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位置),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性质)。
2、 欧洲中世纪大学时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 9世纪后半叶高等教育的变化包括两方面: 第一是层次的多样化。各种形式的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得到较快速的发展。
第二是高等教育的形式变化。国际出现了“中等教育”“第三教育”等概念,同时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教育。
4、 我国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5、 我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月29日颁布。
6、高等教育学的性质:一种专业教育,是根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力。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受政治:一制约
答:第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第三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第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答:高等教育的功能有:第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第二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第三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第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第一小点、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小点、体制的改革决定高等教育体制变革, 第三小点、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第四小点、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高等教育的结构,
第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能影响经济发展;第一小点、高等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
(1)、斯特鲁米的劳动简化率方法计算出的高等教育促进国民收入提高的比率达30%;
(2)、舒尔茨,1957年比1929年用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的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3%; 第二小点、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第三小点、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4、 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答: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内容、手段}
第一、 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第二、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手段;其次,高等教育也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动能。第四、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5、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首先为文化对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第二、文化传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
第二、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其次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第三、 高等教育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第四、高等教育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四、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有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研(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①人才培养职能始于古代;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可追溯到西周时期;1840年后,我国开始开始学习西方建立高等学校。建于1896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
2、19世纪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职能。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提供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治”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职能。该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英里尔法案》的颁布引起了WSA大学的服务社会运动。康乃尔大学为先驱,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开出了从旅馆管理到数理逻辑的夺门课程;1904~1913年威斯康里大学赠地大学的校长范.海斯提提出的“威斯康里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3、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的核心。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
服务社会职能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发服务}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核心),实施途径,三个部分构成。
3、1995年3月《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1998年8月九届人大4次常委会通过了《高等教育法》,1999年6月修定的教育方针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教育的目的
1、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2、 教育目的的性质{①教育的问题是种理想,②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定的客观性}
教育目的的类型:适用主义目的,要求主义目的,永恒主义目的和存在主义四种目的。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1、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总目标和总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目的则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他集中反映了一顿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2、 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人才。
3、 三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他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导和特定的职业层次需求决定的。
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第一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前者是总方向,后者是特定领域特定层的人才要求。第二前者是所有高校的概括和抽象的要求,后者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规定
5、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第一导向作用第二调控作用第三评价作用第四激励作用
6、高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7、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
8、制定培养目标应明确的几个关系:第一要明确德与才的关系;第二要明确身心关系;第三要明确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是?
答:第一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第二人应当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情趣;第三人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条件,生活条件和所处群体;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答:德育是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0、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技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
11、为什么高校要加强体育教育?
答: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当前要加强该项工作的原因。
第一当前高校学生体质普遍低,体能下降,难以承担社会赋予的相应的工作;第二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必要措施。 第三体育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第四体育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
1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
教学(基本途径)、科研(重要途径)、、生产(主要途径)、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答社会本质和个人本质两种,前者应为高校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后者是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2、个人本质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质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3、在我国两种教育观的冲突体现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化过程;老子则强调个人修养完善。
4、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5、应试教育的不足{第一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第二压制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6、实习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 在殷商,西周时期,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这显然是一种通才教育,直至西学兴起;西方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后,专才教育逐步取代了通才教育;20世纪通才教育回潮在各国高教中涌现。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以马利丹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
2、 ①首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等因素作用,各有不同沉淀的体现。 ②第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通、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存在较大差异。
3、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通才教育的特征:
第一传授知识侧重于基础性和经典性;第二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专才教育的特征:
第一它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育出的人才具有不可代替性;第二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间有明显的针对性,偏重以应用;
第三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4、 为什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要相结合?(现实背景)
答:第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科学交叉的趋势,要求大学教育必须走二者结合的道路。第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扔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第三二者的结合是社会发展丢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第三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1、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USA学者提出马丁.特罗提出:入学人数少于适龄人的15%为英才教育阶段;15~50%时为大众教育阶段;大于50%时为普及教育。
2、 大众教育阶段反应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类人才培养,关注人才数量。
3、 这一阶段大学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业的建设者,当然也包括了一部分未来国家管理者。
特征:①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多;②高教的种类、层次、形式多样化;③与职业对应,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4、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
(1)USA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公立大学为主;(2)日本则以私立高校发展为主。
5、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第二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第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办学;第四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益(是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1、 教育平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2、 高等教育平等三个层次:
第一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第二受教育的程度平等;第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3、 高等教育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效率。前者指减少浪费,提高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数量即产投比;后者是就业率。
4、 (简)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答: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范畴,在一定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又常常导致低效率的结果。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平等与政策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的范畴,目前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都达到不了不受限制地发展的程度,高校经费短缺。用有限的收入,从事一项昂贵的服务,必然就要产生效率的问题。
第二平等与政策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高教平等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而效率又是人们不懈的追求,所以二者所有时相抵触,有时又是统一的。 第三效率和平等是即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可以兼顾,而且应该兼顾。
5、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制
1、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2、学制建立的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第二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第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3、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类型)如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如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如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联邦制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如:日本,我国现价段。
4、大多数国家的高校分为哪三层次?
