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读八篇

 

时文选读八篇

“撩妹”盛行反映不太郑重的爱情观

“撩妹”一词来源于网络语言,指男性通过向女性示好以获取女性芳心的过程,但大多带有不怀好意,含有戏弄、调戏的意思。

从本质上来说,“撩妹”一词的真正含义与“泡妞”“把妹”等词接近,都是指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挑逗、调戏行为,轻浮感和不尊重感是“撩妹”等词给人的直观感受。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中,我们无法做到严格控制“撩妹”等词的使用范围,但起码它的使用应表现的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随意为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撩妹”等词的使用已经大大超过了它的适用范围,男生贴心照顾女生的行为被冠以“撩妹”的称号,会照顾女生的男生不再被称为“暖男”,而是被封为“撩妹狂魔”——在很多情况下,“撩妹”已经渐渐成为可以概括男生对女生所有有好感的互动行为的词语,“撩妹”甚至可以代表男生对女生的爱情。

这样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花千骨》中,那个面若冰霜、内心炙热的白子画能够成为千万观众心中的“撩妹高手”;为什么在《太阳的后裔》里,在男主与女主动人悱恻的爱情互动之中,我们的观众看到的却是满屏的“撩妹”“撩汉”的技能;为什么在真人秀《我们相爱吧》中,陈柏霖对宋智孝的贴心照料,也无法摆脱“撩妹”的呼声??

在网络语言的刺激下,在大家对网络语言一窝蜂的运用下,我们对“撩妹”词语中挑逗的意味渐渐做到熟视无睹,我们模糊了在爱情中游戏的态度与真诚的追求之间的界限,我们肆无忌惮的用“撩妹”“撩汉”这些并不美好的词语形容男女之间关于爱情的任何互动。“撩妹”等词的盛行体现出现代人对男女之间互动的随意态度和戏谑姿态,归根结底,反映出现代人不太郑重的爱情观。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对外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戏谑”已经替代“郑重”成为现代人所习惯的对待事物的方式,在现代我们的眼里,似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爱情自然也是如此。在思想保守、社会封建的古代,爱情与贞洁往往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才有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才有了《列女传》中烈女们争先赴死的悲哀。所以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人士为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奔走呼告,中国人在爱情中的自主度越来越高,发展到现在,在“爱情是否以结婚为目的”的辩论中,“爱情不以结婚为目的”作为一种强势观点始终存在。所以,“郑重”也已经不是现代人所认可的对待爱情的方式。

笔者并不是呼吁要重回过去“一婚定终生”的时代,笔者承认轻松愉悦的氛围才是爱情应该有的美好,所以,对于束缚渐少的现代人在爱情中所表现出的轻装上阵的姿态,笔者无比的认可。但“轻松”不等于“不郑重”,在为爱情渐渐松绑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做到轻装上阵的同时,保持着对爱情的纯粹与真诚的“看重”与“郑重”,我们的爱情是不是能够更加美好?

说到底,“撩妹”“撩汉”只是一种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的兴起与运用同样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社会对于某件事物的态度,笔者并不反对网络文化中戏谑文化的存在,笔者只是希望,我们在接受网络文化影响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探究与思考的能力,把应该明确的界限明确开来,“真”与“假”、“真心”与“假意”不可混淆,就像“撩妹”“撩汉”中“撩”的随意不可与爱情中真心实意的互动混为一谈一样。

“穷孩子爱学医”是对体面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医患关系的紧张,让很多医生觉得自己“入错行”。不过,对于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医生仍 1

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广东医科大学近年来贫困生的比例已超过30%,三个学医的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来自贫困家庭。(6月28日《广州日报》)

