思考; ④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表述复杂的问题。 §1.6表示物质的符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
① 通过实验来确定的,不是能凭空想像。如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
4
② 一种物质(纯净物)只能有一种化学式。
3、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固态非金属(除碘外):硫S、磷P、(木炭、焦炭、活性炭、金刚石、石墨)炭黑C; 金属:铁Fe、铜Cu、水银Hg
★②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
如: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氯Cl2、氮气N2、碘I2;
多原子分子:臭氧O3。
4、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及读法: 正左负右;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 氧元素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元素显负价,氧写在右边;
读法: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如:MgO 、CuO 、CO2 、 SO2 、Fe3O4、P2O5 、MnO2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 氢元素与其它元素组合,氢元素显正价,一般情况下氢写在左边;
读法:某化氢-------氢化物
如:H2O、HCl、H2S。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也有例外,如NH3(氨气)、CH4(甲烷)
③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金属元素显正价,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属左,非金属右。
读法:某化某
如:氯化钠NaCl,硫化亚铁FeS,
★ ④ 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
如:硫酸铜CuSO4,硝酸锌Zn(NO3),碳酸钠Na2CO3,
5、化学式所传递的信息:以“CO2” 为例。
① 表示某种物质; 表示二氧化碳
② 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③ 表示该种物质的1个分子; 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
④ 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⑤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表示碳元素和氧元素的个数比为1:2
⑥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表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⑦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 表示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3:8
⑧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表示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27.3%,72.7%
6、离子的符号
(1)离子符号的表示:
- ①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标出所带的。如Na+、Cl、Mg2+、Al3+、Fe3+、Fe2+
②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离子。
+- 如:铵根离子NH4 碳酸根离子CO32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不显电性
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显电性
(2)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5
7、化合价
(1)化合价的含义:各种元素在相互 化合 时,原子之间都有固定的化合数目,用化合价表示这种性质。
① 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即化合价是在化合时体现出来的。
② 化合价有 正价 和 负价 之分。
③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用带“+”、“-”的小数字表示。
如:铁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Fe +3
④ 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 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可根据此来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通常氧是—2价,氟氯溴碘负一价,
氢钾钠银铵+1价, 钙镁钡锌铜为+2价,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四六硫, 单质元素为零价。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① 原子团化合价与原子团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
② 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2 -1 +1 -2 -1 -1 -2 -1 -1
SO4 OH NH4 CO3 NO3 ClO3 SO3 MnO4 HCO3
硫酸根 氢氧根 铵根 碳酸根 硝酸根 氯酸根 亚硫酸根 高锰酸根 碳酸氢根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A 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2价。
B 在化合物中,通常+1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显-2价);
C 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和金属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显负价、与氧元素结合时显正价。
D 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因为没有化合。(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E 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可能显示相同的化合价,如 SO2;CO2
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5)元素化合价的应用
① 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求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为零
②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相对原子质量:
①标准: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标准=1.661×10-27千克)
②相对原子质量---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符号为“1”,无须表明。
④“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例: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 40 + (16+1)× 2 = 74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 1×2 + 32 + 16×4 = 98
★3、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类型:以AxBy为例
①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xa + yb
②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x :y
6
③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质量:B元素质量=xa:yb
④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xa 100% A元素的质量分数A%= ————— xa + yb ⑤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元素A的质量m(A) = m(AxOy)×A%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
§2.1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气一种是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用途:灯泡、食品中作;制、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用途:、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制成各种;用于
★(4)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不多,但它对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较大,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
用途:①固态(干冰)可作制冷剂; ②工业原料; ③灭火;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2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
③(或难溶于水);
④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1)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如果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2)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如呼吸作用、金属生锈、食物腐败。而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三个制取反应 + 二类实验装置 + 二种收集方法
①制取反应方程式
2H2O2 ??? 2H2O +O2↑
2KMnO4??? K2MnO4 + MnO2 +O2↑
2KClO3 ??? 2KCl +3O2↑
?MnO2MnO2?
7
②制取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直接反应型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1)本身质量;(2)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b)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b)跟氧气隔绝。(c)移出可燃物(釜底抽薪)
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
第一步:检
第二步:将高锰酸钾
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 第四步: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开水面。
第七步:灭酒精灯。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检验方法:将 带火星的木条 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验满方法: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水,即已集满; 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放置方法:盖玻璃片并正放(依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3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C (多变一) 原子利用率100%,绿色化学首选。 ★(2)分解反应:B+C(一变多) 单质不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2、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 反应 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 生成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反应前后:① 原子 种类 没有变化;② 原子 数目 没有增减;③ 原子 质量 也没有改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 原子种类 ;② 元素 种类;③ 原子数目 ;④物质 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 客观事实 为依据; 二是要遵守 质量守恒定律
(3)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② 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碳(C) 和条件是,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比为 1 :1 ,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8 :3 :11 。
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8
设未知量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 列出方程求解 → 写出简明答案
§2.4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
肺两大部分组成。
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
黏膜:分泌黏液,有丰富的血管,有嗅细胞
呼 咽:通道
吸 喉:
系 气管、支气管
统 部分支气管
肺 肺泡管(有很多肺泡)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呼吸运动
