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下穿特长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326页(知名工程项目)pdf
内容介绍
城市下穿特长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26页(知名工程项目)资料目录前 言1 第一章 总 论1 1.1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2 1.2.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 1.2.2 地方有关法规和环境保护文件4 1.2.3 国家有关技术规范6 1.2.4 其它有关依据.6 1.3 评价目的.7 1.4 评价的原则和技术方法.7 1.4.1 评价的原则7 1.4.2 评价技术方法.7 1.5 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8 1.5.1 污染控制目标.8 1.5.2 区域环境功能属性及项目周边敏感点8 1.5.3环境保护目标16 1.6 评价工作重点、等级和范围16 1.6.1 评价内容.16 1.6.2 评价工作重点17 1.6.3 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17 1.7 评价标准19 1.7.1 环境质量标准19 1.7.2 隧道内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建议值21 1.7.3 污染物排放标准.22 1.8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24 1.8.1 环境影响识别24 1.8.2 评价因子.25 第二章 建设项目概况.27 2.1 基本情况27 2.2 位置和走向与建设规模27 2.3 主要技术指标29 2.4 土石方平衡及工期安排30 2.4.1 土石方平衡30 2.4.2 工期安排.30 2.4.3 施工场地的布置.31 2.5 占地拆迁32 2.5.1 用地条件及建筑物分布情况32 2.5.2 征地、拆迁情况分析33 2.6 工程设计方案比选.34 2.7 营运期交通量预测.36 2.8 隧道方案设计37 2.8.1 隧道建筑限界37 2.8.2 隧道内轮廓设计.38 2.8.3 隧道平面设计39 2.8.4 纵断面设计40 2.8.5 隧道横断面设计.41 2.8.6 匝道平面设计及服务水平43 2.9 路基、路面工程设计44 2.9.1 路基工程.44 2.9.2 路面工程.45 2.10 绿化、景观工程设计.48 2.11 机电系统及附属工程.48 2.11.1 通风系统48 2.11.2 照明及供电系统50 2.11.3 监控系统51 2.11.4 给排水及消防系统.53 2.11.5 交通工程54 2.12 隧道养护及管理设施.54 2.12.1 隧道养护54 2.12.2 隧道管理设施56 2.13 隧道防水设计原则及等级标准56 2.13.1 防水设计原则56 2.13.2 防水等级标准56 2.14 隧道工程施工.56 2.14.1 隧道施工工法56 2.14.2 湖内围堰形式的选择59 2.14.3 施工方法分段选择.60 2.14.4 弃碴处理61 2.15 工程建设情况及环境影响回顾分析.61 2.15.1 公园内工程段工程概况62 2.15.2 公园内工程段工程施工方式63 2.15.3 公园内工程段已实施的环保措施及环境影响情况64 2.15.4 围湖恢复65 2.15.5 项目施工对鹭岛生态环境影响回顾分析.65 2.15.6 存在的不足及需补充改进的环保措施66 2.16 工程建设与现有路网的相关关系67 2.17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69 2.17.1 路段施工期间交通组织69 2.17.2 西路施工期间交通组织71 第三章 工程分析73 3.1 工程的环境污染分析73 3.2 施工期的污染源分析73 3.2.1 施工期工艺流程.73 3.2.2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73 3.3 营运期污染源分析.75 3.3.1 汽车尾气污染物.77 3.3.2 交通噪声.78 3.3.3 水污染源分析80 3.3.4 固体废物.80 3.3.5 生态环境影响81 第四章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82 4.1 自然环境概况82 4.1.1 地理位置.82 4.1.2 区域地质地貌特征82 4.1.3 气象、气候83 4.1.4 植被83 4.1.5 地震83 4.1.6 工程地质条件83 4.1.7 区域地下水水文地质状况85 4.2 社会环境概况96 4.2.1 市社会经济概况96 4.2.2 区社会经济概况98 4.3 项目周围环境特点及环境主要问题.101 第五章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02 5.1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02 5.1.1 地表水历史监测评价结果.102 5.1.2 地表水补充监测现状103 5.1.3地下水环境现状105 5.2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106 5.2.1 历史监测评价结果.106 5.2.2 2013年12月监测评价.108 5.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12 5.3.1 声环境现状监测112 5.3.2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113 5.3.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120 5.4 振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20 5.4.1 振动境质量现状监测120 5.4.2 监测统计结果分析与评价.122 5.4.3 小结.122 5.5 生态景观现状调查与评价122 5.5.1 调查方法122 5.5.2 调查结果与评价122 5.5.3 评价小结125 5.6 水生生物现状调查与评价125 5.6.1 调查范围与内容125 5.6.2 采样点布设和采样时间125 5.6.3 调查结果及评价126 5.7 流花湖底泥现状调查与评价.129 5.7.1 调查范围与内容129 5.7.2 采样点布设和采用时间130 5.7.3 监测项目和采样分析方法.130 5.7.4 底泥检测结果与评价130 5.7.5 底泥毒性鉴别130 第六章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132 6.1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132 6.1.1 污染气象特征132 6.1.2 预测评价因子138 6.1.3 污染物排放源强138 6.1.4 预测模式138 6.1.5 