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工程总体设计A3版式514页附297张CAD图(区间联络线车站).doc
内容介绍
[广东]地铁工程总体设计A3版式514页附297张CAD图(区间联络线车站)资料目录li 第一篇 总说明 li 1.1 概 述(1 - 1) li 1.2 主要技术标准(1 - 5) li 1.3 运营组织(1-14) li 1.4 限界、轨道及线路 (1-18) li 1.5 车 辆(1-19) li 1.6 土建工程(1-21) li 1.7 机电设备(1-28) li 1.8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1-42) li 1.9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1-45) li 1.10 机电设备国产化 (1-50) li 1.11 防灾及人防工程 (1-52) li 1.12 征地与拆迁 (1-56) li 1.13 工程筹划 (1-56) li 1.14 相关问题的说明 (1-59) li 第二篇 设计基础资料 li 2.1 客 流(2 - 1) li 2.2 地 质(2-10) li 第三篇 线 路 li 3.1 概 况(3 - 1) li 3.2 设计原则与主要技术标准(3 - 4) li 3.3 线路方案比选(3 - 5) li 3.4 线路平面设计(3-21) li 3.5 线路纵断面设计(3-22) li 3.6 车站分布(3-24) li 3.7 辅助线设计及预留衔接线路研究(3-25) li 全线线路平面图(方案一) li 全线线路纵断面图(方案一) li 起点段方案二线路平面图 li 起点段方案二线路纵断面图(比较方案) li 起点段方案三线路平面图 li xx路方案线路平面图(方案二) li xx站段线路平面图(方案二) li 第四篇 运营组织 li 4.1 概 述(4 - 1) li 4.2 行车组织(4 - 1) li 4.3 运营管理(4-14) li 第五篇 车辆选型 li 5.1 车辆选型的原则(5 - 1) li 5.2 车型选择(5 - 1) li 5.3 列车编组方案(5 - 5) li 5.4 车体材料的选择(5 - 6) li 5.5 主要技术参数(5 - 6) li 第六篇 限 界 li 6.1 设计依据、设计范围(6 - 1) li 6.2 制定限界的主要技术参数(6 - 1) li 6.3 设计原则(6 - 2) li 6.4 需要说明的问题(6 - 3) li 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图 li 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图 li 区间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图 li 直线地段人防门建筑限界图 li 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图 li 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岛式站台建筑限界图 li 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侧式站台建筑限界图 li 60Kg/m钢轨9号直尖轨单开道岔区建筑限界加宽量图 li 第七篇 轨 道 li 7.1 设计依据、设计范围(7 - 1) li 7.2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7 - 1) li 7.3 设计选型(7 - 2) li 7.4 轨道辅助设备(7 - 6) li 7.5 轨道减振措施(7 - 7) li 7.6 轨道养护设施及定员(7 - 9) li 7.7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7 - 9) li 区间马蹄形隧道整体道床设计图 li 区间马蹄形双线隧道整体道床设计图 li 车站矩形隧道整体道床设计图 li 区间马蹄形双线隧道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横断面设计图 li 区间圆形隧道整体道床设计图 li 区间圆形隧道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设计图 li 第八篇 车站建筑结构 li 8.1 车站建筑(8 - 1) li 8.2 车站结构(8-17) li 台层平面图 li 设备层平面图 li 站厅平面图 li 第九篇 区间隧道 li 9.1 概 述(9 - 1) li 9.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9 - 3) li 9.3 主要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9 - 8) li 9.4 工法的选择(9-13) li 9.5 结构设计(9-20) li 9.6 受影响建筑物的处理措施(9-43) li 第十篇 供电系统 li 10.1 概 述(10 - 1) li 10.2 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10 - 1) li 10.3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10 - 2) li 10.4 供电电源及供电方式(10 - 3) li 10.5 牵引供电制式(10 - 5) li 10.6 中压网络电压等级与构成方案(10 - 7) li 10.7 主变电所(10-11) li 10.8 牵引变电所(混合所)(10-13) li 10.9 降压变电所(10-19) li 10.10 牵引网 (10-22) li 10.11 电力监控(SCADA)系统 (10-27) li 10.12 杂散电流腐蚀防护与接地系统 (10-35) li 10.13 供电车间 (10-36) li 10.14 需用电量和需用功率 (10-38) li 供电设施分布示意图 li 供电系统图 li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典型主接线图(一) li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典型主接线图(二) li 车辆段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典型主接线图 li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典型布置图 li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典型布置图 li 车辆段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典型布置图 li 降压变电所典型主接线图 li 降压变电所典型布置图 li 马蹄形隧道区间刚性悬挂安装示意图 li 电力监控系统构成图 li 杂散电流防护示意图 li 正线综合接地系统概念图 li 车辆段综合接地系统概念图 li 