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上)

 

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上)

主讲人: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

尊敬的各位读者、各位观众,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到我们国家图书馆和大家进行一个现场的交流。

一、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

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是非常重大的主题,是关于教育改革的命题。这个报告的名称叫做"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大家知道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时刻,从去年8月份开始,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启动了面向未来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个纲要今年年初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议题,现在正在紧张地筹划之中。

二、中国教育出现的危机

为什么说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教育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也就是说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在经过了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教育在数量、速度比较大规模的跨越之后,教育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领域,成为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一个领域。教育、住房和医疗被群众称之为新的"三座大山"。所以这个构成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在我们的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30年之后可以说是民怨沸腾。我们打开报纸的时候、打开网络的时候,听到的教育消息大多是,在我们的教育机会极大地增加之后,重新出现了新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令教育领域人感到很沉痛。

(一) "过学死"现象

不久以前《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3月17号河南省西峡县一中高三的女生,不堪忍受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学习生活跳楼自杀了。中青报给它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过学死","过学死"就是"过劳死"的一个翻本,我们知道"过劳死"是指工人劳动时间过长造成的猝死,在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这个"过学死"也成为一种想象。

关键在于,这绝不是一个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我知道在几年以前,在我们江南的水乡绍兴市也发生过这么一个非常惨烈的事情,在周围的几个学校连续发生了四起高中学生的跳楼自杀,毫无征兆,晚自习上了一半,走到楼上就下去了,而且都还是学习还可以、家境也不错的学生,找不到确定的原因。后来当地的教育部门非常紧张,因为青少年自杀有一种传染性。后来那一年的五一破例没有补课,原来当时有一个五一长假全部都是补课。我们知道在我们很多地方,一个月放两天假,每天不见太阳,早上到晚上超过了一个人可以忍受的程度。最后决定了那一年的五一长假7天全部方家,同学欢欣鼓舞,今年的五一长假是用同学的生命换来的。

(二)青少年的压力

这种故事是非常惨痛的,我们的教育现实对青少年来说,是不可忍受之重,实在是太强大了、太激烈了。我这两天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关于奥数的问题,我觉得最残忍的事情是严重地教育压力直接传递到了小学生的身上。我们知道在10年之前,高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小学生还比较好,现在小学生压力非常大。我听到很多的小学生的家长跟我说,早上6点钟起,基本上是闭着眼刷牙、洗练,闭着眼睛上车,然后在路上吃点东西进学校。

中国的小学生到这个程度,双休日全部占用,上好几个班。前两天也是《新京报》的一个报道,有一个小孩请了一个家教,晚上6点到8点,补数学还是英语。后来那个家教老师发现,这个小孩一点都不爱学习,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后来他跟这个小孩说,你为什

么不好好学习,你爸爸花那么多钱给你找了老师,后来这小孩跟他说,老师你让我休息休息吧,我一天到现在还没有休息过呢,8点以后还有一课,我跟我爸爸说钱不少给你,你就让我休息会吧。这个老师才知道这个小孩处在什么状态,就是四年级的男生,从早上到晚上还没有休息过呢。

(三)教育上的反差

所以现在我们的教育实在是非常惨烈的,很多家里没有小学生的家长可能不理解,有的人说你瞎操心,小学生学奥数有什么不好,增长见识啊!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变成了一种社会公害。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教育的发展成就、教育的数量、规模、培养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们的教育的品质、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育离人的健康的发展这样一个理想是越来越远。

另外一个巨大的反差,就是我们的教育研究可以说是非常地繁荣、活跃,课题繁多、论文众多、新潮迭起,各种各样的花样翻新。上海有一个老教育家于兴为(音同),他这篇文章就说,据他的归纳,全中国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685种,就是各种各样的品牌教育理论。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实依旧,就是我们繁荣的教育理论跟严峻的教育现实好像没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反差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突出的教育问题

当前在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突出的教育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基本的问题就是像教育公平、城乡差距这些是一个长期性的基本的主题。那么在城市来看,或者说学校教育这个层面上看,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就是严重的应试教育和择校制,尤其是在北京,这种择校竞争、高昂的择校费营造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我前几天在火车上碰到一对母女,她女儿刚上我们西城区的一所著名小学一年级。我问她这小孩花没没钱,她说怎么能不花呢,8万块钱,小学!我们也知道去年我们北京一个著名的名校,中关村三小,他的校长、副校长、支部书记、会计,号称"五朵金花"集体入狱,涉嫌金额1.2亿,小学开办了才五六年。

