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关于山的想象

 

前日去工地,说起叠山,工头问,方案呢?惭愧,还是两手空空。自上次方案认同又搁浅,天气渐冷,室外将要停工,有点不知这座山该如何再开始,如何用力了。翻阅资料、试着做方案都有了一段时间,有了从图像到文字上的少许积累,现在也许是时候做一个小结,温故知新。

慢慢的,一个小房子进展到建筑层面之外,到要为自然和心灵服务的时候,我们好像迎来了最有趣、最接近心脏的部分。再一次,我们向园林求助,追问园子里时间的秘密,无法用几何框定的神性。——是的,就是神性,别不好意思说这个词。几何、唯物、逻辑已无法接近那个领域,所以每一次捉襟见肘,我都去问园林。

1文字里的山

学术著作多是侧重历史沿革,不同时代的文人审美风尚的梳理,以及文人审美的理论和同时代明清园林实物的对照。最有趣的,是从书中寻找到独到的园林整体空间审美。匠人营造的书籍,或是学者撰写的包含实践的著作,更有趣也更见功力的,是字里行间的匠人看假山的目光,透过他们的直接的目光,可以体会如何具体地看,如何阴阳向背地看,如何分解成山谷山坳梯级亭山轩山或深或浅地看。

审美之余,假山堆叠的技术要求,更让人觉得抽象而遥远,也许没有工匠的帮助,叠一座山是难以想象的。

刘敦桢先生叠的瞻园南假山。如何具体地看,如何阴阳向背地看?

2 真实的假山

读假山,还需对照真山。陆续去看或近或远的山,颐和园的山,万寿寺的山,北海琼华岛的山,苏州和杭州几个园林里的山。似乎传统艺术里,万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了解山的意愿开始,便无休止地放大着自己的贪婪,看山看得混淆了真山和假山,画中的山和现实的山,小可以小到案头的摆件,大可以大到颐和园的大假山。叠山匠人提及的仿拟真山,又是无穷尽的看不完、积累不尽的片断。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气魄可以想像。

我们和甲方从设计之初,逐渐明确一个想法,既然在北京,应就地采石,这也合乎明代计成在《园冶》里的主张。但材料和审美应互相能够支撑。多去看北京的假山,琢磨山意,也是一项要务了。

春天时便常去北海公园的“濠濮间”,第一眼好像望见一个小桃花源。走进山里,虽然石头叠的颇杂乱,但似乎也有观看角度的缘故。湖水沉在山石围合的谷底,折桥跨湖,岸上有人站在树荫下,像是石头上的影子。我想这一处叠山小园究竟不让人觉得太差,原因就在山石缝隙里挤出的挺拔松树和柏树吧。这大概是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之间最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如果叠石能再好些,再多些以小见大的功力,这一处石头中生出高大挺拔树冠如云娴雅的松树的清幽之地,就像北宋山水画中截取的片段,这也可以是北方园林的传神之处。山势的起伏带来建筑游廊坡度的剧烈变化,这一种十足的“野趣”,也是南方园林里较少见到的。 北海 濠濮间

颐和园 画中游

另一处印象深刻的山,是在颐和园的“画中游”景区,院子里一角,岩石叠成类似峭壁山,叠石如大斧劈皴,山顶倾下一株矮杏。生机点染地杏树脚下的石头都生动复活起来。从这一角荡开去,石块有着方整的棱角,高低错落,三五一堆,一个台阶,再跌下去一层,至中间甬道高起,再往东三三两两的聚合、蔓延,直至一棵松树后,以三块巨石停止。真像马远夏圭的大斧劈皴。中午低头看脚下的巨石,已像是生出一层树影的织锦。

万寿寺 观音殿的山

万寿寺 表达山的平面

秋天在万寿寺邂逅的小院子里的山,夕阳下的金色银杏树旁,一座“巨山”上坐落着观音殿、普贤殿、文殊殿,山间散布形如瀑布的水意,盘桓而上的山梯级,山顶平台参天的白

http://www.99jianzhu.com/包含内容:PDF/word/ppt 流程,表格,案例,最新作文 数学 英语 考试题库等内容免费下载。


TOP最近更新内容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前提分冲刺练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上课实录
  • 上一篇:记得我曾经爱过你
  • 下一篇:让自己幸福

  • TOP相关资料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