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目录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10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21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30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38

第 1 页,共 46 页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102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

一、名词解释

1.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2.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3.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4.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5.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的原始道教教派。因奉道者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命其为天师,因此也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地区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令祭酒讲解《老子五千文》。两晋时期,四川与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常有以五斗米道的名义起事者。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

第 2 页,共 46 页

道,后称为北天师道。

6.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7.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贡献。董仲舒认为,严刑峻法小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以德治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8. 竹林七贤

【答案】竹林七贤是稽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稽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二、简答题

9. 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

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沦。“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第 3 页,共 46 页

②王夫之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10.僧肇的“万物中自虚”

【答案】“万物中自虚”是僧肇《不真空论》中阐述的根本观点和核心问题。

(1)提出背景

《不真空论》通过“至虚无生”与“有物”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般若性空观念,并对当时讲述般若的份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①心无宗只是从主观上排除外事外物对心的影响,虽然能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但此派并未否认客观外物的存在,故这种“无”是不彻底的;

②即色宗只是注意到事物不是自己形成的,是假有,但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是非物质性的,即没有认识到自性空;

③本无宗侧重于以“无”为“本”过于执着于“无”而没有懂得佛教所说的非无非有的道理。

(2)“万物中自虚”的含义

僧肇认为,真正般若学的空观,既不是认为万物之前有一个虚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虚无本体,又不是抹杀万物作为假有的存在而另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本体,而是就万物的存在本身洞察其虚假不真,所以是空。“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感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即主观上不被“千化”、“万感”的外物所迷惑,客观上就万物本身来说是虚假不真,所以性空,并不是凭借空的观念来把它说成是空的。

11.简论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1)韩非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

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

(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且持续发展的,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反对复古守旧。

①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世异则事异”。

②由于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事异则备变”。

第 4 页,共 46 页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2017年宁夏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下一篇:2017年辽宁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知识之新编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