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关键词] 公共管理;城市本位;治理 [论文摘要] 城市本位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一切着眼于城市 发展 ,将各种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到城市,而相对忽视 农村 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本位有其正面的积极作用,但其在公共管理中的负面影响已日益放大并衍生出诸多的社会矛盾,降低了资源优化整合的效率。
中国 公共管理中的城市本位,既有国际上的共性,又有中国 历史 特殊性。它在促进中国城市化和 工业 化的同时,又日益显示其不断放大的负面影响。在工业化早期,城市本位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中期以后,城市本位的继续,直接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农村 经济 落后和城乡失调,诱发了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社会矛盾和城市管理失误。建国以后,中国曾多次在农业问题非常严峻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困难过后,一切如旧。短期内不断变换地突出发展重点,仍然不能摆脱运动式的思维方式和治理方式。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共管理中的城市本位。一、城市本位的表现形式城市本位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一切着眼于城市发展,将资金、信息、人才、公共物品等资源主要集中到城市,并对城市实行政策偏向和倾斜,重点发展城市,而忽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和公共管理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各国的工业化初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初期,城市本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牺牲部分农村利益发展城市和工业,具有历史必然性。工业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世界进步的标志,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端于城市,这与城市本身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城市作为 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具备工业化不可缺少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物质要素集聚的诸多条件,这就决定了工业化初期的城市本位成为必然。并且,城市也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迅速进步。因此,城市本位既有其存在的必然,又有其特定历史阶段不可否认的巨大进步意义。 城市本位在中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既有有形的城市本位,又有无形的城市本位;既有经济层面的城市本位,又有非经济层面的城市本位;既有公共物品投入的城市本位,又有社会制度设立的城市本位。资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既表现为对农村有形公共物品投入的严重不足,也表现为对农村无形的政策歧视和政策偏向。
(一)资本流动的城市本位 建国后,为保证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要素主要通过税收、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 金融 存贷差三种渠道,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 强制性的财政税收转移:“工业化起步初期,国家对粮食需要量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农业税取得的;70年代以后,这一比例仍在1/3以上。”①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于农村的农村耕地占用税65%要上缴中央和省市财政,县级只留35%;来自于农村的预算外收入部分,75%上缴中央和省市,县级财政只留25%。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仅凭有限的税收并不能满足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成为向城市输入发展资本的主要形式,据统计,仅1952~1990年间,中国农民通过剪刀差为国家和城市就提供了高达8 708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为223亿元。 农村金融存贷差:国有银行1998年起开始在农村撤并金融网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农村信用,其金融资金的流动则是存远高于贷,而差额部分便转移到了城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流到城市和工业的资金总额,由1987年的121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4 639亿元。邮政储蓄更是只存不贷,近年来,每年吸收存款6 000多亿元上交中央银行,进入城市,其中有2/3即4 000多亿元来自农村。② (二)公共物品投入的城市本位 公共物品供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国家财政对农村与城市的公共物品投入,始终呈现不均衡格局和巨大反差。大部分公共资源被集中到城市,公共财政主要用于保证城市生产和市民生活。 中国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业,但为了保证城市发展,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投向了城市的基础设施、 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就业和环境治理等公共物品领域。个别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由于盲目投入,利用率低,甚至出现了过剩现象。而农村的公共物品长期都是
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建筑图纸、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免费下载,施工方案、工程书籍、建筑论文、合同表格、标准规范、CAD图纸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