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99jianzhu.com
巧用古诗“潜信息”解题
作者:张曰虎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3年第10期
一些考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巧妙抓住一些重要信息,忽略了高考命题人“友情”设置的“潜台词”,未能将题目的潜在信息转换成宝贵的解题线索。因此,主动获取题目里面的“潜信息”并让其为解题服务,应该是考生必备的考试技能。
一、用足标题“潜信息”,化隐为显
诗歌的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或情感。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
考生误答 “绕”字描绘出边塞地域之广,“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
分析 诗歌的标题是“征人怨”,而一些考生只能分析到征人征途曲折,显然忽视了诗歌标题中的潜在信息。诗歌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有“怨情”。四句诗分别怨征调频繁、怨战争紧张、怨戍边无期、怨征途无尽。可见,“绕”字不仅在写景,还有抒发怨情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疆地域广阔的特点。“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诗人以此表现征人征途的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怨愤之情。
启示 诗歌标题里面的形容词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考生在阅读诗歌、解答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标题里面的“潜信息”,完整答题。
二、读懂背景“潜信息”,联系分析
创作的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创作主体的情感取向,但很多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没能充分利用好题目设计者提供的背景注释,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