第十一篇 信号系统 li 11.1 设计依据(11 - 1) li 11.2 设计范围(11 - 1) li 1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11 - 3) li 11.4 信号系统主要功能(11 - 4) li 11.5 信号系统构成及工程实施方案(11 - 7) li 11.6 信号系统设备维护及组织机构(11-12) li 11.7 与其他专业的接口(11-12) li 11.8 信号系统国产化方案(11-13) li 11.9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11-13) li 11.10 主要设备材料数量 (11-13) li 11.11 附 图 (11-15) li 第十二篇 通信系统 li 12.1 概 述(12 - 1) li 12.2 设计规范及标准(12 - 1) li 12.3 主要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12 - 2) li 12.4 地铁专用通信(12 - 3) li 12.5 公众通信(12-21) li 12.6 警用通信系统(12-24) li 12.7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12-30) li MSTP 传输网络图 li MSTP+RPR 传输网络图 li OTN 传输网络图 li 公务通信系统图(方案一) li 公务通信系统图(方案二) li 无线通信系统构成图 li 专用电话系统图 li 有线广播系统图 li 时钟分配系统图 li 办公自动化系统图 li MSTP 传输网络图 li 车站射频分配系统图 li 警用无线通信系统构成图 li 警用传输系统图(方案一) li 警用传输系统图(方案二) li 警用视频监视系统图 li 警用计算机网络图 li 第十三篇 通风空调 li 13.1 系统概述(13 - 1) li 13.2 设计范围(13 - 1) li 13.3 设计标准(13 - 1) li 13.4 主要设计原则(13 - 1) li 13.5 通风空调系统主要设计参数(13 - 2) li 13.6 隧道通风系统(13 - 2) li 13.7 车站通风空调大系统(13 - 5) li 13.8 车站通风空调小系统(13 - 6) li 13.9 空调水系统(13 - 8) li 13.10 系统设备监控 (13 - 9) li 13.11 噪声处理 (13 - 9) li 13.12 主要设备材料表 (13-11) li 13.13 附图目录 (13-14) li 第十四篇 动力照明 li 14.1 概 述(14 - 1) li 14.2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14 - 1) li 14.3 设计范围(14 - 1) li 14.4 设计原则(14 - 1) li 14.5 系统方案(14 - 4) li 14.6 与其他专业的接口(14 - 6) li 14.7 设备系统选型及国产化(14 - 7) li 14.8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14 - 7) li 14.9 主要设备材料表(14 - 8) li 14.10 附图目录 (14 - 8) li 典型车站配电及控制接线图(方案一) li 典型车站配电及控制接线图(方案二) li 典型车站动力配电干线示意图(方案一) li 典型车站动力配电干线示意图(方案二) li 典型车站照明配电系统图(方案一) li 典型车站照明配电系统图(方案一) li 地下车站接地布置示意图 li 第十五篇 给排水及消防 li 15.1 设计标准、规范(15 - 1) li 15.2 设计范围(15 - 1) li 15.3 主要设计原则(15 - 1) li 15.4 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15 - 2) li 15.5 系统设计(15 - 2) li 15.6 给排水设备控制方式及供电要求(15-10) li 15.7 主要设备选型原则(15-11) li 15.8 管 材(15-11) li 15.9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15-11) li 15.10 主要设备表 (15-11) li 15.11 附 图 (15-12) li 地下车站给水及消防系统示意图 li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示意图 li 气体灭火系统报警及控制系统原理图 li 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原理图 li 第十六篇 自动扶梯、电梯 li 16.1 工程概述(16 - 1) li 16.2 设计依据(16 - 1) li 16.3 设备选型技术要求(16 - 1) li 16.4 设备布置原则(16 - 1) li 16.5 与其他专业的接口(16 - 2) li 第十七篇 自动售检票系统(含清分中心) li 17.1 自动售检票系统(17 - 1) li 17.2 轨道交通收费清算管理中心(17-10) li 第十八篇 综合监控系统 li 18.1 概 述(18 - 1) li 18.2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18 - 2) li 18.3 系统构成及功能(18 - 4) li 18.4 集成子系统设计(18-12) li 18.5 系统接口(18-15) li 18.6 关于换乘站(世界之窗站)系统设置方案(18-17) li 18.7 其他需要的说明(18-19) li 第十九篇 屏蔽门 li 19.1 概 述(19 - 1) li 19.2 主要设计原则(19 - 1) li 19.3 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19 - 1) li 19.4 总体布置方案(19 - 3) li 19.5 运行控制模式(19 - 5) li 19.6 管理模式(19 - 6) li 19.7 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19 - 6) li 屏蔽门交流配电系统图 li 屏蔽门直流配电系统图 li 电气控制系统框图 li 屏蔽门平面图 li 第二十篇 安防系统 li 20.1 概 述(20 - 1) li 20.2 采用的标准和规范(20 - 1) li 20.3 主要设计原则(20 - 1) li 20.4 系统设计方案(20 - 2) li 20.5 系统工作模式(20-13) li 20.6 系统维护管理模式(20-14) li 20.7 系统接口方案(20-14) li 20.8 国产化方案(20-15) li 第二十一篇 控制中心 li 21.1 概 述(21 - 1) li 21.2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21 - 1) li 21.3 工艺设计(21 - 2) li 21.4 房屋建筑设计(21 - 4) li 21.5 辅助机电设备设计(21 - 4) li 21.6 