在一个盛行“标签论”的时代里,“穷孩子爱学医”让人五味杂陈。在传统社会备受推崇的医生,却在现代社会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尴尬。一方面,医生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另一方面,医患冲突的层出不穷,降低了医生的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那些“有门路”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改弦易辙,那些缺乏社会资本的“穷孩子”依然将学医作为向上社会流动的热门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穷孩子”要想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学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医虽然辛苦,但付出就有回报;医生虽然工作强度大,但待遇高、社会认同高——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让医生依然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好饭碗”。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实现阶层跨越,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就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穷孩子”与其抱怨指责别人“拼爹”、“啃老”,还不如靠本事吃饭。毕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只要有真本事,穷孩子依然可以实现“逆袭”,改变因贫困带来的自卑、不安全感和身份认同的缺失。就此而言,“穷孩子爱学医”既有坚硬现实挤压的客观因素,也有寒门子弟价值信仰的主观因素。

和许多职业相比,医生既是一个“良心活”,更是一个“技术活”。只要不断提升医术,医生就可以一步步“向上爬”;在利益固化、阶层板结的当下,医生凭借技能、口碑就能够逐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这种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评价机制,为“无爹可拼”的穷孩子提供了一条“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路径。

这是一个“当医生难,想当医生也难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医疗需求逐渐增多的世界;机遇与风险并存,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穷孩子想学医”的对立面并非“富孩子不想学医”,依然有一些家境良好的孩子选择学医。可是,“出身好”的孩子们出路更加多元化,他们的人生有更多尝试和体验的机会。

学医固然艰辛,却点亮了寒门学子的希望之灯;“穷孩子想学医”的背后,既是对社会公平的利益诉求,也是对向上社会流动的渴望。当知识、技术、经验、创新能力能够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穷孩子就会获得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让社会流动的渠道更加多元畅通,让人生少一些定型多一些突破,让“穷孩子”的出路多样化,这样的“沉没的声音”,值得打捞。

老虎咬人,说“贱人该死”何居心

舆论场里有一股乖戾的倾向,只要事件当中的受害者有过错,就进行没有底线的攻击、踩踏和侮辱。

想不到7月23日北京八达岭动物园“老虎咬人”的事件,成为舆论场的撕裂大战。一些人将太多的戾气投射向那个犯了严重过错的女士,甚至不惜心领神会地传播谣言,比如称受害者是“医闹”是“小三”,以满足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冷血正义”。这就过头了。

好在随着媒体的跟进报道,一些谣言已经被澄清。据《广州日报》的报道,接治受害者的北医三院明确否认其是“医闹”。

首先,当然是受害者自己犯下了严重的过错,在虎区开门下车,导致自己被咬伤,母亲被咬死。可以批评她没有规则意识,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但是有必要对她进行人格上的侮辱和鞭挞吗?关于她是“小三”,她是“医闹”的谣言,明显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地传播,就差直接喊出“贱人该死,老虎替天行道”了。

2

这背后暴戾的社会集体无意识,难道不比老虎更可怕吗?漫说这些都是谣言,即便受害者是所谓“小三”“医闹”,她就该被老虎咬死吗?本该是对于安全事故的反思,对规则意识的重树,却变成赤裸裸的对于受害者的踩踏、攻击。撕得酸爽,撕得血肉淋漓,酸爽的是自己,血肉淋漓的是别人。

从自我标榜的“规则意识”,一脚就滑到了“丛林法则”,“你不守规矩,你死了活该”。对一个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件中的受害者,倾泻无穷的愤怒,甚至超出对一个刑事杀人犯的怒火,这不是“规则意识”,这是戾气四溢,是一种“小小法西斯”:我是强者,你是弱者。从心理学机制上说,在人群中攻击陌生人更安全,不需要承担后果,而且有强烈的归属感,很容易将人心中的恶打开。

目前,舆论场里有一股乖戾的倾向,只要事件当中的受害者有过错,就进行没有底线的攻击、踩踏和侮辱。但谁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犯低级错误?你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呢?

出了伤亡事故,只要受害者有过错,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受害者头上,那可能就丧失了反思管理漏洞的机会,埋下更多的隐患。就拿这次出事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来说,4年时间里面至少发生了3次老虎伤人事件,导致2人被咬死,真的就不应该反思一下管理制度吗?都只能怪死伤者“活该”吗?