★ 吸气 :肋间外肌、膈肌 收缩 → 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 胸腔 容积扩大 → 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 →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 呼气 :肋间外肌、膈肌 舒张 → 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 → 胸腔 容积缩小 → 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 气压增大 →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肺泡内气压变化
★ 时,肺泡内气压于外界大气压;
★2、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 有机物 与 氧 反应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 、水 和其他产物,同时释放有机物的 能量 ,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动物的呼吸: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
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5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 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 ,并放出氧气 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
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5)光合作用包含的两方面的变化:
①把简单的制成了复杂的,并放出。
②把太阳能变成存储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转化。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①温度; ②光照强度; ③CO2浓度; ④水分; ⑤叶绿体;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
9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 在植物的内进行 植物都能进行
② 在下才能进行
③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 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3、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 ④固体称干冰。
(2)化学性质:①不能供呼吸; ②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 与水反应: CO2 +H2O = H2CO3
④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3)制取:① 实验室制取:盐酸和碳酸钙,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 H2O +CO2 ② 工业上制取:高温锻烧(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检验方法: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6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
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 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②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2.7空气污染与保护
1、 空气污染
(1)原因: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2)包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烟和二氧化硫)和。
★2、大气的污染物主要有:CO。
酸雨,造成严重污染。酸雨中的主要有害成分是硫酸和硝酸。
3、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10
第三章 植物和土壤
§3.1——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组成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3、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3.2——各种各样的土壤
1、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比例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2、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3、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粗)、黏土类土壤(沙粒少、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4、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
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5、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
6、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 无机盐。
§3.3——根
1、植物的根有(水和无机盐)和
★2、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 根系 。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直根系 ,例如豆类、各种瓜果。没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叫做 须根系 ,例如小麦、水稻、玉米等。
3、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以外,还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 有关。一般地说,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的平均长度短。
4、根(器官)—— 根尖(部位)—— 根毛区(区域)吸水
★5、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吸水和无机盐)、
、
分生区(细胞分裂,细胞核大)
★6、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7、植物 吸水 和 失水 主要取决于: 细胞液浓度 和 土壤溶液浓度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 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如施肥过多导致的“烧苗”现象。 ★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其中含氮(N)、磷(P)、钾(K)元素的无机盐最重要。
氮N——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磷P——花、果实 ——植株暗绿带红
钾K——根茎 ——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褐斑
合理施肥的其中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作物应适当多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如叶菜类可适当多施(青菜、包心菜等),对根茎类可适当多施 K 肥(番薯、芋艿、马铃薯、甘蔗等),对食用花果类作物可适当多施 P 肥。
9、★水体中该种污染发生在淡水中称为 水花(水华) ,发生在海水中则叫 赤潮 。
11
其污染进程如下:
水体中N、P元素过多→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等生物死亡后,导致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上升→好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一步增加→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水体变黑发臭。
★从污染进程可知,水体中的过多,也会导致该污染;在该污染进程中,导致水中的鱼类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缺氧 。N、P元素主要来自 生活污水 、 过量施用化肥 和含N、P的工业废水。 §3.4——茎
1、茎可分为牵牛花)。生长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使叶片伸展在空中,以便更好地接受 阳光 进行光合作用。
★2、茎的横切结构:外树皮(死亡的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输送,自上而下。还有韧皮纤维)
2—3层细胞,环状排列,扁平,
:输送
★3、松树、梧桐等双子叶植物的茎能逐年增粗,是因为茎中具有 形成层 ,它具有
细胞 分裂 能力,产生的细胞向 内 形成 木质部 ,向 外 形成 韧皮部 。
水稻、小麦、竹等单子叶植物的茎中没有所以长成后它的茎不能增粗。
4、由春材和秋材构成,春材颜色较浅,秋材颜色较深。根据年轮可以推测树龄,可以判断方向(密的一边为北边,疏的一边为南边),以及树木生长期间的气候状况等。年轮看木质部。
§3.5——叶
★1、植物体通过叶片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叫 蒸腾作用 ,根吸水的99%用于蒸腾散发。其意义是: ①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②促进根吸收水分;
③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有、 ★3、叶片的结构包括 上、下表皮 、 叶肉 和 叶脉 三部分。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组织和靠近下表皮的组织,含叶绿体较多的是 栅栏组织 (故叶片的上面比下面颜色深);
② 气体 进出叶片的门户叫 气孔 ,位于 表皮 ,一般下表皮比上表皮,它由两个 半月 形的 保卫 细胞构成。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 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时,气孔 闭合 。 ③在叶表皮中
★5、植物体内 水和无机盐 的运输途径:根毛 → 根的导管 → 茎的导管 → 叶中的导管——自下而上 叶细胞液浓度 > 茎细胞液浓度 > 根毛细胞液浓度 > 土壤溶液浓度
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途径:叶脉 → 茎的筛管 → 根的筛管 ——自上而下
12
§3.6——保护土壤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 土壤污染 和 过度开发 。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
化学污染, 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
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都影响土壤
的开发和利用。
4、保护土壤的措施有:,建污水处理站、废物回收站等。
第四章 电和磁
§4.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1、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退磁)
★2、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真实存在,看不见、摸不着)
(1)磁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 转换法 。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磁场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北极 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3、磁感线:为了描述的小磁针 北极 所指的方向一致。(人为假想的线)
(1)★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北极 出来,回到磁体的 南极 。
(2)说明:
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
C、磁感线是
D、磁感线
E、★磁感线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 磁场的强弱 。
4、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 在 地理南极 附近;地磁场的 S极 在 地理的北极附近 。 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13
§4.2——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
(1有关。
(2)重大意义:发现了和之间的联系。
(3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 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来判断。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2)★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 ②
③ ④
§4.3——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铁:内部带
(1)磁性的有无可由 电流的通断 来控制;
(2)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
(3)磁极(磁场方向)可由来改变。 3
★4、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 电磁铁 来控制的 开关 。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电压、电流控制
5、磁悬浮列车:利用列车轨道上的强电磁铁对列车上的电磁铁的 而把列车悬浮起来。
6、电话基本原理:振动 → 强弱变化电流 → 振动
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
14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