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断层破碎带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211页(含斜井平导).doc
内容介绍
[贵州]采空区、断层破碎带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211页(含斜井平导)项目位置:贵州隧道用途:铁路隧道隧道总长度:9294m隧道埋深类型:深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超前红外探水,超前钻探,地质雷达超前支护:超前锚杆支护,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支护,超前管棚支护,超前预注资,地面砂浆锚杆初期支护类型:喷射混凝土,锚杆,格栅钢架,型钢钢架隧道施工方法:矿山(钻爆)法,明挖法隧道开挖方法: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隔壁法(CRD法) 辅助坑道:斜井,平行导坑计划工期:29月附图及附表:组织机构图,工艺流程图,主要工程数量表,劳动力计划表,材料计划表,主要施工机具配置表,测量、实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临时工程占地计划表编制时间:2010资料目录li 第一章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 li 1.1 编制依据1 li 1.2 编制范围2 li 1.3 设计概况2 li 1.3.1线路平纵断面设计2 li 1.3.2轨道设计2 li 1.3.3隧道洞口设计2 li 1.3.4隧道洞身设计2 li 第二章 工程概况3 li 2.1 线路概况3 li 2.2主要技术标准3 li 2.3主要工程数量4 li 2.4征地拆迁4 li 2.5 工程特点、重点及难点5 li 2.5.1工程特点5 li 2.5.2施工管理特点5 li 2.5.3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8 li 第三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10 li 3.1自然特征10 li 3.1.1地形地貌10 li 3.1.2地层岩性10 li 3.1.3地质构造11 li 3.1.4地震动参数12 li 3.1.5水文地质13 li 3.1.6不良地质14 li 3.1.7气象特征15 li 3.2交通运输15 li 3.3水源电源等利用15 li 3.3.1施工用水15 li 3.3.2施工用电16 li 3.3.3通讯16 li 3.4建筑材料供应16 li 3.5民风民俗及卫生防疫16 li 3.5.1民风民俗16 li 3.5.2卫生防疫16 li 第四章 施工组织安排17 li 4.1总体施工目标17 li 4.1.1 工期目标17 li 4.1.2质量目标17 li 4.1.3安全目标17 li 4.1.4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节能目标17 li 4.1.5职业健康安全目标17 li 4.1.6技术创新目标18 li 4.2 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区段划分18 li 4.2.1 组织机构18 li 4.2.2 管理职责18 li 4.2.2.1 项目经理18 li 4.2.2.2 项目副经理19 li 4.2.2.3 项目总工程师19 li 4.2.2.4 项目安全总监20 li 4.2.2.5 工程技术部20 li 4.2.2.6 办公室21 li 4.2.2.7财务部21 li 4.2.2.8安全质量部21 li 4.2.2.9计合部21 li 4.2.2.10设备物资部22 li 4.2.2.11试验室22 li 4.2.3 施工区段划分22 li 4.3 总体施工安排和主要阶段工期23 li 4.3.1 总体施工安排23 li 4.3.2主要节点工期23 li 4.4 施工准备及建设协调方案24 li 4.4.1施工准备24 li 4.4.1.1技术准备24 li 4.4.1.2施工队伍准备24 li 4.4.1.3设备、物资准备24 li 4.4.1.4施工现场准备26 li 4.4.2建设协调方案26 li 4.4.2.1征地拆迁26 li 4.4.2.2场地清理26 li 4.4.2.3测量放线26 li 4.4.2.4现场核对26 li 4.4.2.5开工报告27 li 4.4.2.6工程实施27 li 4.4.2.7报检签证27 li 4.4.2.8试验检测27 li 4.4.2.9质量评定28 li 4.4.2.10工程验收28 li 4.4.2.11土地复耕28 li 4.4.2.12工程保修28 li 4.5 施工进度计划29 li 4.5.1主要项目施工进度指标29 li 4.5.2施工平面布置图及形象进度图29 li 4.5.2.1平面布置原则29 li 第五章 临时工程31 li 5.1施工便道31 li 5.2临时通讯31 li 5.3临时房屋31 li 5.4混凝土拌和站32 li 5.5弃碴场32 li 5.6垃圾及污水处理32 li 第六章 重、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33 li 6.1采空区施工33 li 6.1.1施工方案33 li 6.1.2施工方法及措施33 li 6.1.2.1超前地质预报33 li 6.1.2.2预加固施工34 li 6.1.2.3注浆效果检查34 li 6.2断层破碎带34 li 6.2.1施工方案34 li 6.2.2施工方法及措施34 li 6.3 弱岩爆地段施工35 li 6.4隧道施工安全注意事项36 li 第七章 施工方案37 li 7.1总体施工方案37 li 7.1.1施工任务划分37 li 7.1.2 施工方案37 li 7.1.2.1辅助坑道施工方案38 li 7.1.2.2隧道洞口施工方案38 li 7.1.2.3正洞洞身施工方案38 li 7.1.2.4施工排水方案39 li 7.1.2.5施工通风方案39 li 7.1.2.6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地段施工方案39 li 7.1.2.7栋梁坡隧道机械化配套方案41 li 7.2隧道辅助坑道施工方法44 li 7.3隧道正洞施工方法44 li 7.3.1洞口工程施工方法44 li 7.3.1.1洞口土石方开挖44 li 7.3.1.2洞口边仰坡防护45 