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污名化

 

2013年3月第33卷第2期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rnal

Mar.,2013Vol.33

No.2

社会学透视

泛污名化: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

昱,杨彩云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污名现象渐趋严重,出现了污名现象不断增多、污名对象不断泛化、污名内容逐渐多样、污名关系愈加交错复杂的泛污名化趋势,并同时呈现出一般污名、交错污名、内隐污名、突发污名与常态污名并存、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相分离等新特性。究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个体风险日益增大,且现代社会高度分工下的知识隔离使个体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弱化,同时陌生人社会中的价值冲突、信息化的张力等因素也共同加剧了不信任的转移与扩散,进而促进了泛污名现象日趋严重。[关键词]污名化;泛污名化;信任危机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11&ZD148);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金项目

(B501)

[]作者简介张昱(1961—),男,湖南省常德市人,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杨彩云(1987—),女,福建省三明市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社会工作理论。

[]C912.3[]A[]1003-7071(2013)02-0117-06[]2012-11-25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

自从1960年代初戈夫曼等西方社会学家对污名

展开专门研究以来,污名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学术界对污名的内涵、外延、特征、过程等内容作了较深入探讨,并主要就疾病污名(如“)、“)、“女艾滋病”身份污名(如农民工”性别污名(如

)、)、职业污名(如“公关”种族和地域污名(如博士”

“)等众多污名现象展开了较广泛的研究。但河南人”

这些研究大多沿用西方学者的解释路径,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污名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本土解释相对较弱。污名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其生成机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本文拟对此作一讨论。

认为,受污者拥有某些特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所标示的社会信息在施污者的文化氛围中是被贬损的;Corrig-an(2005年)则把污名看作是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两者前者是指社会大众对受污名构成的统一整体。这里,

群体的刻板印象,后者则是随着公众污名产生而出现““自我低效的受污者的自我贬损,其对自我低评价”和能”的认可。Link和Phelan(2001年)又将污名分解为贴标签、原型化处理、地位损失、社会隔离和社会歧视

[2]等几个要素组成的集合体。

因此,一般的污名是社会大众给某些具有特殊属特质的个体或群体贴上负面的、贬损性和侮辱性的性、

它不仅使受污者对这种贬损产生认同进而社会标签,

形成自我贬损的心理,也导致社会大众对受污者产生

歧视和排斥的结果。相应地,污名化(stigmatization)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更多关注受污者由于其所拥有的贬损特质,而在社会中逐渐丧失其社会身份、社会信誉因而遭受社会区隔与社会歧视的过程。和社会价值,

“胡格诺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Elias)在研究教徒”时,首先关注到了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

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污名化过程。显然,污名化体现了施污者对受污者的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它通过前者对后者加诸一种刻板印象进而形成对系,

117

一、多元化:泛污名化的基本特征

污名(stigma)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用以指称当时位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身上的某种标记或印迹,

以表明他们身份低下或社会名声之耻。196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首先对污名展开专门研究。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特征,该特征使其拥有者在日常交往和社会互动中身份、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受损

[1](P12)

。此后,众多学者尤其是社会心理

学家对污名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Crocker(2004年)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英国毕业论文(Dissertation)选题指南
  •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