答:{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大学和专门学院
我国 {大学和专门学院
{研究生院
5、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数高校由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6、 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
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初级的专门人才
大学和科技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院:硕士生为:具体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博士: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7、 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 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校的夜大学;(5)其他形式如: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自学
考试等。
第二节学位制
1、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是指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2、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2
3、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也提倡学术自由,实行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基本确立。
4、 在德国,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研究生阶段一般只设一个高级学位,即博士。
5、 我国的现代学位制度
(1) 起源于民国时期1935年《学位授予法》《学位分级细则》规定学位有学士、硕士和博士。(2)我国目前学位制度设立的标志是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6、 学士的学术标准
(1) 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学术水平要求:
(1) 掌握本门学科坚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课程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学术水平要求:
(1) 掌握本门学科坚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课程的专门知识。(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7、 我国的学位授权体系
我国的学位是由国务院授权的高校所成立的学位委员会。
第三节招生和就业制度
1、 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拥有的权限,标准,形式,和范围等。
2、 我国目前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
第一类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在亚洲地区普片采用此法)第二类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自主招生)第三类二者相结合的制度。
3、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1) 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校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1998年起试用“3+x”方案,x为文综或理综。
(2) 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定向生制度,报送生制度,委培生制度,自费生制度。
报送生制度:则是对部分品学兼优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行免试录取的招生制度;
实行收费制度:是国家本着成本分担原则,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4、 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方向:
(1) 继续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收费制度,简历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扩大自主招生数。
5、 就业制度
两个改革阶段:1993~1997,实行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尽量采取双向选择;1997年后并轨招生后,除极少数由国家分配外,其他所毕业生自主择业。
记:6.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发展趋势):
第一. 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就业机制;第二、政府则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第三、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加强;第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教师聘任制
1. 教师聘任制:是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2. 职务:是与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设置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3.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四项原则
第一. 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4. 我国高校聘任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一. 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第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教室资源配置;
第三、适当下放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第四、教师合法权益的有效保证是实行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成立相应的仲裁机构,涉及解聘或缓聘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体制{宏观体制,微观体制}
1、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定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的职责,权限的划分。
2、歌剧院的宏观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3、中央集权型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等。
4、美国属典型的权利分散宏观管理体制。
5、德国、日本、英国为集权和分权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
6、中国属两级管理,以省(市、区)统筹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7、办学体制:是关于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管理制度体系。
8、高校办学有自主权,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
1、 高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2、 目前有三种典型的管理模式:
(1) 以学术为主的欧洲大陆模式;(2)以行政为主的美国模式;(3)两权相对平等的英国模式。
3、 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
(1) 领导体制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高校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4、 我国现行体制的特点:
第一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第二校长作为学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5、 高校高校行政管理系统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多数分为校—系两级结构,少数规模大的分为:校—院—系三级。学院置于大学之下,它是大学的管理中心。
第六章高等教育机构
第一节结构理论
1、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教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大体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
2、 宏观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3、 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教师队伍结构等。
*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第一是经济因素,它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第二文化,传统因素;第三科学,技术因素;第四教育因素。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
1、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校的构成状态。以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3、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5.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有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3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1. 有两种改革趋势(1)一体化模式;(2)多样化模式。
2.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答:第一学术因素;第二体质因素;第三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3.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第一: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一经济供给能力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第二: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要注意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第七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教师
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人民素质的使命。
2.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3. 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是创造性、3.是个体性和群体性。
4. 试述:高校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答:高校教师的培养要特别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还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抓紧抓早这项工作,培养应立足国内、着眼实践、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联产进修为辅。 第二、 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名师出名校”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
5. 教师结构与结构调整
教师结构包括{教务结构(四级教务的比例)
{学历结构(队伍中的最后学历状况)
{年龄结构
{专业结构
6.如何形成合理的高校教师结构?
