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个故事,是初中时读了一个剧本集,父亲的书,里面收录了几个电影的剧本,别的我都已忘记,唯独这个故事记忆深刻,不知为何。
我清晰的记得里面改编后的情节,最后男主角因收到了这封信而没有逃跑,而是选择了去决斗。再后来,我读了茨威格的作品集,看到了这个故事完整的原文译作。我大学时曾在图书馆中外文学这一层,累月读各种作品,有比这个故事情节更完整的,人物比这个更丰富的,情感比这个更曲折跌宕的,但没有一个能比它更让人感受到彻底地绝望,感受刻骨铭心的无奈与永远抓不住的无力感。它浓浓的悲剧色彩与其它的悲剧不同,我无法怜悯女主角,因为她所活的最后这十几年有爱和给予,从这一方面说,我觉得她很富有,她拥有一份长达十几年的忠贞爱情,她爱情的世界除了男主角从未装过另外一个人,而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不知何谓刻骨铭心,不知何为深情隽永。同时,我也无法憎恨与厌恶男主角,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风流浪荡子,他自己不会一往情深,也不需要别人的恋恋深情,他所需要的只是片刻的欢愉,朝夕的激情,他与其他寻欢者的区别在于,他为这朝夕片刻付出情感,他的情感只有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再长不过一周。这短暂的情感是不是爱?我觉得是,只要心动了,哪怕一小时,一分钟都能够被叫做爱。女主角的年复一年无悔投入,男主角过眼云烟转瞬即忘,形成了这个故事对人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女主角如此持久的情感动力来源何处?茨威格把这个铺陈的非常非常好,让我赞叹。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茨威格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正是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风行的年代,他深受影响,当时在奥地利和整个欧洲引起广泛反响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烙痕。他从童年开始介绍女主角,孤独的内心,寂寞的环境,“在这以前,我的生活只是阴惨惨、乱糟糟的一团,我再也不会想起它来,它像是一个地窖。”这些因素让女主角具备爆发这种持久的暗恋与坚持的力量。我之所以喜欢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笔下的人物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拥有一个安静童年与青春期的人,在一个幽闭的心灵空间里经年寂寞,无人同行相伴,忽然遇到一个人,因为他或她的某些特质而对其生发的爱总具有异常强烈的渴望与不顾一切的勇气。书中的话是这样:我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里。这个命运不是上帝给的,是女主角自己要的。从女孩到女人,她的情感从精神上的无比思慕到肉体的渴望奉献,我看到了一个卑微而骄傲的灵魂。她卑微的把一切奉献给男主角不求回报,又骄傲的从不把自己内心如丝的细腻而狂热的情感告诉男主角,“我要让你想起我时内心总是愉悦。”她太了解男主角了,她知道他承受不了这么沉重的、无私的爱,因为接受了这样的情感,就要付出相同的回应,这叫做责任也好,或者是书中所说的“绅士”也罢,而男主角的情感世界里没有这一类情感,如同女主角为了生存逢场作戏时也从来不付出爱一样。因此女主角的爱实际是两面性的,一方面是自私的,她为了保留自己这份爱的感觉而去爱,而不是为了让对方因为她的爱幸福和变得更美好。一方面又是伟大的,因为她偷偷爱着,未曾给男主角带去任何困扰,除了临终前的这封信。她的这份爱既虚幻又真实,她所爱的更像是女孩时代就编织好的那个梦幻形象,在这个形象里她不断地填充进去她自以为是的感觉,从而让这个形象日益丰满,更符合自己倾心的角色。然而她又知道他真实的一切,读他写的所有的书,深入他的灵魂世界,了解他对爱的放纵,对工作的严肃,“你是两面性的”,多么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爱一个人的时候不正是这样,放大他所有的优点,忽略他所有的缺点。她以他的愉悦为愉悦,她像他旅游途经的景色,看到时,那么美,转过头,一切都不在,能再吸引他的只是下一站风景,于是她只有不停做他转瞬即忘的风景。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停看风景的人,即便躯体停在一处,精神与情感却四处游荡,从不停留。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偏偏被安排了一个相遇,是庆幸还是遗憾?不重要了,因为他从来不要结果,而她,从来不奢求结果。被爱幸福,爱人又何尝不幸福?
在做爱情的表白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做的这一切改变都是为了你。不对,这种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