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2月
异化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蒋成贵蒋成珍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合肥,23003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215123)
摘要:异化劳动的思想虽然还不是马克思的成熟的思想,但是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正确全面理解异化劳动理论,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0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2—0208—0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思辨方法的影响、尽管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第一、劳动者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产品的关系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独立的力量、敌对的对立物之间的关系;产品作为劳动者的对象化变成了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和异化,不是产品从属于劳动者,而是劳动者从属于产品、受产品支配。
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表现为对象世界对人的统治以及人和对象世界的分裂为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则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他在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
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而人的劳动产品、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对象化的类本质,即人化的自然界。这二者同人相异化,成为了异化了的人的本质,正表明人既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活动,也丧失了他赖以实现其活动的对象世界,因而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己、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对立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他人,必然表现为他人对这些东西的占用,因而必然表现为人同他人相对立。
二、异化劳动的根源
在探寻异化产生的根源时,马克思说“分工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当然,马克思这里所讲的作为异化根源的分工,指的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不自然的、强迫的分工。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条件,而私有制则深化了异化,这种“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是活动的产品而言。”究其一切,异化的根源是不发达的生产力。
三、异化劳动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很低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在所有制结构上,就是以公有
208
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生产力的不发达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存在,这些都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异化现象、造成劳动异化的客观因素,我们必须正视。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异化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必然导致人的异化,而且是人的全面的异化,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消灭异化,社会主义本身具有克服异化的力量,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为消灭异化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所以,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从根源上扬起异化创造条件
不自然的、强迫的分工和私有制的存在是异化产生的经济根源,而分工和私有制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根源则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创造彻底消灭异化的社会条件。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不可能彻底扬弃异化,更不可能给每个人都创造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为彻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物质条件。
(二)防止和克服劳动产品异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对我国当前来说,防止和克服劳动产品异化,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为全体劳动者共享,防止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现象发生。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当前尤其要注意解决的是贫富差距问题,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并使其增长速度比富有人群收入增长高,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实现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三)防止和克服劳动活动异化,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
在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生产力还不发达,还不能够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强迫的、不自然的分工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论做何种工作,我们都是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所以,我们要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使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2月
程中不是感觉到痛苦和受折磨,而是感到快乐和享受,让对立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防止和克服劳动人民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在为人际关系的异化,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是在体现自己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的人际关系,就要坚持公平、平等的人际交往原则,要求地位。 公民在履行社会职能时享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和谐的人
(四)防止和克服人的本质异化,坚持“以人为本”际关系,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原则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彻底扬弃异化创造物质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科参考文献: 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社.2000. 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社.1995. 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突出了发展的根本[3] 陈至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
(五)防止和克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构建和谐人际出版社.2002. 关系 [5] 陈春萍.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和谐劳动的建构[J].中国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13 得到实现和表现。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6] 杨曦.论马克思的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前的集中表现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沿.2009(10):6-9
(上接212页)
势,齐抓共管,使各种力量协调一致,从而形成高校生命教育的合力。
首先高校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客体,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主动地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磨砺自己意志,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好的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接纳自己完善自己。高校学生在高校生命教育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接受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且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为积极地行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其次高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培育、发挥学校生命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高校针对在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递生命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高校要完善生命教育体制,融生命教育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生命教育的主体作用。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疏导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去医院、殡仪馆、火化场等地方引导学生近距离的触摸死亡,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的生命的脆弱唯一性,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再次要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首要体。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价值的思想、观念、兴趣、习惯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都给孩子暗示着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会通过子女的耳濡目染渗透的子女的思想意识中。家庭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因此,家长要以身示范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言传给子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引导。
209
最后优化社会环境是切实提高高校生命教育实效性的
重要保证。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高校学生健全生命观的塑造都要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不断地优化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优化整个经济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为高校学生的就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一个好的平台。通过优化政治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蚀,在全社会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开展专题活动。
个体生命力的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标志所在,加强高校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学生个体、对家庭、对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全面剖析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并积极地探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各方优势,齐抓共管,使各种力量协调一致,从而形成高校生命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峻.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 吴中建,柏琦星.学校生命教育的时代诉求及其理论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4
[3] 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4] 张艺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探索,2004,1
[5] 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求索,2008,5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