(一)择校制演变成捐资助学

这个小学生义务教育,我们连学杂费都免了,同时收高昂的赞助费,现在不叫择校费了,要捐资助学是国家允许的。这可以说是对义务教育法的公然的侵犯,关键在于这种大面积的、长时期的、全社会性的现象,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教师、校长也强烈不满。但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没有办法,不治之症,做了很多调查。在2005年当时是一个高潮,前教育部长何东昌向总书记、总理上书,痛斥基础教育的严重的问题,认为我们大多数的都没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批示调查解决,又过了几年,调查出来的结果实际因素,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令人灰心的。

(二)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们经常强调的这么几个因素,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望子成龙、独生子女政策、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等等。简单地说这些问题不完全是教育自身的,所以我们教育内部也很难解决。但是我自己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上任何一种长时间的、大面积的出现这种违法乱纪的现象、这种社会不良的现象,不一定都有非常确定的原因,这个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的,所谓屡禁不止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择校制,当然独生子女的政策、文化传统这些是一个背景,并不是说它就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可能的。

(三)教育乱向

它的最主要的制度的几个因素,第一个重点是制度,第二个是择校收费制度,允许择校、允许收费,就把用金钱交换教育合法化,就加剧了这个制度实现。第三个、把一部分公办学校,所谓私人办民校变成高收费的学校。都是这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加剧了这种教育乱向。 所以,有一个说法,为什么讲择校制不好办呢,有人说是因为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矛盾。因为人大附中、四中、八中就这么几大,大家都想上。所以这个供求关系越来越轻松,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那我觉得没什么道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和5年以前、10年以前、15年以前、50年以前相比,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们的学龄人口跟5年以前、10年以前、15年以前、50年以前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群众非常明确,以北京市为例,它的人口现在连80年代的一半都没有了,每年都要关闭几十所中小学。随着人口急剧地减少,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反而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了呢?所以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些人为的制度在制造这种危机。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这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我们后面还要讨论一个问题,这个大面积存在的不良现象,有没有我们理论上的原因呢?就是在我们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这些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解释非常容易把它转为对操作者、执行者的道德评价。比如说中关村三小在治理校长的个人品质问题,当然我们知道任何大面积的、长时期的存在这种丑陋现象,基本不是由个人品质、个人能力可以解释的,然后解释这个制度原因,也有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的原因。也就是说,究竟是很多和尚的嘴太歪,是歪嘴和尚把这个经念歪了,还是我们这根筋本身就有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问题,要有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本身就是陈旧的、落后于时代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你怎么能够批评是歪嘴和尚的过错呢。

五、教育上的教训

那么我们今天要反思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全国进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很多纪念。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的纪念反思的成份较少,对教训的总结比较少。我今天来补充一个在我们30年教育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30年教育有非常深刻的教训。

(一)反思教育上的半途而废

其中之一造成我们今天教育现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1979年底、1978年到1979年那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中,教育界的拨乱反正是一个半途而废的,没有进行到底。这话怎么说呢?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是从恢复高考开始的,的确从恢复高考开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恢复和重建的新的发展轨道。但是恢复高考、恢复学校、恢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仅仅是恢复了一个常识,任何国家都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发展教育。

(二)失败的根源

而对于面向80年代、面向新技术革命这样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中国教育应当如何发展、如何改革这个问题上,教育界并没有出现新的思维,或者说教育界也开始产生了不同的争论,但是这个意见马上就被压制了。当时社会各个领域都非常活跃,因为这是总书记的十年浩劫之后,百废待兴,经济领域和教育领域也面临这么一个选择。有一派主张回到50年代,也就是回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当中,这是我们当时的社会环境,基本上都是从50年的计划体制当中走过来的。

但是邓小平同志改革的时候,坚决地抵制了退回50年代的这个想法,开辟了一条我们今天称之为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这就是改革开放。令人遗撼的是,在教育领域我们这个改革没有实现,采取了重新回到50年代的这条老路,也就是回到计划体制、苏联模式的这种老路。所以当时的教育部长,按50年代的做法,重新恢复的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重新颁布了50年代的各种条例,新时期的教育就是在50年代的起点上开始的,而不是在80年代的起点上。