预测内容142 6.1.6 预测时段142 6.1.7 预测结果142 6.1.8 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146 6.1.9 同类型隧道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类比分析.148 6.1.10 小结150 6.2 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151 6.2.1 预测内容151 6.2.2 预测模式151 6.2.3 预测参数的确定153 6.2.4 预测结果157 6.2.5 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184 6.2.6 邻近隧道噪声环境影响类比分析.185 6.2.7 小结.187 6.3振动环境影响评价188 6.3.1 本工程在公园内与地铁线北延段的位置关系188 6.3.2 振动源188 6.3.3 预测模式189 6.3.4 预测计算模式中参数的确定190 6.3.5 预测评价内容194 6.3.6 预测结果194 6.3.7 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197 6.3.8 小结.198 6.4 隧道南北出入口地段生态景观影响分析198 6.5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199 6.6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200 第七章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202 7.1 施工方案与工艺202 7.1.1 施工方案202 7.1.2 施工工艺202 7.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203 7.2.1 扬尘影响分析203 7.2.2 燃油废气和沥青烟气影响分析204 7.3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205 7.3.1 施工期地表径流、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205 7.3.3 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206 7.4 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209 7.4.1 施工期噪声源特点.210 7.4.2 施工期噪声影响预测211 7.4.3 噪声影响评价211 7.5 施工期振动环境影响分析216 7.6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218 7.7 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及控制措施218 7.7.1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218 7.7.2 水土流失控制措施.219 7.8 施工期的施工场地环境影响及合理性分析.220 7.9 征地拆迁影响分析221 7.9.1 隧道沿线拆迁基本情况221 7.9.2 拆迁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分析221 7.10 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222 7.10.1 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222 7.10.2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222 7.11 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监控.222 7.11.1 施工期的环境管理222 7.11.2 施工期的环境监控222 第八章 环境风险事故分析224 8.1 风险评价工作等级224 8.2 风险识别225 8.2.1 同类事故调查225 8.2.2 物质危险性.227 8.2.3 运营期潜在危险性.228 8.3 风险事故源项分析228 8.3.1 事故原因分析228 8.3.2 最大可信事故及发生概率.229 8.3.3 风险事故源.230 8.4 事故后果分析.231 8.5 风险防范措施.231 8.6 事故应急预案.233 第九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237 9.1 施工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及对策237 9.1.1 施工期噪声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237 9.1.2 施工期振动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238 9.1.3 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239 9.1.4 施工期污水防治措施240 9.1.5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241 9.1.6 施工期生态景观防治措施.241 9.1.7 施工期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242 9.1.8 居民拆迁安置措施.242 9.2 营运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及对策243 9.2.1 环境空气污染控制措施243 9.2.2 噪声防治措施243 9.2.3 振动防治措施254 9.2.4 废水处理254 9.2.5 生态景观环境防治措施254 9.2.6 禁止装运易燃易爆品255 9.3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255 第十章 选线环境可行性及与规划相容性分析.256 10.1 选线环境可行性分析256 10.2 规划相容性分析.258 10.2.1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符性258 10.2.2 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258 10.2.3 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相符性259 10.2.4 与城市建设规划的相符性260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62 11.1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262 11.2 经济效益.263 11.2.1 直接经济效益.263 11.2.2 间接经济效益.263 11.3 社会效益.264 11.4 环境损失.265 11.4.1 汽车尾气废气所造成的损失.265 11.4.2 交通噪声所造成的损失266 11.4.3 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损失267 11.4.4 地表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267 11.5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67 第十二章 公众参与269 12.