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滋:少年应识愁滋味
(杨春滋,湖北宜昌人,山东工商大学本科,2013年考入华科社会学系2015考入清华大学社科学)
当交上论文准备答辩的此刻,也意味着我的两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画上完美的句号。之所以迟迟没有写读书生活总结,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杂事太多,还没有酝酿好情绪;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不舍,不想这么快就结束这段幸福的日子。但是人生总是要向前看的,每个阶段都要完成每个阶段的事情,所以还是细细回味,慢慢总结,快快向前吧!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描写的是少年初涉人世,纯真无知,而故作深沉的情态。应该说,从小学到大学,我对“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一直都只是按着体制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很少去真正思考自己、思考未来、明确理想,也很少去思考一些和自身联系没有那么紧密的事情,更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直到来到华科,接受研究生面试时,面对导师们深沉的目光,严肃的提问,不能再用“天凉好个秋”的话语应景时,横亘在胸中的这个“愁”字是,视野不开阔,知识面不宽,理论素养较差,基本功薄弱。
当复试结束,拿到贺老师给我的二本《研究生读书生活》,细细品读后,缠绕在心间的这个“愁”字更加浓重,是师兄师姐们飞扬的文采、过人的学识,读书的刻苦,理想的高远,这一切让人望其项背,如坐针毡。
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短暂的惊喜后,顿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慨。7月我乘上从宜昌到武汉的动车,充斥在心间的这个“愁”字是,既来之,则学之,更勤之的自我要求。望着窗外一掠而过的广袤田野,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掏出笔记本,写下了“青年应识愁滋味”。我知道,登上了中心的这趟“华中乡土派快车”,就是告别“少年愁”,迎来“青年愁”。既要有眼观前方的开放视野,忧国忧民有人文情怀,又要具备胸怀万卷的知识贮备,笔落千钧的功底,还要秉持“野性的思维,田野的灵感,直白的文风”的风格与坚守。
回顾两年的读书生活,感触最深的当然还是关于读经典这个过程,这也是中心培养人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1.量与质相统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都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经过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发生质的飞越。所以在读书的初期,我们焦虑的都是浅层次的问题,主要愁两个方面,一是担心数量太少;二是担心糠多嚼不烂。读书会作为一个集体,强调的是集体读书,而不是个人自己轻松悠闲的阅读,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紧张氛围中,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数量太少,而看起来不够那么努力。而如果盲目的和其他同学比,刻意的加快自己的进度,又会面临着读不懂,或者没有办法深度把握这些如此经典的思想的困境。所以读书的初期,总是怀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关注一些稍
显幼稚的问题。总是在快与慢、记笔记、理解程度、做总结等这些具体技术层面问题上踌躇不前。这种状态一直伴随着我读涂尔干、韦伯、马克思,感觉自己并没有进去,总是似懂非懂,一会儿读得心潮澎湃,感觉自己就在和作者对话,明白了作者阐释的精妙之处;一会儿又觉得完全没办法理解,缺乏背景知识,无法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一会儿又觉得作者的前后观点是矛盾的,自己是不是把握错了……现在看来,发现这其实是最宝贵的阶段,正是这种小心探索,但从未停止前进的过程,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节奏,无形之中已经把读书和思考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不再拘泥于这些细小的问题,而是大块吃肉,在高速列车上快速成长。第一次自己有了一种比较贯通的感觉是在读新四大家的时候,在读福柯的过程中,还是很郁闷难懂的,但是在总结时,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之前的大家一以贯之的问题,所以后来总结时就以人为主线,对主要社会学家的思想做了一个总结和对比。也正是那个月,读书会结束后,贺老师跟我们2013级发了一条短信:2013级各位,从昨天读书会报上各位的表现看,你们的进步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几乎人人都在发生质变。祝贺你们!你们要继续坚持,继续质变。人人都要由丑小鸭变成美天鹅!!
