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

 

1 国号

北魏国号本是“ 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 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 曹魏政权。 北魏还有 后魏和 拓跋魏、 元魏的称呼。

2 历史

族属溯源 李陵 裔孙 李穆、 李贤就是陇西 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来,李陵投降匈奴后,娶了 匈奴单于的女儿 拓跋氏,按照 胡人的习惯,往往要跟随母姓,所以李陵的后裔就姓了 拓跋。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儿子迁 大泽之东。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 北魏。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 黑龙江、 嫩江流域 大兴安岭附近,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

过着 游牧生活。 东汉以前,北 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 部落首领 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 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 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 云中(今 内蒙古 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 盛乐(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与 曹魏、 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315年, 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 刘琨与匈奴族 刘聪、 羯族 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 代王。338年, 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 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376年, 前秦昭宣帝 苻坚攻代, 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北魏立国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 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 王国。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 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 执珪以应窟咄。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 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

386年,拓跋珪纠合旧部,在 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 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 国号为魏,自称 魏王。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统一部落

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 匈奴故地。 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 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在氏族部落时代,通过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联盟关系的。自然在这个联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 铁弗部首长 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向什翼犍进攻。什翼犍失败后,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苻坚使他们以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

刘卫辰、刘库仁都出自 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刘库仁母是 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把女儿嫁给刘卫辰。

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首先就要与匈奴族的 刘库仁、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刘库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领导,刘卫辰则和拓跋珪展开了斗争。最后卫辰失败被杀,他的儿子 赫连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 后秦 姚兴。自河以南,诸部皆平,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拓跋珪恢复了鲜卑拓跋氏的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这时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 高车族和 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鲜卑 慕容垂所建立的 后燕。

拓跋珪击败了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是善战的骑兵。对高车族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统一北方和南北对峙

参见: 北魏统一北方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 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后燕攻北魏, 拓跋圭面对 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

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 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396 年, 拓跋圭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拓跋珪率大军出 马邑,克 晋阳,取 并州,东下 井陉关,收降后燕将领 李先,封其为征东左长使。继而长驱直入,直抵 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庄市郊区 东古城一带)下安营布垒,准备一举克城。当时,后燕常山太守 苟延率众守城。拓跋珪劝降不成,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仓惶应战,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继之,魏军连占数十县。只有中山、邺(今河北临 障县西南)、 信都(今河北 冀州)三城仍为燕军控制。十一月, 魏王珪集结大批兵力攻打 燕都中山。同时,命东平公拓跋议率兵五万攻邺城,命冠军将军 王健、左将军李栗攻信都,准备一举灭燕。

后燕高阳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门,率众力战,打退魏军的轮番进攻。魏军伤亡惨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坚固森严,于是引兵向南,以优势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继之,兵临邺城,几次强攻不克,魏军营垒反遭慕容青的夜袭,拓跋珪只好暂时率军退驻杨城。此时,魏国并州监军丑提,闻其叔父没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马杀回魏国都城作乱。拓跋珪闻知,准备撤兵北还,平息内乱。但又恐燕军穷追,腹背受敌。 于是,派国相涉延与后燕议和,并愿以其弟为人质留于燕。燕主慕容宝闻魏国内部有难而不许。同时,发步兵12 万、骑兵3 . 7 万屯于 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坞(今藁城县北),邀拓跋珪在此决战。拓跋珪求和不成,愤而应战。数日内统兵北上,在 滹沱河南岸安营扎寨。 慕容宝趁魏军立足未稳,遣精兵万余人夜袭魏营,企图先发制人。燕军过河之后,潜至魏营,利用北风纵火烧营,并发起猛攻。魏军营垒纷纷起火,兵将大乱。此时,拓跋珪正在睡觉,忽听军营大乱,慌忙弃营赤脚逃走。燕将乞特真率百余人飞马赶到拓跋珪大帐内,只见拓跋珪丢弃的衣靴,不见其人。拓跋珪逃出军营之后,立刻击鼓收众。

