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1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高校讲坛○科技信息
浅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
毕敬虎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对中国而言,公共艺术无疑是来自异域的文化现象,但它却正极大的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视觉经验以及文化记忆。不同文化的碰撞本应激发新的思想,但盲目的文化移植,观念嫁接却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畸形,片面的理解和简单的模仿使这一伟大传统中的和谐与生机荡然无存,其结果是造成了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功能模糊,尺度失调,以及地域感场所感的丧失、文化的失位、等诸多问题。笔者试图将公共艺术放置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这一宏大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公共艺术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公共性;文脉;城市职能
中国的城市是理想的城市,城市的空间结构清楚地反映着封建帝
王管理国家(城市)的理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与集权文化的写照。
最典型的中国城市是各个朝代的都城或府城,它们原则上都是在皇帝
或王公贵胄的亲自策划下一次性规划和建设成功的,因此都可以看作
是一种理想城市的模式。《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段关
于城市布局的理想几乎成为历代帝王建设城市的纲要,被后来的统治
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其所有城市的基本
形制,规模,空间结构,路网还都是延续这样的模式。这一点可以从老
北京城的城市结构或是保留至今的府城、县城中清楚的看到这种延
续。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更多的是“城”,是统治权力在城
市空间上的完美体现。所有的城市规划都是遵循如何能更好的实现统
治者的权力表达,对权力的确立、张显、甚至于崇拜,无不浸染到城市
规划的各个方面,进而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在这样一种诉求下中国
的“城”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家”的延伸或是扩展,正如老北京城是“四
合院”的延伸与扩展一样,城市的所有空间都被打上了皇权的烙印。因
此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公共所有、公共参与、公共决策的公共空间,
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公共艺术了。因此,只有当城市不再是统治者宣扬
权力和武力的场所而成为市民共有、共享,体现和保障市民的价值利
益的生活家园,公共艺术才具备了使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也只有当普
通人的各种需求以及日常生活被城市设计者所重视和尊重时,城市中
的公共空间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充满活力的生机。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现代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空前发展
的时期,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大的加
强了,中国的城市正由象征着权力和文化的古老的“城”转变为服务于
地区或国际间商业、贸易、产业的集中地以及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科技
发明、文化娱乐、知识教育、公共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观光及民俗世情
滋生传承的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城市职能的转变必然带来其空间形态
以及存在其中的文化艺术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公共艺术正是在中
国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的艺术形态。比
如,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开创性及经典
意义的北京首都机场大型壁画群,诞生了一批在艺术上堪称经典,在
内容和形式上极具东方情怀、中国气派的大型公共艺术杰作。如张仃
的《哪吒闹海》,袁运生的《泼水节》,袁运甫的《巴山蜀水》等等。后来的
北京地铁站壁画群,中华世纪坛的大型壁画浮雕工程等等也都是非常
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而近些年,虽然中国的城市空间发生了巨大的
改观,大量的城市广场、园林景观、水体、公共壁画、雕塑不断涌现。这
中间有不少颇具匠心的公共艺术佳作,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艺术水
准不高,甚至是不顾当地的历史人文,民情风俗对某种风格样式的完
全照搬。对城市的公共空间非但起不到提升美化的作用,反而破坏了
原有空间的和谐以及历史文脉的传承。主要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几
个方面:
(1)从公共艺术的整体决策来看主导权主要在政府,多数的城市
公共项目的投资来源于市政建设,一方面来看,以政府为主导有多种
优势,因为政府的投入无疑会对公共艺术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完成提供
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且能够更全面和整体的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当政府的意志过多的干预到公共艺术设计规划的各个
层面,那么将很难保证公共艺术不会沦为新的权力的产物,成为地方
政府显示政绩的形象工程。从而在根本上违背了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公众享有,公众参与,服务于公众的原则。这样的公共艺术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很难得到市民的欢迎与接受,现在许多的城市广场遭到市民的冷遇恐怕就是由于没有尊重市民的真正需求而造成的后果,因此,在公共艺术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市民公众的意见应当被更广泛的纳入到决策当中,真正体现市民的利益与意志,从而提高整个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现代城市建筑环境及其自然环境,在极为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交往方式的作用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和景观效应,现代城市越来越像一件高度精密的机器,某一个零件设计不当都会造成整体的瘫痪,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与城市的整体空间和谐统一并严格遵循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中国城镇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具有设计上的合理性和更为持久、完整的审美效应。(3)公共艺术还必须与绿色生态环境相整合,才能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的涌入,城市规模急剧的膨胀,原来处于城市郊区的厂矿企业随着城市的扩张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工业的污染对城市空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城市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周边的湿地、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环境也造成了难以恢复的毁坏和失衡。如何恰当的处理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严峻而棘手的问题。因此,无论从维护人类社会宏观生态环境的目的着眼,还是从公共艺术及其景观的审美效应出发,都必须强调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中绿色生态建设的密切关系,使公共艺术在总体上与硬质景观和绿色生态景观元素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4)建立中国公共艺术的制度化法制化,是促使其健康持久发展的必要保障。我们可以从西方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投入及规划都有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推动城市环境改造和建设。像美国的“百分比”法案、日本和澳大利亚城市公共艺术法案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因此无论从中国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来源、相关专业领域的有机协作,还是市民公众的参与,以及充分调动和维护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积极性与合法权益等方面,都需要中国的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建立起整套符合中国当代城市化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的公共艺术法规及相应的运作机制,并使之具体有效的贯彻到公共艺术实施中去。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法可依,从而更健康有序的发展。在一个缺少公共性的文化传统里进行公共艺术的实践,所面临的困难是显见的,因此更需要经验、胆识,更需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只有在尊重历史、人文、城市空间的文脉和尊重人性与自然的价值认同下,才能更为清醒和理性的审视我们的城市空间,愿我们的城市设计者们能少一点急于表达的狂热,多一点对自然人文的敬畏,将于子孙,善莫大焉。科【参考文献】[1]袁运甫.有容乃大.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2]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高名璐.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张慧]
184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