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目录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10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19

第 1 页,共 26 页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

一、名词解释

1.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2.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

【答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当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当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当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4.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5.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

第 2 页,共 26 页

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6.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7.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8.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答案】(1)法界缘起论

法界缘起论是华严宗教义之缘起观。法界缘起,属于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的内容。华严宗主张,干差万别之现象界,其法性具有实体,即缘起之诸法都是实体,现象之外,没有实体,实体之外没有现象,即法界之实相。法界之形成,是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关系着宇宙之一切,而一切又含摄于一之中。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称法界缘起。

第 3 页,共 26 页

(2)华严宗论证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可分为染、净两方面来说明。染法缘起,系说明迷界之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有力之状况;净法缘起,则说明悟界之缘起,即真如有力而无明无力之状况。华严教义中,更进一步详细发挥法界缘起者,还有三性一际、六相圆融、因门六义、四种法界等要旨。另外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论,是针对各个现象而论说相即相入者:与之相对的是天台宗一念三千轮,即针对真理之本休而论说缘起。

10.陈亮与朱熹王霸之辨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王霸义利之辨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孟子就曾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划分王道和霸道的依据是德和力。朱熹继承了这一传统,侧重于从道德动机上来判定王霸之别,主张“正心诚意”的内圣工夫。而陈亮治学具有务实之风,他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倡言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所以引起了朱熹的不满,双方就土霸问题展开了辩论。

(1)朱熹的观点

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得到了尧舜禹等圣王相传的“道心”心术纯正,所以整个世界是“天理流行”因而其政治为“王道政治”;而汉唐的君主是追求个人的私欲,因此是霸道政治。他甚至说秦汉以后的帝王,尽管他们都有显赫的功业,和三代的王道政治“或不能无暗合之时”然而究其根本用心,则全在利欲上。

(2)陈亮的观点

陈亮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并用历史事实来反驳朱熹的观点。历史上的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实行王道的圣人,他们的王道其实也有通过征伐等霸道手段来实现的,因此王道和霸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汉唐君主所推行的霸道,则能禁暴除乱,其本心也是出于对天下百姓的“恻隐之心”他们也是没有一念不在人民身上的。因此他们的用心也可以比得上三代的帝王。他们有着阔大的本领,因此“其国与天地并立,人物赖以生息”。

(3)两者的区别

_人的着眼点并不相同。朱熹是站在道德理想主义的角度,主张道要高于事功,道尊于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朱熹严辨义利和王霸。朱熹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对十批判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但是,他过分倚重道德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事情可以通过圣君贤相的道德自律以及百姓对是非对错的分辨就可以自然而然解决。这样其实有混淆道德和历史事实的嫌疑。历史自有其规律,并不能由道德来解决。

11.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第 4 页,共 26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2017年辽宁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知识之新编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
  • 下一篇: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