贺老师的话也清楚的见证了我们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两年我完成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四大学科的相关经典著作的阅读,正是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从心理上来说,我经历了一个刚开始读书时,更多的要静心,这是读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开始融入读书,融入读书会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习惯早八晚十的作息,在图书馆全神贯注的读书。第二阶段,就是用心,这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练,这时指引我们的是激情,这也是读书生活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候,这个阶段我们大块吃肉,野蛮成长,迅速的汲取各种经典作家的思想,与他们对话,形成自己的思考。
第三阶段,就是恒心,这时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时我们会伴有某种焦虑感。我们
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开始收放自如,享受这个过程,也开始跨学科的阅读等。但是这时,我们总会想完善自己,逼自己一把,无论是从思维方式、总结习惯还是惯有视角等方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苦闷、会焦虑、会怀疑自己,总希望自己的读书能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第四阶段,就是耐心,这是读书的境界,也是我们突破的阶段,这个阶段就需要在我们的读书中注入更大的追求和家国情怀,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感,有更长远和高尚的追求。只有这种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才能让我们内化,更加耐心坚定的读书,坚持想做学术的热情。最后一个阶段即平常心,这是一种人生态度,需要的是从容。这是一个很难的阶段,这也是我自己的目标,是希望努力达到的状态。这时能让我们有一个稳定的状态,不会计较一时的读书的内容和状态,而是怀着虔诚的心不断的积累,这也让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是平和的,不会有人云亦云的肤浅,而是默默的沉淀和扎根。
2.大与小相匹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大小的选择和取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读书内容上的选择上;二是在读书与其他事情的取舍上;三是在思考问题上。在读书内容上,我们要抓大放小,要读的书籍很多,学习的知识很多,要理解的内容也多,在这些复杂的问题上,我们要清楚的抓主要矛盾,我们只读硬书,认真思考,而不是纠结于个别字眼和具体知识点上,只看到小的细节,就会失去了大的全面把握的能力。这种方法最后培养的是一种全面的思考能力,我们能做到有的放矢,迁移扩展,在大小之间游刃有余。书有很多,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可以阅读,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但对于需要快速成长的我们来说,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效率最高的方式,那就是只读经典,去啃那些难度大的书,别的书就作为调剂,暂时往旁边放一放。在读书阶段,其他的事
情也不是不重要,而是说我们能够集中精神,全面冲刺的时间有限,只剩下现有的这个阶段了,所以任何事情在读书面前,就都是小事,都要为读书服务。团队一起,过着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规律生活,我们摒弃外界的干扰、美食的诱惑、时尚的吸引、美景的诱人……而是专心的在深山老林苦练内功。自己曾经是一个比较浮躁的人,总会想着出去玩一玩、逛一逛;有很多事情也都想去关心、体验、参与一下;也会想交很多朋友,互相八卦、聊天交流、谈天说地……这样的一种状态是无法读好书的,因为根本就无法完全静心,沉淀下来。这种强度的读书生活,要得是每分每秒都在状态,每时每刻都较专注。慢慢在集体的氛围的影响下,自身要求的不断严格,我也能够全身心的扑在读书上,只干这一件事情。还记得研一的十一国庆假期,我依然很早出发去图书馆,结果在食堂碰到了我们班上的外国同学,他很远就问我:你没出去玩儿?我说:我去图书馆啊。他又说:Why?今天不是假期吗……我说:我天天去的,没有什么节假日的分别啊。原来同学有事儿联系我,也是直接问:你又在图书馆啊?我也成为了很少关心外界的事情、和朋友瞎扯、无事逛街、游山玩水的人,而是每天气定神闲的习惯性的去图书馆。包括每次爸爸来武汉出差,也只是简单的来看我一下就回去了,怕耽误我读书的进度等。而体现在思考问题上,我们读书时既要思考作者每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仔细品味这些精妙之美。也要跳出具体的内容,在宏观层面来思考作者的思想和逻辑,形成一种纵深的生活思维习惯。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对指导读书,对以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等都是十分有效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必须学会抓大放小,减掉一些枝丫,整棵大树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长成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正与反相平衡:一个硬币都有两面
