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资料网(bbs.99jianzhu.com)千万学习资料下载! 用户登陆 免费注册 | 每日签到 帮助 | 金币充值| 会员中心 | 上传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pdf

资料评价:
★★★☆☆
更新时间:
2017-12-01
下载权限:
免费会员
文件大小:
181.0KB
文件类型:
pdf
下载次数:
建筑论坛:
上传会员:
hfpky
所属栏目:
教育
久久资料网提供了大量的图纸、图集、书籍、方案、教程资料。
本文档为《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doc》,可适用于外语资料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我们知道长期的精神不愉快或紧张会使人出现各种机体病变。这种以精神因素为诱因引起的躯体病变被心身符等。

最新资料免费下载,很实用,喜欢的朋友可以下载收藏!全国最大的共享资料库,等您下载。
本资料为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doc文档,由久久建筑网用户提供,以下为正文内容。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我们知道长期的精神不愉快或紧张会使人出现各种机体病变。
这种以精神因素为诱因引起的躯体病变被心身医学命名为心身疾病。
例如精神紧张对有的人可引起消化系统病变。
初期可仅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吞酸等症状。
如果精神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病变则可能由功能紊乱发展到胃肠粘膜糜烂转为器质性病变成为消化系统溃疡。
这是一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病变方向发展的结果。
相反保持精神愉快会使机体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而有序化的状态使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增强从而起到健身防病和治疗躯体病变的作用。
这是机体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过程。
气功锻炼可使这种机制加强。
我们知道练气功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练功人必须达到入静状态。
所谓入静状态是练功人发挥意识能动性放松心身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由清醒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的过程。
放松心身与排除杂念主要靠自我暗示的方法。
例如本来是大白天站在黄土地上练功你可想象是在月光如洗的宁静夜晚站在河边小树林的绿草丛中想象自己的身体象青松一样挺拔屹立??将自己带入到一种自我创造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去。
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再练功时你就会很快使意识进入到入静状态。
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乃是一种自我暗示与自我催眠。
入静较深时练功人仅知道自己是在练气功大脑除自知练功这一区域保持清醒兴奋外其它部分则进入主动的类似睡眠样的高效率的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叫做“一念代万念”。
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从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全身非常舒适心胸非常开阔整个心身都处于一种有效的放松和美好的感受中。
从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起到健身与治病的作用。
这种心理生理形态过程以及配合呼吸与运动的锻炼是气功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
也是传统气功的真髓所在。
所以我们说气功是人类向自身内部寻找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与科学。
练气功有哪些益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前人对气功作用的总结概括。
近年来随着气功的广泛传播数百万人的练功实践进一步证实前人对气功防病与治病作用的总结概括。
下面介绍一下练气功对健康者的益处。
、预防保健:《黄帝内经》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呼吸有的要求逆呼吸有的要求腹式深呼吸有的要求自然呼吸又如姿势有的要求卧式有的要求坐式有的要求行式有的要求动式有的要求静式有的有套路规定有的无套路要求再如意念有的想象身体如青松挺拔有的想象身体在水中漂动有的想如大鹏展翅有的想如野马分鬃??。
正是这无数的不同才不断地派生组合成千姿百态的不同功法来。
除了医疗气功具有众多不同功法外儒、道、佛、武等各家也都有许多各自的修炼方法。
这样互相纵横比较起来更是差异万千。
但是统而观之医、儒、道、佛、武等各家除各自修炼目的和具体修炼方法、名称不同外总体的修炼手段调息、调身、调神还是相同的。
各家的修炼方法在客观上都可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
总之各类气功功法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内在的实质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有了这一基本认识对于是否可以同时学练多种功法就容易理解了。
一个人如果仅为健身治病目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功法学精学透就可以了。
