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目录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10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19

第 1 页,共 28 页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

一、名词解释

1. 精气

【答案】精气是指最细微的气,是《管子》中的学说。当属《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等四篇是较早并较为详细地对精气进行阐释。《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认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万事万物都是山精气所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现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结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来自于精气。但是《管子》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间的精气驻留在胸中,没有把精神视为形体之作用,体现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2. 知行相资为用

【答案】“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3.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4. 四德与七情

【答案】四德与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四种道德情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刘宗周认为,喜怒哀乐四气是正常流转的,没有“过”与“不及”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原则相对应,喜怒哀乐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并不是现实中人们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过或不及造成的,是由喜怒哀乐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七情是不好的情感。他认为喜怒哀乐这四德没有不好的方面,是纯粹天然的,它们无论是己发还是未发,都无法在其上面用工夫。而七情则是后天感应外物的结果,是由人为造成的,皆来自于人的欲望。道德实践可以在七情上用工夫,对其加以遏制。

第 2 页,共 28 页

5.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6.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7.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颖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二、简答题

9. 试辨析郭象的《庄子序》与《庄子注序》。

【答案】(1)《庄子序》

《庄子序》是郭象为《庄子》作的序,是《庄子》一书的提要。在书中,他讲述了庄子的哲学体系、历史地位与作用,并且对《庄子》一书的要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论述。《庄子序中说道:庄子虽然没有体现真正的无心,但就他所讲的道理说,那就是很好的了。这都是评论庄子与《庄

第 3 页,共 28 页

子》的言论。这篇《庄子序》究竟是不是郭象所作,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辩论的问题。无论是不是郭象所作,从哲学与文学角度看,《庄子序》都是第一流的。

(2)《庄子注序》

郭象还著有一篇《庄子注序》。《庄子》有个古抄卷子本,郭象在《天下》篇注“以贻好事也”之后,还有一大段曰:“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能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阂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紧接着,郭象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庄子》中的几个篇目,指出诸如此类的篇都是巧杂:“其所求庄子之意哉?”因此在《庄子注》他把这些篇都删除了,仅留下了三十三篇。此即现在流行的《庄子》。

(3)辨析

《庄子注序》与《庄子序》各有各自的内容,各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如果确定《庄子序》是郭象所作的话,那么《庄子序》与庄子注序》肯定存在联系。因为任何人讲《庄子》,都是他所理解的《庄子》,这样一来,郭象的《庄子序》即《庄子注序》。但是,就文章的体裁而言,《庄子序》只是《庄子序》,而不是《庄子注序》。

10.简答“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之一,一可谓无也。”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弼《老子注》。

(1)翻译

万事万物都是一,一是万物万形状。一生于无,一即是无。

(2)含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认为道是虚无的,而道化生为一。因此,“一”是“有”的起点,也是终点。还有物质本身和空间。同样可以讲万物万形就是一,一就是万物万形。无是有之母。

11.简述朱熹的“性即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答案】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座并列的高峰。

(1)朱熹的“性即理”论

“性”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结合。“理”就是天,人接受了天理而形成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必然会受到污染就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也有恶。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基础,人心受到气质的污染,包含着欲望,而道心出于理,是合乎“理”的。由此,朱熹认为通过“存天理去人欲”把受到污染的气质之性去掉,人性就是理之性了。

(2)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王阳明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之本体,即本体论上的心;二是指个体发用流行之心,即修养论上的心。天理是指伦理道德,它是人的至善之性,舍弃了性就无所谓天理,性是天理的载体。本体论是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修养论是本体论的现实和表现。从本体论来看,心、性、理三者同一;从修养论来看,理是心之发用流行的产物。

第 4 页,共 28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
  • 下一篇:2017年河南大学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