夜幕之下,乞特真闻鼓声以为中计慌忙鸣金收兵。燕兵闻锣鼓齐鸣,不知其故,以为遭到魏军伏击,顿时惊惶大乱,自相践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将全军集合起来,下令步兵在营外点燃火炬,骑兵向燕军猛冲猛杀。燕军四面受敌,又遭到魏军骑兵的轮番攻击,死伤惨重,乱作一团,燕将高长被俘。 慕容宝只得收拾残兵,渡河北逃。魏军士气高涨,在拓跋珪的统领下穷追不舍。当时,正是风雪交加的夜晚,燕军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带伤残,冻死者尸体相枕。丢弃袍仗、兵器无数。 慕容宝为保住性命,弃下大军,率步骑两万逃 回中山。魏军连夜追击,兵临中山城下。后燕 尚书郎 慕容皓谋杀 慕容宝未遂。斩关出城降魏。 慕容宝见中山难保,便率一万骑兵杀出重围,逃奔 龙城(今辽宁朝阳市)。繁华一时的后燕国都中山,终于在397 年十月甲申日被魏军占领,宣告了后燕的灭亡。

北魏攻宋河南之战

天兴元年(398), 拓跋珪迁都 平城,称帝,史称 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 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此后数年,北魏注重于巩固内部及既得地域,也时而与北部的柔然和 关中的 后秦交战。如北魏天兴五年( 后秦 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军以 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败后 秦军,歼灭3万余人。 永兴元年(409), 拓跋圭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称帝,史称 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 魏明元帝乘 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 黄河流域全面开战, 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 虎牢(今河南 荥阳西北)、洛阳、 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 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太子 拓跋焘继位,史称 魏太武帝。此时,北方除 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

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 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 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 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 公、 卿、将、校及 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 赫连昌被俘,其弟 赫连定逃往 平凉(甘肃华亭)继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团回撤之机攻下西秦继续西扩,在 青海湖被鲜卑吐谷浑汗截击, 赫连定被鲜卑生擒献于北魏。

北魏攻柔然之战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 柔然可汗 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 云中城。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于是他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这位不到16周岁的少年皇帝拓跋焘却“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们“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先是柔然的两位大将大那、社仑所发动的进攻被北魏军击退。之后,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 南朝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 赫连夏,克其都城 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与众大臣商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 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

均竭力劝阻。太常卿 崔浩认为:宋闻陛下克统万,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

魏帝对其见解极为赞赏,遂决定留太尉 长孙嵩、卫尉 楼伏连镇守京都;命司徒 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 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 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429年五月,拓跋焘抓住柔然夏则散众放牧之机,魏帝领军至 漠南(今 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每一骑兼有副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 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 大檀弟匹黎先在东部闻魏军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 长孙翰骑兵截击而败,其 渠帅数百人被杀。大破 柔然,威服 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较少。

432年五月,拓跋焘感觉部队已经休整完毕,便在 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南郊调集兵马,屯积粮草准备进攻 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焘率军亲征讨伐北燕。七月魏军行至 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后,后方供给出现危机。拓跋焘当即派遣安东将军 奚斤征发 幽州和 密云的民众及丁零族一万多人充当魏军的民夫,给魏军运送攻城的器具,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魏军主力继续东进,拓跋焘和奚斤在北燕都城 和龙外会师。两路魏军在途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抵抗,沿途的北燕守军和官员接连向北魏投降,魏军没费多少功夫就合围了和龙。拓跋焘在和龙外又征发了3万多民众为其挖围堑,企图困死和龙城内的守军。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 冯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万人出城向魏军挑战。结果这3万人就如同用包子砸狗,全部送给北魏当下酒菜了。北魏 昌黎公拓跋丘和河间公 拓跋齐率部合围北燕军,燕军死伤近万人。遭此一败,北燕的官员和将领们都老实了不少,只有尚书高绍仍然率部抵抗,不久后也被杀死。 冯弘见形式不对,便邀请 高句丽军保护他,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投奔高句丽。不久, 冯弘因为自大被 高句丽王杀死,北燕灭亡。