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意义.269 12.2 公众参与阶段和方式269 12.3 公众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的组成269 12.3.1 公众调查范围.269 12.3.2 公众调查对象的组成.270 12.4 公众参与过程271 12.4.1 第一次信息公开271 12.4.2 第二次信息公开276 12.4.3 公众意见调查方法283 12.5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290 12.5.1 公众意见的分类统计结果290 12.5.2 公众意见代表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295 12.5.3 公众意见反馈与采纳.295 12.6 公众参与结论296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与监测297 13.1 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297 13.1.1 施工期环境管理297 13.1.2 施工期环境监测300 13.2 营运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301 13.2.1 营运期环境管理301 13.2.2 营运期环境监测302 13.3 环保“三同时”验收计划303 第十四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304 14.1 建设项目概况304 14.2 建设项目拟建址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304 14.3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05 14.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305 14.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306 14.4 环境风险分析308 14.5 环境保护措施308 14.5.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308 14.5.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312 14.5 选线环境可行性及规划相容性分析312 14.6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313 14.7 公众参与.313 14.8 综合结论.313内容简介城市下穿特长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26页(知名工程项目)市政下穿隧道工程打通两条“T”型的断头道路。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一级主干道右线全长为2000米左线全长为1991.435米。主线为双向四车道隧道全长1585m(双管长度)。 隧道规划控制宽度为53.5m;道路等级:匝道为单向单车道;设计车速:50km/h;隧道单洞净宽:9.5;隧道最大纵坡:根据城镇道路设计技术标准隧道内一般不超过4%;抗震烈度:按7度设防;排水设计重现期:2年;防水标准:达到二级防水标准;设计净高:≥5m;最小曲线半径:主线200m;隧道设计最大通风量为600m3/s;隧道设计的最大通风风速为10m/s。下穿公园隧道工程段按照设计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放坡结合地下连续墙围护由于采用交通隧道与电力管廊合建形式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层箱形框架结构上层为交通隧道下层为电力管廊及隧道管线通道。敞口段车行道采用U 形结构边墙底厚度500~900mm底板厚度600~900mm对于下部设电力管廊段车行隧道下部设四个管廊。匝道过渡段明挖法施工采用大跨结构。双洞连拱断面。明挖暗埋段分别拟定双箱矩形、三箱矩形和人防三层矩形结构等几类明挖暗埋段结构型式。隧道施工难度大首先是面临复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挑战因为下穿的湖下地质较软又有大面积的水体;此外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民居集中施工必须将民房的基础截断进行托换;在隧道上面还有铁路必须保证列车安全运行。
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属于噪声污染型的项目因此本报告按照导则要求开展了一期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现状监测以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拟建项目经济净现值为106514万元/年环境经济损失合计达235万/年效益远大于损失同时打分法分析表明效益/损失1.1。环境保护措施--1)环境空气: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控制、禁止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机动车通行、降低路面尘粒、保证机动车行驶快捷方便及利用植被净化空气等措施。2)声环境: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本项目将安装通风隔声窗、在隧道北洞口至敞口段终点建密封隔声罩、绿化、修建和加高围墙等为主的降噪措施。3)水环境:废水主要为洞内冲洗、消防及渗漏水无有害物质。在隧道两端及隧道最低点设排水泵房将废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4)事故应急:因隧道属封闭空间若发生火灾事故后果较严重因此建议本项目禁止易燃易爆车辆通行。
……编制于2014年
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文件大小
3.75MB
上传作者
宝宝
文件类型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