如果已熟练掌握了一种功法获得了良好效果并对各种气功功法的相同与不同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有兴趣再多学几套功法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如果没有上述基础只是寻求新异同时学练多种功法往往不会很好掌握弄不好也有出偏的可能。
初学气功要注意哪些事项,首先初学者要对气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气功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也就是说学习气功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那种指望通过突击一蹴而就的方式是不可能学好气功的。
也不能错误地认为气功可以包治百病并因此完全放弃其它治疗手段。
气功疗法既有它的适应症也有它的局限性。
有的病可以气功疗法为主有的病只能以气功疗法为辅。
练功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练功时尤其是学功初期出现的种种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积极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应找合格的气功医师指导入门。
这样由于方法得当可以少走弯路。
没有气功医师指导往往因不得要领而出现虽练功时间长但收效不大的结果。
另外有气功医师指导能防止偏差或发生练功“走火”现象无师练功易出偏这就不但不得其效反损其身。
如果无机会在老师指导下练功可与有关疗养院、门诊所等气功医疗单位取得书面联系以函授方式代替亲自指点。
但一定要认真领会练功要领格外小心有问题及时请教及时解决。
另外初学者要根据自己的疾病种类、病情轻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辨证施功方可见效快。
一般说来各功法都有相应的适应症。
某些功法对某些病的疗效更好些选择对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病重老人可选卧功、坐功病轻者可选站立、行走的功法老年人可选养气功不同内脏的病变也可选用相应的加强内脏功能锻炼的功法。
一般说来选好功法后就应潜心练习不宜同时练多种功法。
如果朝三暮四几种功法互相影响会影响练功效果容易出偏。
在初学阶段要按照练功要领和注意事项循序渐进地把基本功练好。
切不可东看看西问问把时间花费在“寻奇求新”上。
因为在基础不稳或是根本还没入门的情况下看多了问多了(例如看了许多练功方法问了许多练功效应和变化)非但无益反而可能造成自己在练功认识上的混乱影响练功。
其它的注意事项如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工作情况灵活安排练功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
练功期间性生活要有节制尤其是重病人更要注意。
妇女经期练功时间不宜过长暂停运动量大的功法不要意守下窍也不要向下体引导过多的意念活动。
最后要科学地安排生活疾病的痊愈、疗效的巩固和健康的保持有赖于许多因素除坚持练功外还要注意精神方面的修养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其它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等。
练功注意事项练功前、要作好练功的思想准备使情绪安定下来。
、练功的周围环境要保持安静。
、练功时光线要调整好不可光线太强避免刺激双目。
空气要流通但须避免直接吹风。
、如有较明显的局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影响练功进行可先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使症状缓解再开始练功。
、练静功时应事先准备好卧功、坐功的床和椅。
床一般用木板床为宜易固定身体不摇晃。
坐椅要高低适宜使腿近于平行臀部下面一般要加软垫或毛毯等以利久坐而不易疲劳。
、宜先排除大小便以便舒适入静。
、宜宽衣松带练功服装以宽松为宜除去手表、眼镜等饰物。
、练静功前可先做几节保健功如叩齿、练舌、摩腹等可以帮助集中思想。
练功中、练功中如杂念过多无法排除时可暂停练功使身体活动一下或做几节动功可帮助排除杂念待杂念减少后再练功。
、对练功中产生的各种特殊感觉应不追求、不恐惧听其自然出现和消失。
对某些特殊感觉的产生有疑问时可于练功后向气功指导人员反映以求解决。
、如练功中突然发生巨响切不要惊慌。
若练静功可暂停练功做一下三线放松功后再继续练。
若练动功稍为镇静一下即可继续练原来的功法。
练功后练功结束时练静功者由静到动练动功者由动到静都要有“收功”的缓和过程不可突然停功以免感觉不适。
具体做法是:先作全身恢复正常活动的思想准备约l,分钟。
然后慢慢地睁开眼睛活动一下肢体两手心相对揉擦待两手擦热后由头面至颈至腹做一次全身按摩再转入正常活动。
此外妇女月经期间可停止练功数日。
或在练功时将腹式呼吸改为自然呼吸将意守下丹田脐下改为意守中丹田膻中这样可减少因练功而引起的经期延长和经量增多。
男性练功者应正确对待练功中的“精满自遗”现象。
如遗精次数过频每周超过次以上可适当采取药物治疗和采用“提撮抵闭”的治疗方法或用兜擦功使遗精次数减少。
练功期间还应避免性生活过多防止消耗精力损伤元气。
另须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保证充足睡眠。
修德练性各家气功都有注重功德、注重武德、医德的规定和理论尽管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但大致观点是一致的。
从这点来看可知注重修德练性也是各家气功修炼的重要内容。
现代修炼之人多数注重功法的一招一式对“以德培道”之重要性认识不清故不能持之以恒去修炼因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说修德练性第一要做的就是:要悟清修德练性的重要性第二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的修炼第三要在现实生活的矛盾中修炼自己而不是躲到深山老林中躲避现实回避矛盾地修炼。
因为现在是气功大普及的时代回避现实的修炼是无法修炼好的。
一旦遇到考验原来所持的水平可能应付不了也可能做不到道德的标准。
因此应当有敢于入污泥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别人贪我不贪并且反对别人贪别人做坏事我不做并且反对别人做坏事既使吃亏也甘心。