前阵子的宜家抽屉柜召回事件中,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认为柜子存在安全隐患,有翻倒压死儿童的风险。要说明的是,出事的柜子的确没有按宜家的要求固定在墙上。按一些人的“冷血规则意识”是不是受害者“活该”呢?是不是宜家就不用改进产品缺陷了呢?

规则重要,人性同样重要。没有人性的法律规则,只是一些人的臆想。以《侵权责任法》来说,其中对于动物园动物伤人,规定了“推定过错责任”;对于更危险的剧毒、易燃等造成的伤害,甚至还规定了“无过错责任”,没有过错也要做出赔偿(除非能够证明损害是由被害人“故意”造成的)。

总之,不要把“规则意识”异化为冷血的“强人逻辑”“丛林法则”,异化为对受害者的无底线攻击,那只会掩盖产品缺陷、管理漏洞,也是对法律制度蕴含的人文关怀的无视。

老虎吃人事件:生命和人道高于对错

社会规则要尊重、遵守,规则的目的是防止变成“丛林社会”,最终是保护人的生命和权益。 我做过多年评论工作,经常就社会事件发表意见。这项工作,要求人在面对所评说的事件时,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对是非曲直进行冷静的辨析。但要认为评说工作必须抽离了情感、生气、体温,只是行走在冷冰冰的条文、概念领域,就绝对是一个误解。

社会由活生生的人组成。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事件,尤其是面对人生的困境、生命的处境乃至生离死别的哀痛时,评说的工作实际上是下笔有轻重、文字有冷暖。也就是说,每个字句,每个措辞,都在内心里有所掂量。

北京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是最近的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它所引发的争论渐趋白热化,在个别观点方面,甚至可说已形成了激烈的论战。

任何事件,健康的讨论都有益社会进步,增进社会认知,在“怎么看”这个问题上,提供认识和价值上的增量。老虎伤人事件也是如此。但是,戏谑、调笑乃至人肉都不在其中。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话语表达,但在具体事件中,面对一死一伤的局面,这么做就是无聊。

我想,不管怎样讨论老虎伤人事件,持有何种观点,我们都不能忘了一个基本的生命处境,就是一个从老虎爪牙下死里逃生的重伤者正躺在医院,一个没能从老虎爪牙下死里逃生的死者正躺在太平间或坟墓里。网上流传有一张据说是那位伤者受伤的面部的图片,不知道真假,从图片看,惨 3

不忍睹,几乎已辨不出人脸的基本模样。

一死一伤,这一基本的生命处境,以及面对生命处境的同情心、怜悯心,应该成为讨论事件和下笔评说的内心前提。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很多讨论、言说,也许不无道理,但难说有多少同情心和人情味。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白热化的争论中,用网上的话说,在观点的互“撕”中,被老虎咬死咬伤的死者和伤者却“消失”了,很多人都在争论道理本身的对错,死伤者也就是人本身,被撇在了一边。这样的争论,在道理层面或许有助,但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在生命意识、生命至上观念、人道关怀等方面,则看不到有多少增益。

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说,尊重生命、生命至上观念,需要不断地注意、不断地言说,尤其是它们所代表的人本立场贯注到整个社会安排和社会运行之中,尤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是生命和人道,而不是你错还是我对,更该成为讨论的旨归。

社会规则要尊重、遵守,规则的目的是防止变成“丛林社会”,最终是保护人的生命和权益。事件当中的那位女性伤者,即使证明是违反了规则,难道就是死了活该吗?一死一伤,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代价之惨重远远超过了行为本身,而且不可挽回。“不作死就不会死”、“自作自受”、“自作孽不可活”、“这样情绪性格的人,千万不能娶回家”??这类话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冷漠,无以复加。

老虎伤人事件发生后,央视新闻播出了动物园的视频监控画面,监控画面中,老虎扑向女子,并撕咬、拖拽,整个过程,镜头没有做任何模糊处理;许多网站在传播这个画面时,也没有做任何模糊处理。

