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学号()
第1节;1. 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存在形式(1)水的分布:
①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②地球上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 水。
③湖泊和地下咸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94%。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 的形式存在,也常以固体和气体的形式存在。
2. 水的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一是发生在海洋—大气—陆地之间的水体运动;二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三是发生在—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3)水循环的重要性:使地球上的水、、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
3. 水资源的分布
(1)水资源与水循环的关系:水循环,水资源越丰富。
(2)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区和,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3)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从时间上看,夏季,冬季,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北、东多西少的特点。
第2节电解水时的实验现象: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分别与电源正极和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氧气),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用点燃的火柴靠近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发现其中的气体(氢气)燃烧,火焰呈。
(3)实验结论: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即可表示为:
?? 水???
2. 水分子的构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2)电解水的实质:水分子分解为和,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再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再聚集成。
(3)水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水是由 和 组成的。
第3节1. 浮力:(1)定义:浸在(或 )中的物体受到的 (或)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3)施力的物体: 。
2. 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于 。即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2)注意事项
①物体处于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状态时都受到 的作用。
②浮力的大小只跟 和有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无关。
③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F浮=G排=ρ气gV排。
1. 在研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有多大的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要测出浮力,必须用
中的拉力,两者之差就是石块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要测出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重,必须用测出被石块排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以及 ,两者之差就是被石块排开水的质量,其重力大小等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 。 直通电流
2. 小军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秤、塑料块、烧杯、小
桶等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如图a、b、c是其中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步骤
图d,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则d是测量 的。设四个图中弹簧秤的读数
分别是F1、F2、F3、F4。由四个图中的 两个图的弹簧秤的读数可以求
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如果关系式
3.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这两个力的合力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物体是密度均匀的实心体)。
(1)当F浮 G,ρ液>ρ物时,物体状态:上浮→漂浮。
(2)当F浮 G,ρ液=ρ物时,物体状态:悬浮。
(3)当F浮 G,ρ液<ρ物时,物体状态:下沉→沉底。
4.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工作原理:要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 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轮船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吨。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ρ;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2)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气球里充的是密度 空气密度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密度计是根据漂浮时的受力 及阿基米德原理制成的。由于G=F浮=ρ液gV排液,密度计重力G不变,故ρ液越大,V排液 ,密度计露出液面的部分就越多,表示密度大小的刻度值就越大,所以密度计刻度值是 。
第4节 1. 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 叫溶液。 注意: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如空气、蔗糖溶液等。
(2)特征: 、 、混合物。
(3)组成:由 和 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 或气体。
②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是常见的 。
2. 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 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
(2)乳浊液: 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
3.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1)相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
(2)本质区别:分散质分散成的颗粒 。在溶液中分散质(溶质)颗粒的直径小于1nm;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大于100nm。
第5节 1. 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不同的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有关。
2.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 ,溶液的温度 ,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溶液的温度 ,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