这样才能真的心净和心静。
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才能按照真道德修炼才能练成真功夫。
要想修德练性应认识和注重以下几点: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身外之物贪为练功之大忌。
名利地位直接影响着人的物质生活人们难与钱财完全断绝关系。
练功人除却正常的物质生活不可多贪。
有得必有失贪了不该得的东西必有原来不该失的东西失去。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为贪名利花耗了时间和精力必然在学业上少花时间也必然耗费精气神。
练功人要去掉贪心能知足常乐有取有舍对身外之物(名利、地位、财产等)看得很轻不在乎这样才能练好功。
练一身正气没有邪念练气功道德要学会做人。
人正气才正。
人有一身正气没有邪念才能练好功。
懒、馋、色、名、利、嫉妒等均为邪念。
言必信行必果讲真话才能做真人练功人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对小孩子讲话也应如此才行。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
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人讲不讲信用讲不讲真话。
练功人要练到古人之质朴哪能有虚伪、讲假话、言而无信之举,说真话、办真事、守信用才有可能练成真人。
讲医德发扬人道主义练气功能为人解除痛苦有功能者应发扬人道主义治病救人不可以功能谋取暴利乘人之危。
应多行善事助人为乐不断建功立德把从气功收来的钱用在发展气功事业上多建功德才是修炼长功的正道。
不恃强凌弱不以功欺负别人气功界中常有门户之见好斗、好争是无德的表现。
有人恃强凌弱无非为了证明我比你高明我这个功比你那个功高明。
在气功会上打来打去在别人做实验时他去干扰。
殊不知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他欺负比他弱的可有高手来打抱不平这种人就受惩罚了。
因此有德之人不以强凌弱谦虚、谨慎虚心向别人学习以礼貌待人。
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你。
广结善缘多帮助别人才能有宁静才能练好气功。
胸怀宽广性情似水胸怀博大、心胸开阔的人能原谅别人能容忍别人。
这种人站得高看得远不计较小事。
即使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能注意团结他们一道工作。
性情柔似水待人和气遇事不急、不怒。
能谦让、能委曲求全甚至能以德报怨这样才能练出涵养性练出高尚道德来。
尊敬师长虚怀若谷尊师是美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把老师当父母才对。
有的人求师时甜言蜜语过后认为自己高明了可以骂老师可以剽窃老师的功法出书、赚钱。
这种人连起码的人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当练功人。
有的人认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谁也比不上他。
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不知天外有天。
真人不露相总有高人在后头。
练功须知这个道理坚持谦虚待人虚怀若谷才能学到东西才能不断提高。
遇事能解不生真气。
修德练性好的人没有私利遇到什么生气的事、难事都能看到事的发展的另一面都能泰然处之。
因为他们德高、有知识懂得辩证法故遇事能按宇宙规律去分析懂得真道理遇事就都能解得开不生真气。
能不能解难事有没有函养性也是检验一个人修德练性程度的标准。
故在修炼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事来磨炼要耐心耐烦地受磨炼认真地修炼自己才有希望练好。
乐善好施像水一样养万物而不求报道德高尚的人对别人总想给予无道德的人总想多贪别人的“我的是我的别人的也是我的。
”德高之人乐善好施以助人为快。
像水一样养万物而不求报。
水中养了很多很多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可谓养了万物。
但水不求报答它无所求。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尽量帮助别人但不求报答。
因为他做好事没有想到别人的回报也没有想到为自己建功德这时德才真正高了。
什么样的人容易入静,练气功能否入静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练功环境、使用的方法等。
但是这些因素都属于外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这个内因就是指练功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
不同人的心理品质是有差别的练气功时自然在入静的快慢与难易上表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入静呢,从认知方面来讲那种具有感知敏锐、理解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受暗示性强等心理特点的人较容易入静。
感觉敏锐、理解能力强可以使学功人迅速学会练功方法掌握好练功要领。
方法对头、要领正确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知敏锐还可以表现在练功时对体内意守部位的仔细体察上。
这种体察需要注意力的帮助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感知清晰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有助于形成“一念代万念”达到入静状态。
受暗示性也叫做暗示易感性是指一个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通过言语、手势、表情等表面上含蓄的手段施加的含义明确的观念并引起自身心理状态变化。
对气功入静来说受暗示性越强就越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入静状态。
一般来说女性、儿童及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型的人较易受暗示与催眠因而也较易入静。