这一残忍场面,理应做模糊处理。这涉及到电视伦理,也有人本立场问题。而这,也应该成为事件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江南弃儿”是时代的巨大不幸

面对“江南弃儿”寻亲的热情期待,全社会都应该伸出援手,让他们享受到来自家乡的脉脉温情。

《新京报》发表的长篇报道《江南弃儿》,再一次把我们拉到了痛苦的回忆之中。

1959—1961年,江南地区有大量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因无力抚养而远送他乡。

多年以后人们估算,那几年江苏、上海、浙江地区至少有5万婴儿沿着北上的列车,到了我国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河北。那些尚不懂事的婴儿,为了一口活命的饭,离开了他们父母温暖的怀抱,离开了从此让他们陌生的家乡??

读着这个文章,我想起了50多年前我亲身经历的一幕。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下面有一个比我小很多岁的弟弟,因为无力抚养,父母决定送人。那天,家里来了一群从山东来的客人,就要把弟弟抱走。眼看着还不懂事的弟弟从此要与我天各一方永无相见之日,我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抓住了他舍不得放手。我的恸哭声打动了父母,父亲心一横终于留下了弟弟,弟弟总算饥一口饱一口得以长大,没有成为异乡人。

但是,我那个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家乡,另外的人家却照样有孩子送了出去。前几年我因病住院,医院里一位来自山东的年轻护士跟我聊天,她的父亲居然就是当年从我家乡送到山东的??当我读着《江南弃儿》里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我分明触摸到了他们痛苦的灵魂,他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啊。

这令人伤心的一页,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他们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再也无 4

法体会饥饿的梦魇,而那些当年饿倒在乡村的亡魂也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深处,即使是他们幸存下来的后代,轻易也不再愿意揭开这块伤疤。

但是,那些被送到异乡的婴儿,度过了人生的青春期和中年期,如今也已进入老年人的队伍,但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对自己生身父母的思念,对生养了自己土地的思念,却如决堤的长江黄河之水漫溢开来。

年复一年,他们奔走于江南大地,希望让自己的血脉与失联的家族接续。但是能够如愿的却只是少数的幸运儿,他们中的大多数,难以改变自己“江南弃儿”的悲苦身份。

“江南弃儿”的存在,印证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的巨大的不幸。江南大地,历来被认为是富庶之地,当这块土地无法孕育它的婴儿的时候,更真实的原因是我们当时的社会出了问题。

如今,当这些“江南弃儿”满怀期待的眼光注视着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们就像一个个人证,在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的过去,格外珍惜今天。

今天,这些痛苦的往事已不可追,但是,面对“江南弃儿”寻亲的热情期待,全社会都应该伸出援手,让他们享受到来自家乡的脉脉温情。在这方面,当年婴儿大量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经过漫长的历史淘洗,要让这些寻亲者与当年的家庭一一对接已经很难,很多信息也已经散落,但不管怎么说,目前这种由寻亲者自发组成的寻亲活动如无头苍蝇般在各个城市奔走,其效率的低下可想而知。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将本地当年送出婴儿的家庭有关信息汇总起来并向社会公布,寻亲效率一定能够提高很多。

今天,江南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古话说:“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只要想到我们流落在遥远外地的弟弟妹妹还在为找寻不到他们的亲人而痛苦,我们就应该常怀一份歉疚之情,帮助他们实现这个骨肉团圆梦,而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揭开了当年的伤疤而将他们视同路人,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无疑是首当其冲的。

发展了的中国不应该丢弃任何一个失落者,全社会都要为“江南弃儿”寻亲助上一臂之力,江南的大地曾经养育和庇荫了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今天,江南更应该伸出它的臂膀,将自己丢失的孩子拥抱到自己的怀中。

《感觉身体被掏空》是生存宣言

作为情绪宣泄,喜欢《感觉》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但在娱乐之余,应把这首歌转瞬忘到脑后,该干吗干吗

还记得《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吗?在这首“2016年第一首神曲”走红之后,其创作者彩虹合唱团又推出了新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和前一首歌一样,新作一样刷屏。

