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阅读中渗透人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99jianzhu.com

在文本阅读中渗透人生教育

作者:邰雨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4年第06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苏立康先生强调“语文教育要加强人文性,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懂得语文教学是一项多向度的对话”。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甄别、思考,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或是道德方面的提醒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从而起到净化思想、激励自己的作用。

一.在阅读中识别真假

语文阅读的博大精深时时熏陶着学生,阅读教材所选文章内容涵盖面广,它既有时代气息、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有珍爱生活、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现代中学生生活安定,不知生活窘迫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更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他们无法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感受及作者的写作用意。余显斌的《1976年的那个春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父母将小妹送人的场面实在令人震惊。我采取阅读、讨论的方法,试图让学生阅读此文后对过去的苦难日子有所了解,对今日幸福生活有所珍惜。

读前回忆饥饿情景,体察苦难的情态。语文的魅力在于其感人至深动人肺腑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着学生进入情感的海洋中,掬起一朵朵涌动着生命激情、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浪花,穿越时空,与彼时彼地的作者共鸣、共振。民以食为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不挨饿。上个世纪中叶,那时整个中国贫穷、落后,粮食匮乏。为了让学生对饥饿的情景有个了解,我回忆年轻时挨饿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1974年7月,我17岁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整天与泥土打交道,每天早晚稀饭,中午说是干饭,其实就是山芋、萝卜等杂食混在一起下锅煮一煮,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算是很好的了。再往前十多年,那简直就是一个“饿”字,一天吃两顿,都是些野菜和米糠混合而成。我的父母就是因长期劳累、缺医少药、缺吃少穿,而过早辞世的,至今想来,还让人心痛。这一段痛苦的人生经历,使我终身难忘,也正是有这么一段磨难,给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学生听后,默默不作声,他们已被我的人生经历所震动,并产生了思考。

读中设疑引发思考,体验饥饿的场景。小组阅读文本时,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母亲望着我们而常常唉声叹气?母亲为什么要把小妹送给姑姑家?姑姑也是亲人,为什么小妹宁可不吃白馍、不吃鸡蛋,也不愿离开家?小妹把鸡蛋给我们吃,我们的“眼睛里仿佛长出了舌头”,这样的夸张过分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我想,那些年,之所以能熬过来,是亲情,让我们度过了饥荒。亲情,有时比粮食更重要。”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对亲情有过这样的感悟吗?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点,了解饥饿给人带来怎样的痛苦,在内心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产生感激之情。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 上一篇:建盏的故事
  • 下一篇:儿歌如清茶

  • TOP相关资料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