六、中国教育为什么赶不上美国

我们今天教育出现的所有的弊病,大多数的弊病都可以从50年代的学校制度当中找到

确定的原因。那么这里面有一个说明这个历史抉择的代价,一个生动的故事。在1979年还是1980年的时候,中美恢复互派留学生,然后开始互派教育代表团,中国的教育代表团到美国,美国的到中国。美国的教育代表团在中国一看,不得了,中国的青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刻苦学习,校园里书声朗朗、纪律严明、废寝忘食。他们惊呼20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要超过美国。中国的教育代表团到美国校园一看,美国的学生吊儿郎当、自由散漫、上课做小动作、随便说话、也不考试、作业也很少。中国的代表团确认20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现在30年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发生,美国仍然是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国,中国的学生依然挣扎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涛声依旧。

什么原因?这说明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新的教育理想、新的教育目标,发展取代不了改革。我们走了30年还是在原地踏步,我们的学校教育的面貌和50年代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我们后面要讲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特别重要,如果我们在这一轮改革当中,仍然没有奠定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仍然只是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改善,再过30年以后,我们恐怕还要重新讨论这样的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当前的特殊的教育形势非常重要。所以,中央采取了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希望制定一个能够引领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一个新的教育纲要,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七、教育改革的期望

我个人为什么对这一轮的教育改革还有一些期望?就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另外一个教育形势,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就是我们的教育环境极大地改善。

这个环境极大地改善归结成两个角度来讲:

第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优先投资和发展教育,这样一个情况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个时候的教育也是令人沉痛的,但是跟我们今天的问题不太一样,大量的是学校的危房倒塌砸死学校、教师被打,教师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经常被打,现在谁还敢打老师啊,现在的老师牛得很。所以,教育长期处于极端贫困、极端短缺的状态。随着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教育极度贫困的状态基本上改善了,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跟十几二十年前相比是不可相比的。

第二个因素跟学龄人口急剧地减少、大幅度地减少。所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变得比较宽松了,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24%左右。像我们全国的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概可以达到60%、70%。所以这个情况在80年代初的时候,毛入学率只有5%左右,现在真的是非常高的了。就是教育的外部条件极大地宽松了,所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因为我们过去好的理想、好的想法到了基层,一句话没钱,这个教育的贫困压倒了所有的问题、也掩盖了很多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们没钱,我们改不了,不是这么回事了,非常宽松了,关键在我们有没有新的理念、有没有改革开放的意识。

(一)陈旧的教育发展观

那么当前我们也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我们社会的发展观已经发生了宏观的转变,这是在2003年中央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么一个新的概念。在十六界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么一个新的社会目标。这个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因为老是要政治考试,可能是把它视为一种政治套话,反正每一段时间都要创造一些新的提法。所以很多中学生最担心中央不断地开会,因为一开会出现一个新的文件、新的提法,考试的内容就要改变,大家重新改变。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看来,它绝对不是一个一时流行的一个口号、一个新的政治术语,非常深刻的内容。它所针对的此前很长时期流行的,不太科学的发展观,这种不科学的发展观它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面片追求经济增长,是以GDP为本的、是以经济增长为本的,而不是

以人为本的。

那么这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对我们教育理论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因为如果我们在座的有些朋友是教育学科出身的,或者是上过我们大学的教育理论、教育原理这样的一些课就会知道,在教育的历史上人文主义或者是人本教育的价值,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教育思潮。至今为止,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的思想,被否定和批判了。所以说,我们的教育理论需要拨乱反正,需要很多地贯彻和理解科学发展观。

(二)教育上的好转

很多人我觉得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敏感,觉得是一个新的提法,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中央在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前所未有的把教育作为一个民生问题来看待,这个提法是60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我们从来只是说教育是一个影响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战略性、技术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现在说它是一个民生事业,而且提出了要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政府满意的教育,这都是非常意味深长的,或者说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我们刚才讲到,我们整体的社会发展观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理论、教育学术可能还没有能够形成这种变化,或者说正在转变之中。

八、教育"以人为本"