li 7.3.1.3洞口导向墙及大管棚施工45 li 7.3.1.4进洞施工方法及措施47 li 7.3.1.5洞门施工47 li 7.3.1.6明洞施工48 li 7.3.2洞身施工48 li 7.3.2.1洞身开挖方法48 li 7.3.2.2 隧道钻爆开挖59 li 7.3.2.3综合洞室施工62 li 7.3.3洞身支护64 li 7.3.3.1超前小导管或超前锚管支护施工64 li 7.3.3.2喷射混凝土65 li 7.3.3.3砂浆锚杆66 li 7.3.3.4中空组合注浆锚杆67 li 7.3.3.5钢筋网铺设68 li 7.3.3.6钢拱架施工68 li 7.3.4出碴与运输69 li 7.3.5结构防排水施工69 li 7.3.5.1盲管施工70 li 7.3.5.2防水层施工70 li 7.3.5.3止水带施工73 li 7.3.5.4抗渗混凝土74 li 7.3.5.5衬砌背后回填压浆74 li 7.3.5.6二次衬砌及附属施工75 li 7.3.6仰拱和填充施工75 li 7.3.7综合接地施工及接触网槽道76 li 7.3.7.1隧道二衬中的接地钢筋设置77 li 7.3.7.2隧道接地极设置77 li 7.3.7.3接地钢筋间的连接78 li 7.3.7.4接地端子设置78 li 7.3.7.5工艺要求79 li 7.3.7.6 隧道接触网槽道80 li 7.3.8拱墙衬砌施工81 li 7.3.9附属洞室施工82 li 7.3.10预埋件施工82 li 7.3.11沟槽施工82 li 7.3.12施工通风83 li 7.3.12.1通风方式83 li 7.3.12.2风量和风阻力计算83 li 7.3.12.3通风设备选择及配置85 li 7.3.12.4隧道进出口通风86 li 7.3.12.5 1#、2#斜井通风86 li 7.3.12.6平导及出口通风87 li 7.3.12.7施工通风管理87 li 7.3.13施工排水88 li 7.3.13.1顺坡排水88 li 7.3.13.2反坡排水88 li 7.3.13.3污水处理池88 li 7.3.14供风、供水89 li 7.3.15管线布置89 li 7.3.15.1供电及照明90 li 7.3.16弃碴与防护90 li 7.4隧道不良地质段及特殊地段施工91 li 7.4.1采空区段施工91 li 7.4.2断层破碎带施工92 li 7.4.3软弱围岩地段施工93 li 7.4.4几种注浆方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94 li 7.4.5注浆方案的选择原则与设计流程94 li 7.4.5.1超前帷幕注浆方案96 li 7.4.5.2 径向注浆98 li 7.4.5.3局部注浆100 li 7.4.5.4 顶水注浆101 li 7.4.5.5 超前小导管注浆102 li 7.4.5.6 大管棚注浆102 li 7.4.6.7 钻孔与注浆设备配套102 li 7.5隧道超前地质预报103 li 7.5.1不良地质及预报方法103 li 7.5.2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工作流程及主要方法104 li 7.5.3地质预报工作原理及内容106 li 7.5.3.1地质素描106 li 7.5.3.2超前水平钻探106 li 7.5.3.3 TSP-203109 li 7.5.3.4红外线探水111 li 7.5.3.5 地质雷达111 li 7.6隧道监控量测113 li 7.6.1 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113 li 7.6.2监控量测项目的设置114 li 7.6.3监测工作的重点117 li 7.6.4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反馈117 li 7.6.5监控量测频率及测点增减调整119 li 7.6.6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20 li 7.7拟采用的新技术120 li 7.8隧道风险管理121 li 7.8.1风险识别121 li 7.8.1.1自然灾害风险121 li 7.8.1.2隧道不良地质施工风险122 li 7.8.1.3其它突发风险122 li 7.8.2 风险评估122 li 7.8.3 风险处置122 li 7.8.4 风险监控122 li 7.8.5 突发事件应对122 li 7.8.5.1组织机构123 li 7.8.5.2组织机构人员职责123 li 7.8.5.3风险预案123 li 7.8.5.4物资储备124 li 7.8.5.5人员保证125 li 7.8.5.6报告、处理程序125 li 第八章 资源配置方案127 li 8.1主要材料供应计划127 li 8.1.1主要材料供应办法127 li 8.1.2主要材料运到现场的方法127 li 8.1.3材料供应保障措施127 li 8.1.4主要材料供应计划128 li 8.2主要设备供应方案128 li 8.2.1配备原则128 li 8.2.2配备配套选型129 li 8.2.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试验检验设备调配计划130 li 8.2.4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试验检验设备配备数量表130 li 8.3关键设备数量及进场计划132 li 8.4劳动力组织计划132 li 8.4.1劳动组织原则及劳动力配置计划132 li 8.4.2劳动组织原则132 li 8.4.3劳动力管理和培训132 li 8.4.3.1劳动力管理133 li 8.4.3.2劳动力技能培训方案133 li 8.4.4特殊季节劳动力保障措施134 li 8.4.5劳动力组织计划134 li 8.5投资计划134 li 第九章 管理措施135 li 9.1标准化管理135 li 9.1.1标准化管理体系135 li 9.1.2标准化管理要求135 li 9.1.3标准化管理保证措施136 li 9.2质量管理措施136 li 9.2.1质量管理体系136 li 9.2.2组织保证措施136 li 9.2.3思想保证措施138 li 9.2.4制度保证措施138 li 9.2.5经济保证措施141 li 9.2.6技术保证措施141 li 9.2.6.1开挖质量保证措施141 li 9.2.6.2支护质量保证措施144 li 9.2.6.3防排水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44 li 9.2.6.4衬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45 li 9.2.6.5确保沟槽施工质量措施145 li 9.2.6.6浆砌工程施工质量措施145 li 9.3安全管理措施146 li 9.3.1安全保证体系146 li 9.3.2安全管理职责146 li 9.3.3安全管理制度149 li 9.3.4保证安全生产组织措施151 li 9.3.5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措施151 li 9.3.5.