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牛王节

 

奇特的牛王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立国, 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岭南乡土社会中,牛的作用与意义也是如此,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牛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色彩与特色,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民俗在乡村社会一直延续至今。牛王节便是牛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牛王节是壮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是壮族稻作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牛王节, 亦称“牛魂节”、“牛王诞”, 或者“开秧节”、“拜秧节”、“插秧节”,起源于其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及其习俗。这个节日,在我的家乡—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的下帅壮族自治乡尤其盛行。

这个节日的由来,传说是壮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了一头野牛,经驯养后变成家牛。某年的四月初八这一天,这头牛生下了一头公牛犊,公牛犊经驯养后能犁田,后来繁衍成群,逐步代替了人力拖犁之苦,壮族人民为了铭记公牛犊的功德,称它为耕牛的“始祖”,并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庆贺牛的生日。

牛王节的具体仪式如下:

典型的壮族四月初八牛王节仪式分为重点安栏户和一般安栏户。一般安栏由各家各户按一般仪式自己举行, 仪式比较简单。重点安栏由道公主持安栏仪式,仪式隆重而完整。

在下帅,由道公主持举行的重点安栏仪式包括开坛、招龙、安龙、采平庙、外朝和三献六部分内容。开坛就是在牛栏前设祭坛进行祭祀。一般在牛栏中央摆供桌、设祭坛, 由道公诵唱《安宅谢土经》, 邀请众神下凡, 保佑牲畜, 并招牛魂回栏, 接受诸神保佑。之后, 道公们前往河边进行 “招龙”仪式, 从河边将龙神引导回牛栏, 并将龙模型捆扎在牛栏主柱横梁上, 烧化纸钱, 整个安栏仪式结束。

群众性的安栏仪式则由各家各户自己进行。各农户在节日自己打扫牛栏,在牛栏门口贴上赞颂耕牛功德、祈祝六畜兴旺的对联, 在牛栏柱子、栏杆上贴上表示吉利的红纸, 之后将供品用簸箕放好, 端到牛栏前祭拜牛神, 并给耕牛喂一些糯米饭、猪肉等节日食品。午饭后又将耕牛牵到河边梳洗, 给牛戴上红花, 唱《牛歌》赞颂牛的辛劳与贡献。梳洗完毕, 人们牵牛回家,放入牛栏, 给牛喂好草好料, 让牛吃饱休息一整天。

此外,还有在这天还将牛赶下水, 为牛洗身子的, 河边有人敲锣打鼓, 为牛

儿沐浴助兴。给牛儿沐浴完毕后,每家最年长的妇人把各自的牛儿牵到空阔的草地上,其余村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花藤系到牛儿身上,红色的黄色的花朵显得牛儿特别有朝气。接着村民们就用早上做好的五彩花饭,混着新鲜的枇杷叶来喂牛。到了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 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 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 同时唱起敬牛歌。家中若有体弱的小孩,则由父母抱着去摸牛身, 从牛背上抱过来接过去的翻几个来回, 祈求上天保佑小孩今后能像牛一样健壮, 快乐成长。

牛王节体现了岭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牛文化,实际上,这是对生产工具的某种宗教崇拜意识。另一方面,牛王节也体现了壮族的稻作文化。壮族的牛王节的节期虽然不同, 但将这些时间综合起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牛王节的不同节期是围绕水稻种植收割的时间表来进行的。大体在四月初八或者这一时期的牛王节主要是春耕之前对牛的慰问。壮族的 “牛王节”又称“开秧节”或“插秧节”, 足以说明牛王节与春耕的关系。农历六月或七月出现的牛王节是为了让牛在繁忙的春耕工作完成之后进行休息。因为在辛苦的劳作中人们不免有鞭牛、叱牛之举, 因而在很多此时的牛王节仪式中出现了给牛叫魂的情节。而十月初一的牛王节更多体现的是秋收以后对牛的搞劳, 出现了给牛戴红花或者在牛角上粘糯米把耙的内容, 表示秋收之后人们对有功之臣的慰劳。种种论述说明牛王节的表层文化是敬牛文化, 而深层文化则是牛耕文化和稻作文化。

壮族的牛王节,反映了民众基层对牛的信仰。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丰衣足食、安定的生活。牛王节恰恰体现了老百姓的这种愿望,因为牛与耕作的关系最为密切,便有了牛王的出现。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近代史大题
  • 下一篇:联通分公司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