反之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新事物总是采取批判吸收态度的思维型人受暗示性低因而也较难入静。
从情绪特点和意志品质上来讲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具有良好心境、心胸开阔以及具有为达到目的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人一般较易入静。
《医学入门》中说:“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则心神散乱杂念丛生是难以入静的。
练功是为达到健身治病目的而需长期从事的一种养生活动。
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要想从不会到会、由浅入深从清醒到入静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意志品质。
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浅尝辄止是无法体会到入静的感受的。
除上述心理过程可以影响入静的快慢外由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因素组成的人体个性作为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对入静的快慢发挥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那些用其它方法久治不愈的患者那种患有“绝症”的病人那些对延长生命十分渴望的人当他们意识到气功有可能起一定作用后多能认真学功刻苦训练因而也多能很快掌握方法很快入静而受各种宣传影响对气功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达到虔诚信仰程度的人也多容易入静。
不同类型的人入静也有差别一般说来安静、抑制型的人容易入静活泼、兴奋型的人不易入静。
什么是自发功,人们在公园里常见到一些人在练一种特殊的动功。
这种动功没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站着动有的弯腰动有的躺在地上翻滚??。
人们称之为“自发功”。
“自发功”一词是伴随着前些年鹤翔庄功法的传播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从“自发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创造人对功理的阐述上都认为这种运动是真气“推动形体自发地做出各种促使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动作”。
由此可见强调自发是其理论的重要环节。
由于自发功广泛地传播是在鹤翔庄功法出现后加之功法宣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自发功是近年才创立的气功功法。
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
因为至少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在他的著作中对这种功法作了描述。
而近代一些气功家如蒋维乔、胡耀贞等也都在著述中涉及到这种功法。
对这种功法有的名之为“静动功”有的名之为“外动功”还有的称之为“引动功”、“显动功”等。
也有人通过对这种功法的特点进行分析称之为“诱发功”。
诱发功与自发功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主张自发功的人认为练功时身体的运动不受意识的控制完全是自发的并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出现自发功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主张诱发功的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意识的控制自发功的运动完全是意识诱导引起的即使在运动中也完全被意识所控制着。
例如练自发功的人在接触和学习自发功前是不可能出现自发功的换言之这种运动是在接触和学习了自发功以后才出现的。
由此可见这种运动是通过学习而诱发起来的。
此外介绍自发功练习方法时又明确地采用了暗示的手段。
例如要求练功时要想到松腰、松胯、调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吊着的钟摆这个摆就挂在尾椎骨上垂直吊在两脚当中如果你前后左右一动这个摆就摆动一摆动气就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前后左右的摆动??这时可能就会出现自发动作。
稍懂一些心理学暗示概念的人都可看出上面的论述里充满了暗示内容。
学练自发功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上述内容暗示并按照暗示内容的要求去实践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完全是意识受暗示诱发的。
承认这一点并按照暗示诱发去锻炼可以有效地发挥这种功法特有的作用。
反之不承认是诱发的运动一味强调“自发”强调运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不仅与实际不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指导练功时极易出现大动不已难以自制的偏差。
什么是练气功出偏所谓练气功出偏是指练气功的人由于偏离了练功的正常轨道而出现了不正常的练功反应或产生了不正常的意念或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古人称之为“走火”、“入魔”。
出偏既不同于平常人的一般病症也不同于练气功中“气冲病灶”等正常反应。
练气功中出偏有这样几个特点:所谓出偏必然是练气功中出现的新的异常现象。
这既不包括原有疾病的症状也不包括练功中气冲病灶等正常反应。
例如:李患神经衰弱年练功中仍有头晕、失眠、心悸等这不属出偏这些都是原有症状。
“出偏”必然有违反练功规定的过程如果在练功具体步骤上没有违反规定那么必然有意念上的错误。
例如:张练功中表面上按练功规定做了但他在意念上老想着全身周围都是气结果产生了窒息、胸闷以至气顶在喉咙处不能吃饭这就是出偏了。