答: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第二节学生
1. 高校学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一是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是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是内部层次结构的复杂性。
2. 高校学生三个阶段的特点?
答: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的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
第三节师生关系
1.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因此,二者的直接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活动的秩序和基本目标的实现。
2. 高校师生关系则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3. 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工作关系)第二:心理学意义上的关系。(情感关系)第三:工作伦理学意义上的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的。
4.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第一、加强师生问的理解和沟通。第二、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专用设置于人才培养
第一节专业设置于调整
第九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教学过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 高校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
3.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答:(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生动性增强,(3)学习探索性增强
第二节.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2、大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大学教学应的原则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 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意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思想水平、注意师生言行。
第二、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能力的联系。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大发展,两方面相互促进。调动学生积极性,陪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 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提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二者紧密结合结合起来,具体工作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善于运用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四、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严格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要又适当增加一些前置性的知识、观点、方法和提出一些问题,让个别走得快的学生有借鉴的空间和思路。
第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知识(真理)的源泉促使学生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把握知识,积极地运用获得的知识去理解实际问题。因此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多安排实践学习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狭义的课程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2.课程分类
(1) 按重点放在认识主体正是客体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2) 从何层次课程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从选课形式上分: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5) 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微型课程。(6)按课程内容分:理论课、实践课。(7)按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显性课和隐性课。
3.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设置课程的组合。
普通课: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全面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课程。
4. 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东西交给学生,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选修课能比较迅速的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力扩大知识 4
领域,活跃学术空气。
5. 30学时以下课程为微型课。
6. 历来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而忽略了隐性课程。
7. 最优化的课程种子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构成课程的三大文件)
1.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管理工作的组要依据;也是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 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课程设置及其主要学习形成,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3. 教学计划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实间分配、学年编制(校历)。
4. 学务制教学计划的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换页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分为160~170学分。
5.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好连贯的形式,接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6. 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政性;(5)适用性。
7.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叙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8. 教材建设是教学建设的主要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第一: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第二: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知识与结论,正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教材能够反映与科学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第四:要具体主动,图文并茂;第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第三节课程建设
1.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围绕课程而开展。2、课程建设的意义
答:第一、建立个部门的规范;第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关系;第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第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第十一章高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学组织的形成,是指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1)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教材施教。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低。
(2)班级授课制:是江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一定的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成形成。
(3)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夸美西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我过于1862创办的学堂后逐渐推广该法。
2.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答:与个别教学制相比,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构成团结的集体。
缺点:过于强调统一,身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教学组织形成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答:第一教学活动开展的小规模化。第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隔上的短学程化。第三教学活动场所的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1. 高校教学活动的环节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论文的设计等几个环节。
2. 课堂教学的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和作业布置。
3. 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备好课:
答:第一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要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
第三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察中去。
4.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
5. 高校学生为什么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答: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通过该项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第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使学生收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
第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研究和工作作风。
6.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奏与方法
答:第一.选择课题,确定题目,第二,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第三.全面思考,拟定提纲,第四.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第五.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7.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
8.什么叫做学年制?学年制有何特点?
答:学年制是指按学年或学期安排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其特点如下:
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二.易于管理和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第三.主要弊端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教学,不能利于学生按照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的学习。
9.什么是学分制?它有和特点?
答: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特点是:
第一.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学生的不同主次方向上得到发展。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可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之间的参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第四,与学年制相比,最大的有点事灵活性强,但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教学秩序易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
第二节教学方法
1. 组成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等。
2. 高等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有那三方面。
答: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第二. 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
第三. 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3. 几种常见教学方法。
第一类,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第二类,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
第三类。指导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4. 为什么我国高校普遍采用讲授法?