因为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事业,又是关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儿童成长的民生事业。所以,教育的评价绝对不能仅仅以满足国家和政府的需求作为一个唯一的评价,而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来自人民群众的评价、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个人也是非常赞同这个提法的,但是它的内涵还是需要不断地去充实。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关于在教育理论上要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从理论上说的,社会为本还是人本位,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说,个人的发展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位。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多年来实行的这种计划经济的这种管理框架下,或者说多年来我们的宣传当中,我们就强调了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人的主体性、主动性是相对比较次要的。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宣传中,人被视为是一个实现国家目标的一个工具,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是一个齿轮和螺丝钉。当时我们说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有人说我是革命一块砖、东北南北任党搬。放到什么地方我都要发一份光、发一份热。这就是当时关于个人和国家的地位的一种设定,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就是为了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完全是社会本位的,或者叫国家主义。

(二)弄清社会为本和人为本的区别

但是今天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整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经济生活环境已经极大地变化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主要或者是更大程度地建立在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上,所以有千千万万个有创造力的、勤劳勇敢的个人,从造就一个繁荣的、活跃的市场,才能够造成国家的富强。也就是说,在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上,如果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要更新我们长期以来所要习惯的国家主义和细化经济的这种思维。

那么这种概念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讲,本来应该是比较清楚的。哈佛大学的一个哲学家叫加尔布雷斯,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我给大家念一下。他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明知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社会的普遍现实,就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和一个不发

达的、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的真正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国库、我们的外汇储备,现在是全世界数一数二,但是仍然说你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歌剧院、鸟巢富丽堂皇,人家还说你是个发展中国家,就在于我们的明智的开启、社会整体的教育程度、文化程度,它的真正的差距,真正的国家的力量、民族的力量是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明智的开启上。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一个真正的活力个源头。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关系,关于国家和个人,在以人为本的新的价值观上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第二个、是在教育学的理论的基础上,怎么来认识这个以人为本。我们知道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当代,经历了几次非常深刻的转变,在古代社会教育的核心的价值是一种叫道德本位或者叫伦理本位。包括像中国的孔孟之道等等,它不是一个所谓要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它是一种道德和伦理本位的教育,主要是在于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管理和控制。

九、知识本位的教育观的转变

那么这个在中世纪的欧洲,它是一种神权中心的教育,它这个教育的核心的价值是以传播它的宗教的理念。这都是现代化之前的教育的价值,政治本位的、宗教本位的、神权中心的、伦理本位的等等,这是古代教育的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控制的途径,逐渐就成为知识学习、传授知识的一个场所。尤其是在西方奠定了一个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了现代国民教育,或者说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都是意识到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巨大的功能,所以教育出现了一个新的功能,所谓叫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培养的专门人才或者叫知识教育。

(一)"知识本位" 的出现

那么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我们今天称之为叫"学科中心"或者叫"知识本位"的教育,就是在这个教育理论当中,它的教育的中心是知识体系。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学校制度,就是模仿大工业生产的方式组织了规模化的集体的教学、学校和班级的这种制度。然后把科学知识分门别类、由浅入深,用这种班级化的方式集体来传递,实现大规模的知识传递。

所以在这个价值当中,知识和学科是这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的价值,当时我们把它称之为叫"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因为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价值的教育,教师是主要的传授者,主要的场所是教师、学校,主要的依据是教材和大纲。

(二)"知识本位"的弊端

但是这么一种教学,在20世纪之后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在20实际初由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宏观地改变了欧洲的学校教育的传统,奠定了一个新的价值,这个价值叫做"儿童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意识到这种工业革命以后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它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学校和社会的一直接联系,割裂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经验的增长,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这种联系、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等。

十、 西方"儿童中心"教育观的出现

所以是一种不理想的教育,那么作为创导的这种儿童中心的教育,是什么意思呢?它的价值像哥白尼的日新说一样,就是在教育的太阳系的中心现在不再是学科知识了,而是人,这就叫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你的整个教育的构造应该是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结合课程,而不是按照科学的体系、门类、分门别类来结合课程,但是知道这个变化的确是革命性的,就是学科中心的课程、学校教育和儿童中心的教育。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止,看到的为什么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学校的面貌和我们中国学校的面貌很不相同,我们今天中国的学生仍然是死读书、读书死,而全世界的学校已经变得非常生动、活泼,儿童非常喜欢到学校去,学校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学校,中小学都是半天上课,下午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就在于西方的教育经历了这么一场

新教育的洗礼,已经脱胎换骨,完全从19世纪的欧洲的学校教育当中转型了,这是欧洲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一个区别。

d

m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大学生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辩论词
  • 下一篇: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