在读书的过程中,针对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也有一个理解、认同的过程。因为我们是社会学专业,很多大家关注的问题都是社会比较敏感的部分,在我们自身认知完全成熟以前,较易受到社会现实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对有些思想的把握出现偏差,这是十分不利于我们学习的。在对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放空自己,不带任何预设的进入,真正的去理解作者究竟表达了什么观点,是如何表达的,他的目的又是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联系现实,去武断的下结论,甚至批评作者的观点。事物都是复杂的,观点也无绝对性,我们要平和的对待作者的阐释,书中除了作者具体的观点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这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至于正反两方面,观点之间都是可以转化的。有些你从这个角度看是正面的观点,而当自己的立场改变时,可能又会完全推翻之前的看法。对具体观点的正反的认识,支持与否是跟自己的立场和认知有关的,所以简单的站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正反的评价,会简单化作者的精髓,也不利于自己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很多时候会泛滥情绪,而不是真切的琢磨书中内容。这一点在读政治学时,感觉特别明显。之前听到很多关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讨论,所以在读书时很容易和现实联系,去想作者到底说的对不对,跟现实情况相符不,后来发现这样是很不对的,我们既要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正面的分析,也要注意到负面问题提出的背景和具体情况。所有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开始沉下心来,真正的进入,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急于一出即跳,大范围的任意联想。只有等我真正的去读了西方一系列讨论民主和自由等这一系列传统问题的书籍,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民主和自由,究竟思想家在讨论的是什么,才能开始把握民主的正反两方面,全面的看待这方面的内容和观点。
正与反是一种全面客观的辩证思维方式,重点是把握平衡性。读书既要避免全部都是正面的典型经验,也要注意全是负面的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颗简单的初心,以一种简单的状态来全面理解。
4.思与行相融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年我们只读书,很多人会质疑,觉得这样一直读,会读傻的,跑偏的,可能进去了出不来。但是我想说,这完全是多虑了……虽然我们一直在读书,但是我们实际是思与行高度结合的。我们的集体读书、交流讨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躬行。我们不仅有年级内比较随意的交流,有时候在去食堂的路上,有时候在图书馆的大厅,有时候在暴走的节奏中,还有时候甚至在澡堂里……这种交流往往源于内心抑制不住的冲动,总想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和感悟与人分享,得到他人的指点和共鸣,也期望自己的困惑得到他人的解答和分析。我还记得,在读福柯的那段时间,冷波也在读,而且他是学哲学出生,基础好,那段时间去吃饭的路上我几乎霸占了波哥所有的时间,向他请教我不懂的问题。我也在回寝室的路上和望红聊过李嘉图,也在暴走的路上和燕姐聊过政治学,也在校史馆门口和海龙师兄聊过社会学,也躺在床上和徐宏宇聊过读书计划……这些交流讨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跳脱书本的实践过程,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如何清楚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吸收不同的观点,让不同的观点碰撞,减少自己的偏颇之处,形成新的认识,都是践行的方式。当然,与这种非正式的小的交流不同,我们定期的双周论坛、本硕论坛等正式讨论会,就更能让人快速成长和进步了,每次的讨论就是一次精彩的头脑风暴,信息量很大。我们能听到高年级师兄师姐成型体系的总结,也能感受到低年级的强劲势头,我们往往如坐针毡,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在双周论坛上,无
论是作为发言人、坛主还是普通参加者,我们都能得到很大激发。记得第一次参加时,主要是研二的师兄师姐们在讨论吉登斯的内容,虽然内容大多数都不懂,但是结合自己本科读的相关内容,顿时觉得好多问题就串起来了,有了整体的认识,不禁感叹师兄师姐们的功底。在这种正式的讨论中,不同思维的碰撞,是最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积极调整的,是可以把自己所形成的思维能力展示出来,接受大家的检验和建议的,是一个大破大立的机会,是一个进步最快的途径。
当然除此之外,穿插在读书生活中的中心的经验调查也是行的最高境界。但是由于我们这级读书时间太有限,我们两个暑假都未参加中心的集体调查,但是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提前体验了一次。我感觉中心的集体调查中的讨论非常有意义,让人的思维火花不断的往外喷涌,但这绝对是知行结合的结果,没有两年的扎实读书的积累,形成的思维能力和对经典的把握,我们是无法进行高质量的调查的,很容易肤浅化、片面化,很难对经验问题进行发散和深入的认识,进行村治模式的调研和写作的。