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151 li 9.3.5.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152 li 9.3.5.3安全生产检查152 li 9.3.5.4安全技术方案的编制与审批154 li 9.3.5.5施工安全措施费154 li 9.3.5.6安全奖罚措施154 li 9.3.6保证安全生产技术措施154 li 9.3.6.1开挖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54 li 9.3.6.2火工品运输及爆破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55 li 9.3.6.3装碴及运输安全保证措施156 li 9.3.6.4支护、衬砌安全保证措施158 li 9.3.6.5隧道不良地质地段安全保证措施159 li 9.3.6.6通风与防尘安全保证措施160 li 9.3.6.7临时用电及照明安全保证措施161 li 9.3.6.8道床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62 li 9.3.6.9用电、有害气体的控制及劳动保护措施163 li 9.3.6.10冬、雨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64 li 9.3.6.11突发事件应急措施165 li 9.3.6.12治安消防措施168 li 9.3.6.13防汛防洪洞内排水措施169 li 9.3.6.14防火安全保证措施171 li 9.3.7安全应急救援预案171 li 9.3.7.1总则171 li 9.3.7.2灾情预警和报告172 li 9.3.7.3应急反应机构172 li 9.3.7.4抢险队伍172 li 9.3.7.5灾害处置172 li 9.3.7.6抢险步骤173 li 9.3.7.7防灾设备173 li 9.3.7.8灾情、事故搜集和报告173 li 9.4确保工期的措施174 li 9.4.1积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按时开工174 li 9.4.2及时编制实施性施组加强施组的动态管理174 li 9.4.3按时投入各种生产资源174 li 9.4.4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进度监控管理174 li 9.4.5开展劳动竞赛活动175 li 9.4.6建立高效的施工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175 li 9.4.7加强物质储备保证物质供应176 li 9.5环保、水保措施176 li 9.5.1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176 li 9.5.2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检查制度177 li 9.5.2.1施工环境、水土保持规划制度177 li 9.5.2.2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原则”177 li 9.5.2.3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177 li 9.5.3环境保护措施178 li 9.5.3.1减小生态破坏178 li 9.5.3.2噪声污染控制179 li 9.5.3.3水环境保护179 li 9.5.3.4大气环境保护180 li 9.5.3.5固体废弃物处理180 li 9.5.4水土保持措施180 li 9.6文物保护措施182 li 9.7名木古树、珍稀动物保护措施183 li 9.8文明施工183 li 9.8.1文明施工管理体系183 li 9.8.2文明施工措施184 li 9.8.2.1组织领导184 li 9.8.2.2健全管理制度184 li 9.8.2.3加强宣传教育184 li 9.8.3.4文明施工技术措施185 li 9.8.3.5环境卫生管理186 li 9.9冬季施工措施186 li 9.10雨季施工措施187 li 9.11信息化管理措施189 li 9.11.1信息化管理体系189 li 9.11.2信息化管理要求190 li 9.11.3信息化管理保证措施190 li 9.11.4信息化设施建设191 li 第十章 引用的文件及施工规范192 li 10.1设计文件192 li 10.2施工规范192 li 第十一章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96内容简介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设计行车速度:250km/h基础设施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正线线间距:5.0m。最小曲线半径:4000m。最大坡度:20‰特殊地段30‰。列车类型:动车组。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隧道全长9294m。洞内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轨道结构高度为515mm。隧道内铺设60kg/m钢轨。进口明洞采用斜切式洞门、出口为单耳墙明洞。隧道进口段15m明挖法施工其余段落采用暗挖法设计为复合结构支护。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线间距5.0m。隧道纵坡为对称人字坡。隧道编制于2010年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文件大小
5.95MB
上传作者
銘記
文件类型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