答:讲授法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有下优点:
第一. 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
5
第二. 与其他教学计划相比,讲授法的教学成本低费用少。
第三. 通用性强,一堂讲授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减少删除其中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的变化。
缺点:(1)信息传输方式单一,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被动;
(2)以语言为主要媒介,不能是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3)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5.讲授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对象上有更适合于底年级学生。
6.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以认识,辨明是非获获得新的结论目的,把学习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已兄已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简洁的教学方法。
7.讨论法适用的范围,从内容上看跟适用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吸收改变学生的态度的教学。从对象上看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和班级成员之间关系融合的班级。
8.自学搜寻法是指在教师情况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适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和有强烈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学生。
9.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趋势是什么?
答:第一以启发式代替沦入式;
第二,由教给学生知识像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第三,强调教学方法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第三节现代教育技术
1. 现代教育技术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2. 教育技术领域包括哪个方向?
答:第一是学习者;第二是学习资料;第三是教育开发职能;第四是教育管理职能。
3.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的作用
答: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教育决策有影响;第二、对教育模式有影响;第三、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发展有影响。
4. 传统媒体按其物理原理分为:支学媒体,音像媒体,声像媒体和综合媒体。
5. 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拾: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智能教学系统;变媒体技术与媒体教学法。
6. 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的一个主要趋势。
7. 网络大学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运用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特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
8. 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
第四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 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他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如实的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水平。
3.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消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4.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5.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生进展和行为发展的评价。
6. 学生评价的步奏是什么?
答:学生评价的具体步奏是:
第一. 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二、编审试题;第三、建立试题库;第四、事实考试取得信息;第五、阅卷评分;第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7. 试题库建立:在专业队伍带领下,广开题源走开放性命题道路,实行集中命题,分散命题和向社会征题三结合道路。
第十一章高校科研与技术开发
论述:1.科学研究在高校工作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与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构成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主要作用在于。
第一. 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科研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科研直接影响到学校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一是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水平;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第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科研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渠道。其次是有利于广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时他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里需求,增强了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最后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第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高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1. 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校科研的特点之一。
2. 高校科研遵行的原则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经济效益与科学水平相统一的原则;第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关系的原则;
第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第四、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3. 追寻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是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就进行指导;第二是结合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第三是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1. 程序一般分: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报奖,评审阶段。
2. 、大学科研成果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理论成果:指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技成果。
第二类,应用性成果,指解决某以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第三类,发展性成果,只有明确的使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引用特性的科技成果。
第四类,阶段性成果。第五类:教学研究成果;第六类:科学专著成较高水平的教研书。
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
1. 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科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2. 教育科研方法的原则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二、主义理论层次性原则;第三、加强综合研究原则。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它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2. 为什么高校要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答:第一,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第二,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第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3.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第一.目的的统一性;第二是活动的主体有差异;第三、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第四.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异。
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是什么?
6
答:第一.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第二.活动对象有差别;第三、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第四、两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
5. 根据活动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6.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有哪些?
答:第一是军事训练;第二是专业实习;第三是社会调查;第四是智力扶贫;第五是生产劳动;第六是参观考察。
第二节活动的组织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是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坚顾的原则;第二是店面结合,已点带面的原则;
第三是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第四是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的一些关系是什么?
答:第一是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第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第三是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第四是课程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第五是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有哪些?
答:阶段性,广泛性和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
论述:
2. 为什么在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答;高校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有思想教育在党的工作中的地位和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心地位所决定的,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应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所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是高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鲜明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创造大量精神文明成果,传播和创造新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健康保证。
第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总之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自绝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分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类。
4.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正式的课程教学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形势报告,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
第三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有
第一:方向性原则;第二;疏导性原则;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第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2. 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几类。
第一:调查研究法;第二:说理启迪法;第三、情感教育法;第四、榜样教育法;第五、参观访问法。
3. 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到理论的方法。、
4. 说理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
5. 理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工厂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
6. 教职员工的互育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7.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思想之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7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