《张士超》描写的是上海一位男青年的租房生活,用欢乐的口吻表达了对朋友和对爱情的吐槽,间或流露出一些对生存不易的感慨。到了《感觉》的时候,故事背景转移到了北京,歌词讲述了居住在回龙观的普通白领对加班文化的不满与抗议,当然,它的表达方式延续了《张士超》的欢乐与吐槽风格。

《感觉》勾勒出了属于一个职场白领的日常:在员工要去机场接多年没见的老爸时,“眼神恰似黑背”的老板却要开会,这点燃了累得像条狗的员工的愤怒,表面上说“好喜欢工作”,内心的独白却是“辞职以后拉黑他”??

这首歌宣泄了许多白领的情绪,再加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以及重视亲情所带来的感染力,它成功击中了白领内心的脆弱与柔软,又因为它的戏谑风格与搞笑形式,也会让转发者暂时 5

忽略掉被老板看到的风险,勇敢地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含蓄地表达立场。

《感觉》这首歌内藏一些“宣言”的性质,它用标题来渲染一种绝望,用歌词阐述理由与解决办法,但结局却是通过设想来逃避现实的无情。它真正的意图是排解压力与苦闷,寻找共鸣与呼应,当然,也不排除想要含蓄地多争取一点权利的想法。

《感觉》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冲突:在“不抱怨的生活”与“拒绝苟且的人生”之间,有许多人在左右摇摆,在职场导师的心灵鸡汤与自我判断选择之间,有许多人在徘徊迷惘。

面对这样的种种困惑,与其高唱《感觉身体被掏空》,不如平心静气去想想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比如被无数人羡慕的“财务自由”,在实现它的路径上,究竟要怎样处理与平衡遇到的挫折与压力。

《感觉》描述的加班狗很容易引起共鸣,但自由职业者以及成为“小老板”的创业狗,他们活着的疲累程度,一点儿也不少于白领,事实上大家都活在同一个大的情境之下,头上高悬的,都是那把让人没有安全感的生存之剑。

作为情绪宣泄,喜欢《感觉》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但在娱乐之余,应把这首歌转瞬忘到脑后,该干吗干吗,任何一个目标或愿望,都需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与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身体被掏空,白领悲喜剧

这首歌之所以红,因为其中娴熟运用了各种代表白领的文化符号,如暗号一般博君一笑。 10个人看了9个转,员工偷偷躲着老板转。这两天,一首名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神曲”刷爆了朋友圈。视频仅仅发布7个小时,微博上单条播放量就达到了300多万次。这首魔性合唱曲的表演者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曾以《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红极一时。此次新曲出炉,歌词大意是跟老板哭诉加班狗的悲惨生活,希望早点下班。歌词前半段搞笑,后半段迷之煽情,甚至还请来天王黎明,以声音客串的形式受邀“扮演”歌曲中老板一角,总之各种搞怪,戳中广大上班族的笑点和泪点。

只需稍事罗列歌词中的几句,你就知道为啥这首曲子能火。歌曲的基本情境是这样:一位家住回龙观的北京小白领(疑似女性),下午6点正打算下班之际,不想老板准时出现,并且宣布加班。她为下班编造各种理由(去机场接30多年没见、从西伯利亚回来的爸爸),一面又是各种抓狂各种内心戏:“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天天KPI,不如现在,收起你的匠人情怀”??穷、肥、精疲力竭的加班狗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让那些为加班寻找各种托辞和理由的虚伪上司穷形尽相。

这首歌之所以红,因为其中娴熟运用了各种代表白领的文化符号,如暗号一般博君一笑。比如说,回龙观是北京北五环外京藏高速沿线的高密度住宅区,居住者多为码农等高强度工作者,每天早高峰地铁站挤炸。此外,诸如KPI、压力型肥胖,乃至月抛隐形眼镜这样的生活细节,都是白领日常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反过来又形塑着白领们的身份认同和边界感,其搞怪方式乃至微妙之处,以强身健体、增强肺活量为目标。

