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2016·全国卷Ⅱ(历史)
24.Q2[2016·全国卷Ⅱ]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4.B [解析]本题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设问是“这三种字体反映了”。统一文字的努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予以排除;汉魏时期,小篆基本被隶书所取代,故残片中刻有先秦古文、小篆等字体,无法体现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三种字体的存在,只能说明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故答案选B项。
25.A2[2016·全国卷Ⅱ]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5.D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突出个人的才能。个人素养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科举考试考查的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相矛盾,故排除C项。
26.H1[2016·全国卷Ⅱ]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6.B [解析]本题以宋朝土地经营方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与宋朝经济繁荣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C项与土地经营方式没有内在联系,故排除;D项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增强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宋朝无地的佃户占民户总数的大多数,这与宋朝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下政府对土地经营模式的政策调整有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
27.[2016·全国卷Ⅱ]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7.B [解析]本题以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只是指出福建各地族谱的记载情况,并未涉及族谱的编修问题,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康熙年间国家已经实现统一,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了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密切,福建居民到台湾定居者很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B项。
28.J1[2016·全国卷Ⅱ]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8.C [解析]本题以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动对外开放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我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商品经济尚未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解体的,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外国日用品充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29.C3[2016·全国卷Ⅱ]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9.A [解析]本题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价格与国民党统治地区粮食价格的差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增产,粮食价格比国民党统治地区低。这是根据地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确实对粮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食增产有保障作用,但要注意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决定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革命,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的主要精力用于军事斗争,故C项错误;D项本身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30.J2[2016·全国卷Ⅱ]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30.D [解析]本题以国民政府合并日伪纺织企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能力。由国民政府高层的解释可知,国民政府合并日伪纺织企业,将其国有化,并不是试图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针对日伪纺织企业,并非全部纺织(轻纺)企业,故B项表述不确切;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打击,故C项错在“开始”;题干的核心信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沦陷区纺织业的控制加强,这说明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故D项表述正确。
31.K1[2016·全国卷Ⅱ]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1.A [解析]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表述与题干矛盾,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减少,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题干中提到的是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而并非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故C项错误;题干核心信息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说明投资主要用于生产性建设领域,这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A项正确。
32.A3[2016·全国卷Ⅱ]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32.C [解析]本题以雅典的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未丧失其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中雅典政府有时用上述方式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这只是一种临时手段,并不能说明民众失去政治热情,故B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展到顶峰,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府有时让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在不能伤害公民的前提下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突出的是公民参政的义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33.I2[2016·全国卷Ⅱ]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33.A [解析]本题以英国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化学工业,故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故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进步,故排除D项。题干的主旨是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破坏了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A项。
34.M1 M2[2016·全国卷Ⅱ]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34.B [解析]本题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对苏联的关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故排除;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农业生产过剩,美国不需要考虑农村供应城市的问题,故排除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需要公有制,故排除D项。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需要考虑这一时间段苏联的经济建设与美国经济现状的关系,美国希望从苏联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或借鉴,而苏联在工业化中取得的成就是美国关注的核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
35.G1[2016·全国卷Ⅱ]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35.D [解析]本题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非洲的演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解读材料的能力。“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巡演无关,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不需要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非洲国家的认可,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是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和相互支持而发起的运动,与题干主旨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非洲等地很多人通过音乐了解了美国,这是美国为了拉近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共同对抗苏联所采取的措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D项。
40.I C1 C2 G1 K3[2016·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40.[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本题以近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移民状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人口迁移三个阶段中的主要移出地和主要移入地的变化以及移民的数量变化,分析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找出变化的重点区域和迁移方向的演变。第(2)问,概括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需要根据两则材料分阶段指出中国移民的方向变化、移民数量变化等。原因则要从每个阶段中国历史环境的变化、中外关系的发展、中国移民与国际需要的关系、移民与国内的经济状况和移民自身的
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需要等角度分析。解答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主要联系所学知识,如华侨华人在国内投资建厂,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支持,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等,考虑到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积极贡献,可以从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等方面回答。
41.Q1[2016·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1.[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以唐朝两位高僧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首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与唐朝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解题的基本原则,论证要有内在逻辑性;最后,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小论文的格式。
45.T1[2016·全国卷Ⅱ]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45.[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析]本题以清末新军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设问是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概括出新军新的表现,如题干中指出的皆采西法、创办武备学堂、操习新式枪炮、全国招募、定期服役等。第(2)问,新军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结果的关系;新军建设与社会矛盾的关系,如百姓负担;新军与革命党的关系;新军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新军与北洋军阀的关系;也要考虑军队近代化的建设;等等。
46.T2[2016·全国卷Ⅱ] [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46.[答案] (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解析]本题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中的内容逐点概括;洪仁玕政治主张的目的要根据《资政新篇》颁布的历史背景分析,明确其主观意图是重新振兴太平天国。第(2)问,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一是根据材料中洪仁玕对西方国家民主的表述进行分析,二是要考虑洪仁玕个人的经历,三是要看实践的结果。
47.T3[2016·全国卷Ⅱ]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全品高考网http://gk.canpoint.cn
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47.[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析]本题以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罗曼·罗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可直接对比两段材料即可得出。第一段材料讲述了罗曼·罗兰在一战时期的反战主张,第二段材料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的主张,概括后进行比较,找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主张的变化。第(2)问的设问是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中一战的性质,并依据所学知识中一战后西方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等知识回答即可。
48.T4[2016·全国卷Ⅱ]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48.[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即明清时期文化的历史特点。第(2)问是对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的概括。首先,根据材料人物生活的时间来确定历史背景的时代,郑板桥历经康、雍、乾三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康、乾时期中国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概括,指出影响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社会条件的内容。
全品教学网www.99jianzhu.com
010-57479592 57479593 邮箱:jiaoxue@canpoint.cn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