北魏灭北凉之战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 北魏帝遣使至 北凉,得悉北凉主 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复振。知其称藩怀有二心,经朝议,决定依从谋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凉。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出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太子 拓跋晃监国,又令大将军、长乐王嵇 敬,辅国太将军、建宁王 拓跋崇领兵2万屯漠南,以防柔然。同时命公卿草书遣责北凉主 沮渠牧犍,列数其12项罪状,劝其亲率群臣远迎魏军,才是上策。随后自云中渡过 黄河,于七月至上郡属国城,留下辎重,部署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 拓跋健,尚书令刘吉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两道并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

源贺为故 南凉主秃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 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魏主称善。八月, 拓跋健获得 河西(即 河西走廊与、泊水流域一带)畜产20余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 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奔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 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边塞,猜测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固守。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内情况,于是分兵围攻。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城附近诸部下3万余落,故魏帝得专攻姑臧。九月,北凉主 沮渠牧犍之侄 沮渠万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溃,北凉主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继之,魏军又攻克 张掖、 乐都、 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 柔然的疯狂入侵。后来拓跋焘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 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 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 胡夏 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 吐谷浑,又于436年灭 北燕,439年灭 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 前秦 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 刘宋政权并立,形成 南北朝对峙的 格局。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 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 刘宋的 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 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 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和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 拓跋濬、献文帝 拓跋弘、孝文帝 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 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490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魏初,鲜、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

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 孝文帝改制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

走向衰落

魏孝文帝变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压榨下,阶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而愈来愈尖锐。 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 河间 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 石崇、 王恺斗富。被称为饿虎将军的 元晖作 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征收租调时,重新使用长尺、大斗、重秤。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 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 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 。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起义军在战斗中杀死了北魏许多王公贵族和州郡牧守,诛戮地主,摧毁坞堡,有力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起义军包括了汉、鲜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战斗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了解,对民族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六镇之乱

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今山西大同)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

军事据点:沃野镇、 怀朔镇、 武川镇、抚冥镇、玄柔镇、怀荒镇。北魏前期, 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 镇都大将,镇

将由 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孝文帝改革后,实施了 门阀化, 六镇的统治者们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 六镇的鲜卑人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是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最大阻碍。他们与洛阳方保持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抗衡。

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权出现饥荒,柔然政权大汗阿那环率兵三十万南侵,在 六镇进行了一场烧杀抢掠,将六镇人的家财粮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轻的 胡太后听政当家,对 六镇问题,只是简单地发放了一些赈恤粮款,赈恤粮款本就是杯水车薪。公元523年四月, 怀荒镇军民强抢官府粮仓,并杀掉了怀荒镇镇将于景。 怀荒镇的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镇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 破六韩拔陵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起事,挥刀杀掉了戍主,宣布起义。 六镇军民纷纷起义,破六韩拔陵 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为六镇义军的领军人物。 破六韩拔陵的义军占领了沃野镇,而别帅卫可孤领导的义军则占领了怀朔镇。 北魏政府先后三度易帅,分别以淮王元彧、尚书令 李崇、元渊为北征大都督,率军北进,镇压起义军,但与义军的交锋却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 六镇东西两部敕勒酋长皆归附于义军,义军完全控制了六镇地区。

北魏请柔然人当雇佣军,镇压 六镇人民起义。 六镇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障碍,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军十万,入六镇,从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渊的魏军向六镇义军攻击。在两面夹击下,义军很快处于劣势,卫可孤战死。元渊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长,削弱义军势力。八月,柔然军与魏军会合,在 五原大败义军主力,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义军被迫降魏。 六镇20万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二十万六镇军民再度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但最终起义失败。

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 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 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


TOP最近更新内容

    长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园林史名词解释
  • 上一篇:电力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
  • 下一篇: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