毋宁说,《感觉身体被掏空》,以至“张士超”系列神曲,引来合唱这一西方高雅艺术的源头活水,包装互联网时代的吐槽文化,结果产生出一种另类的城市白领风情。《感觉身体被掏空》中有一段,最能代表此种特色:各声部的混声合唱,表现白领敢怒不敢言的内心挣扎,一面说“我喜欢学习”“超快乐”,另一面却在想“不要加班”“辞职以后拉黑他”,白领们吐槽不断却无力回天。加班究其本质是效率低下、身心透支、劳动剥削,不改善流程、不完善劳保,悲剧唱成喜剧,你说这《劳动法》还落不落实?

6

说到这儿,我好像有点自讨没趣了——人家追求的风格,本来就是“一看就不正经”嘛。所以说到底,还是艺术感受力上的差异。我也热爱合唱艺术,无数次为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感动落泪,在我看,以目前白领加班之普遍惨烈,简直可以为他们写一首《圣白领受难》。此曲必须配以古希腊悲剧歌队的庞大编制,白领们边唱边从舞台两端鱼贯而入,有如僵尸。唱到高潮之际,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穿插入戏,最后,舞台背景上打出北上广CBD的夜晚实景图——没有白领们在一格一格的小窗户里连夜加班,哪有我们的城市那璀璨无比的夜景。

网络表情包是一种情感经济

表情包经济就是一种情感经济。人们愿意通过表情包去发泄情感、体会归属、伸展自我、获取现实世界难以得到的体验??只要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是愿意出钱出力的。

如今网上聊天,不发几个表情包,简直都不好意思出来混了。QQ、网红、明星、新闻人物??许多网络热点都会被截图保存,配上文字,用以表达网民不同的心情。表情包之火,已成一门赚钱生意。就以聊天应用公司LINE为例,它的收入超过两成是靠卖表情包赚回来的。而在国内,一些专业创作表情包的团队也获得了资本的关注。千万级A轮融资,财源滚滚,背后是几亿网民的大力追捧。

表情包,为何能获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奥秘,就是它会勾起网友的共鸣。无论是早期的QQ表情、暴走漫画,还是后期遍地开花的明星脸、新闻事件表情,其中都会包含某个人物或拟人对象,以及背后一串触动人心的故事。

例如体育明星姚明,他的“囧”就被做成一组经典表情包,供网友聊天时用来做鬼脸。这些网友很多都是姚明的粉丝,会对他的经历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无形中,他们也乐于让姚明来代表“我”,用姚明的表情来传达“我的心情”。

有时,这些勾起共鸣的对象,和使用他们表情的网友,看起来可能相差很远。比如英国3岁的乔治王子,因为长相可爱,很多网友都会自发制作他的表情包。虽然,无论从年龄、外貌或者种族来看,他和我们都有很大区别,但因为他具有“可爱”的特质,是很多网友喜欢和向往的。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他能和很多人产生共鸣,所以大家愿意通过他的表情来演绎自己。

此外,表情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情绪的表达特别充分,让平日压抑的现代人,在使用表情包时会感到释放、痛快、好玩。

例如经典的“华妃翻白眼”、“尔康吼”、“金馆长熊猫”、“葛优瘫”??无不以戏剧性夸张的面部和身体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不屑、激动、尴尬、颓废。这些情绪,我们平日未必能表露得如此彻底。碍于人际关系,我们不一定敢把白眼翻得这样到位,也不一定能在愤怒时尽情咆哮。在压抑的文明中,我们终归要寻找一个宣泄的通道。于是,表情包就担起重任,让我们可以安全地释放内心的爱恨情仇。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肯花大量时间去开发表情包;同时,又有人肯掏真金白银去买,或者不辞劳苦地下载。答案很简单:表情包经济就是一种情感经济。人们愿意通过表情包去发泄情感、体会归属、伸展自我、获取现实世界难以得到的体验??只要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是愿意出钱出力的。

7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青春诗歌
  • 下一篇:100教育老师:初三生期中考试后必须做好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