思与行是读书中一种辩证思维,既求索于书本,又不拘泥于书本。思是在读书中发现现象、抓住问题的敏锐能力,行是对问题、现象进行分析关注和分析,认清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复杂逻辑。
5.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最后要谈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团队了。因为两年我们读书,不是个人的随性行为,而是团队集体读书,这也是中心最成功和独特的地方。从在家里接到雷望红和朱占辉帮我们安排住
宿的消息;到中午太阳毒辣,望红牺牲午睡的时间急匆匆的来南三门接我;再到午睡后,望红带我去图书馆和介绍大家认识……我们就这样一起开始了愉快的集体读书生活。一直就听到讲团队,直到自己真正来到学校,才体会了这种生活的具体形式。既然大家这么多人一起,时间久了,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我们这一级也经历了无数磨合,批评与自我批评,贺老师也费心跟我们进行了几次团队建设的指导和批评,我们也慢慢从困难中走出来,越来越好。其实我很感恩团队生活,因为我是独生子女,虽然不娇气,但是多少在与这种0.3cm的亲密相处中,我身上还是存在很多毛病的,我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融入,褪去身上棱角的过程。一开始来我对团队生活是感到新鲜的,想跟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希望热情细心的对每个人好。但是比较随性的我,还是对这种管理方式慢慢产生了一些不解,但是在和舒丽瑰的交流中,我也逐渐了明白了她的用心良苦,觉得自己应该更大气一些,应该有更远大的追求,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也就能更好的融入团队了。在中间曲折的认识和调试过程中,我也被动的融入了团队,但这其实是消极的,我也只本着有活动我就参加,有事情我就去做,但是不会把自己主动的当做团队的一员,有一种热切的想为团队做一些事情的冲动,也是由于自己不够大气,有的时候可能因为自己的建议和用心没有得到采纳,甚至是质疑,而选择了消极。在不断的沟通中,才发现很多事情是自己没有真正开放自己,展现自己,缺乏更高层次的信任。不应该因为自己提议的被拒绝,而就消极了,而是应该继续积极主动的参与,应该更加包容,要有海纳百川的霸气。心态的完全转变,发现看一切的眼神和观点都变了,跟团队每个人的交流都不一样了。这中间,我要感谢那些没有放弃过我,给我严厉批评和建议的人,你们是我真正的朋友。越往后面,我越明白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以及结合自己的特点,我应该在团队中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两年我逐渐告别了少年愁,青年愁,因为我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化解了空洞的愁绪。但
在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新的阶段的同时,我们还是应该时刻有着愁滋味,保持一颗不断追求卓越的心。人为了梦想而活着的时候是充满了希望和战斗力的,会不知疲倦,会不言放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做一个单纯而纯粹的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就是我的信条。让我们继续努力,破茧成蝶!
金一南《苦难辉煌》
庄孔韶《银翅》
易富贤《大国空巢》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马克思《资本论》(一、二、三卷)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原始分类》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道德教育》
涂尔干《哲学讲稿》
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
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维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韦伯《学术与政治》
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韦伯《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支配》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宗教社会学》
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下册
韦伯《古犹太教》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顾忠华《韦伯学说》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反杜林论》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马克思《马恩选集》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齐美尔《货币哲学》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齐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
齐美尔《哲学的主要问题》
齐美尔《苏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
齐美尔《宗教社会学》
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默顿《科学社会学》(上下册)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