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语境下意境的文本生成层次

 

摘 要: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理论,面对现代西方文艺学体系的冲击以及现代诗歌表现出的新的审美特点,意境理论应在继承古代文论传统的同时进行现代性建设的探索。本文通过将意境与文本紧密结合对意境的文本生成层次进行分析。

关键词:意境 情境 态度

当下最典型的意境论形态认为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其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将表现特征视为情景交融并非有错,但从情景交融直接跨至意境,这之间却缺乏一个对情、景要素进行组合的平台,这一缺失当然会使得先验感玄虚感油然而生,并且使读者在意境的生成中没有了立足之地。将虚实相生作为意境的结构特征固然体现了审美的民族特色,但以“虚实”这样的话语来论诗有越级上升至美学层面之嫌。将虚实相生作为结构特征使诗歌意境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意境论的区别被模糊化和掩盖了。要使诗歌的意境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意境论,唯一的途径就是突出诗歌作为一种文本的特征,而对文本特征的强调则无疑应回归语言。因此对意境的研究大有突破中心化建立层次的必要。现将意境的文本生成层次列为图式,并在下文的各个小标题下通过对图式作重点说明,在对意境生成层次的描述中探求现代语境中的意境特征。

一、意象

“境生于象外”是刘禹锡关于意境的著名论断。笔者认为,“境生于象外”作为对意境生成特征的描述体现在文本上意味着意象间的疏松。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空隙是读者思维生发的空间,也即“境”的生成空间。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意境诗一般不会很长,因为长度的增加通常也意味着意象的增加,后者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无论诗歌句法结构是多么疏松的状态,都必然造成意象的积累。正如图(1)所示,情境中的空白部分会被意象的实体挤占,使读者的主观作用得不到发挥,没有足够的“留白”,意境的生成就无从谈起。

二、“情”——作为一种隐藏的态度

传统意境论中对情景交融中的“情”所作的说明不甚了了,使人很容易断定“情”即诗人的情感。事实上,意境诗的“情”作为与“景”对提的要素既不是情感,也不必要认为它是诗人的。将“情”当做生存于现实中的诗人之情是种极为便捷的分析手段,但便捷就意味着粗糙:在一些代言体的诗歌中诗人明显在“虚构”情感,这时候所谓的诗人之情就无迹可寻了。我们也可以将西方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隐含的作者”借鉴过来,区分出现实中的诗人与作品中的诗人:有学者就通过叙事学中确定视角的办法认为分析意境诗应区分其中的四个抒情主体。但这样照搬叙事学视角对于我们体味诗歌意境是一种辅助还是阻碍实在很难说。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情”视为一种态度——诗中真正具有统一性从而足以与稳定的客观事物相并列的态度,而把对诗歌中具体情感的分析作为统领在态度之下的细节工作。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使用“观”字连接“物”“我”已很好地说明了诗中的整体之“情”应是一种态度。“一首诗所独有的整体感在于将各种态度统统纳入一个等级结构,使之附属于一个整体的,起主导作用的态度。”布鲁克斯的这句话则表明了态度在诗歌结构中发挥的重要关键作用。

我们说意境诗中的“情”是一种隐藏的态度,是指“情”并不占据阅读视野的前沿。这并不是简单地否认存在直抒胸臆的情况,而是认为意境诗表达“情”的目标不在于将读者拖入某种态度中;它不要求读者准确审视其态度,给读者以自由感悟的空间从而亲自去经历这种态度。正因为如此,同一首诗在不同读者的阅读中其态度存在个体差异性——或轻重不一或指向的领域不同,等等。说“情”是隐藏的态度也并非对含蓄的老生常谈,这二者很有区分开的必要。含蓄的诗并不一定隐藏态度,隐藏态度也不一定非要含蓄。我们从目的出发:许多诗歌使用含蓄的目的不在于使其情感态度不被注意;恰相反,含蓄时常是吸引注意的手段。而意境诗隐藏态度并非其自身目的,它不希望读者注意到这种隐藏,其意在使之作为整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园林史名词解释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 上一篇:心理学离线作业
  • 下一篇:浅析泥浆固控系统维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