其他需要的说明(21 - 4) li 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工艺布置示意图(方案一) li 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工艺布置示意图(方案二) li 第二十二篇 乘客咨询系统(PIS) li 22.1 概 述(22 - 1) li 22.2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22 - 1) li 22.3 系统构成及功能(22 - 2) li 22.4 与相关系统的接口(22 - 7) li 乘客资讯系统成图 li 乘客资讯车载系统构成示意图 li 第二十三篇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li 23.1 概 述(23 - 1) li 23.2 车辆段及综合基地段场址确定(23 - 1) li 23.3 工艺设计(23 - 2) li 23.4 站场设计(23-10) li 23.5 建筑设计(23-14) li 23.6 结构设计(23-15) li 23.7 通风空调设计(23-17) li 23.8 给排水及消防设计(23-17) li 23.9 电力设计(23-19) li 23.10 存在问题及下阶段注意事项 (23-21) li 车辆段总平面图 li 联合检修库一层平面图 li 联合检修库二层平面图 li 联合检修库立、剖面图 li 运用库一层平面图(一) li 运用库一层平面图(二) li 运用库二层平面图(一) li 运用库二层平面图(二) li 运用库立面图 li 运用库剖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一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二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三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四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五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立面图 li 综合维修中心办公楼剖面图 li 综合维修车间一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车间二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车间三层平面图 li 综合维修车间立面图 li 综合维修车间剖面图 li 车辆段出入段线平面图方案一(推荐方案) li 车辆段出入段线平面图方案二 li 车辆段出入段线纵断面图方案一(推荐方案) li 车辆段出入段线纵断面图方案二 li 站场平面布置图方案一(推荐方案) li 站场平面布置图方案二 li 第二十四篇 防 灾 li 24.1 概 述(24 - 1) li 24.2 主要设计标准(24 - 1) li 24.3 主要设计原则(24 - 1) li 24.4 车站防灾(24 - 2) li 24.5 区间隧道紧急疏散(24 - 3) li 24.6 消防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灭火器配置(24 - 3) li 24.7 自动灭火系统(24 - 4) li 24.8 防烟、排烟和事故通风(24 - 5) li 24.9 防灾用电与疏散指示标志、防灾通信(24 - 6) li 24.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4 - 8) li 24.11 消防广播、通信 (24 - 9) li 24.12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24 - 9) li 24.13 屏蔽门 (24 - 9) li 24.14 自动售检票系统 (24-10) li 24.15 防淹门 (24-10) li 24.16 门禁系统 (24-10) li 24.17 综合监控系统 (24-10) li 第二十五篇 人防工程 li 25.1 概 述(25 - 1) li 25.2 设防标准(25 - 1) li 25.3 平战功能转换(25 - 4) li 第二十六篇 环境保护及劳动安全卫生 li 26.1 环境保护(26 - 1) li 26.2 劳动安全卫生(26-19) li 第二十七篇 工程筹划 li 27.1 工程概况及特点(27 - 1) li 27.2 工程建设总工期和总进度(27 - 5) li 27.3 工程进度计划安排(27 - 5) li 27.4 施工组织计划(27 - 6) li 27.5 工程招标及采购(27 - 7) li 27.6 试验段工程策划(27-10) li 27.7 盾构区间施工策划(27-11) li 27.8 工程监理(27-12) li 27.9 主要建筑材料供应(27-13) li 27.10 设备系统联调及试运行计划 (27-13) li 27.11 存在问题及建议 (27-14) li 27.12 工程筹划 (27-14) li 筹划进度图 li 第二十八篇 投资估算 li 28.1 概 述(28 - 1) li 28.2 编制原则(28 - 1) li 28.3 投资估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28 - 4) li 系统图及控制模式表汇总76: li 隧道通风系统图 li 车站大系统图 li 隧道通风系统运行模式表 li 南端小系统系统图3 li 物业区空调系统原理图 li 北端小系统系统图 li 南端小系统、物业区运行模式表2 li 北端小系统运行模式表 li 水系统运行模式表 li 隧道通风系统工艺图施工图58张内容简介资料为地铁工程总体设计A3版面514页。附297张CAD图纸。附示意图、标准表、工艺图等十分丰富。对掌握地铁各分项工程设计及总体规划非常有帮助。同类工程可借鉴。技术标准:正线数目:双线;列车最高设计运行速度:80km/h;最小曲线半径:区间正线一般为350m;困难地段为300m。车站正线一般为1000m;困难时为900m。辅助线一般为200m;困难地段为150m。线路纵向坡度:(1)区间正线最大纵坡为30‰。(2)出入段线、联络线最大纵坡为40‰。正线及辅助线、出入段线、试车线均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及库线采用50kg/m钢轨。最高运行速度:80km/h。外形尺寸:车辆长度为22.10m车辆宽度为3.1m车顶距轨面高度为3.8m。设计年度:初期2013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5年。
地铁工程起点站客运港站线路全长13.862km均为地下线;附297张CAD图纸。编制于2010年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文件大小
192.30MB
上传作者
消防考
文件类型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