出偏比练气功“气冲病灶”的反应大而持久气冲病灶是练功中精气运行到病灶处对病灶处冲击而产生的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也有人会产生兴奋、哭、笑、头晕等现象在停止练功后一般反应能自行消失而且感到比原来舒服。
出偏的反应在停止练功后仍有痛苦。
这多是由于练功方法不当引起气滞在某处而发生的现象如头痛、头晕、精神失常、自发功收不了功等。
例如:周女岁在参加某气功师带功报告后没有掌握收功方法以至持续天中手抖身摇天天哭泣不能自控。
这就是出偏了。
出偏引起的幻觉古怪而可怕有人在练功中看见面目狰狞的人或凶恶的野兽向自己扑来或听见恐吓、伤害自己的声音这些不良反应在停止练功后仍然存在使练功人不能正常生活。
这属于出偏。
什么叫静功和动功,两者有何关系,气功中“静功”与动功的区分是以练功时躯体的空间位置是否变化为标准的。
“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
虽从外形上看不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影响下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内神静”。
“动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
虽从外形上看不断地动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
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如医家吐呐功法、道教周天功法、佛教禅定功法、儒家静坐功法等亦可按练功姿势分为卧式静功、坐式静功、站式静功。
动功按不同练功姿势可以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
还可按有无规定套路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
所谓套路动功是指动作具有规范化的要求从起功到收功的整个过程都有规定的程序。
一招一式一节一段都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做。
非套路动功则没有规范化的动作程序要求和节段招式练功时可凭当时的感觉和心意来相对随意地运动。
非套路动功还可进一步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散手功:是指在纯熟地掌握套路动功的基础上练功时完全打乱原套路的节段程序并在招式上也不象套路动功那么典型仅保留原招式的某些风格具有既取消了原套路和招式又内含与原套路和招式似与不似的韵味特点。
诱发功:也被一些人称为自发功、引动功、静动功等是完全不受套路和招式限制凭借入静状态时体内出现的感觉随意运动的一类功法。
虽然可将气功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不同类别但两类功法也有很多共性。
如在练功手段上均要求调息、调身、调心在练功姿势上均要求放松、自然而且两类功法中的动静都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当然静功与动功在目的性、作用用途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各有所主。
例如静功虽然对形体也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宁静心神培育真气来调整脏腑气机使整体功能活动协调平衡来达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动功虽然也要求精神宁静但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利血脉舒筋壮骨使形体更健壮。
不论是学习静功还是学习动功都要求意识达到入静状态。
因而入静的快慢及入静程度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练功效果的大小。
有些人常常不易入静可以先通过练习动功使注意力能容易地集中到不断变换的动作所要求的意念中然后再转练静功就比较容易达到入静的目的。
什么叫练养结合,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气功锻炼中既要重视“练”更要重视“养”。
“练”是指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摆好姿势放松身体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等一系列的过程。
“养”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经过上述一系列有意识地锻炼以后所出现的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注意集中的静养状态气功界称此为“入静”。
练功人在这时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保持在这种状态中不断地继续进行调整使之能深入发展。
有关研究发现在这种状态中机体的功能渐趋协调免疫功能也会有所增强。
这种静养状态有时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往往一会儿就过去了。
练功人可以在这方面积累经验不断改善。
“养”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在进行一系列锻炼后还不能达到上述的静养状态但如继续坚持下去反而是一种消耗会造成疲劳引起紧张因此这时可休息一下准备再练或结束练功。
气功锻炼过程中“练”和“养”是一个辨证的关系。
若练功不认真不注意调身、调息、调心当然不可能取得效果。
但若一味地“练”而不考虑“养”功效也不佳。
临床上常见到许多练功人由于心情过分急切往往在一次练功中从头至尾不间断地进行“意”和“形”的调整控制结果与主观愿望相反造成不适和疲劳体力无法支持。
每一次练功过程常常是“练”和“养”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
在练功分钟到分钟后一般进入了松静状态这时如感到有些疲劳或呼吸不畅就可以不再去注意“三调”充分体会和享受松静带来的轻松舒适感稍过一会儿可以再采用一些方法进一步调整使气功状态进一步深化。
这样“练”中有“养”可以使火候恰到好处不致带来不适“养”中有“练”可以使养的时间延长和质量提高。
如此做对练功人体力的调节和功效的提高则大有益处。
动功与静功都有内养作用但从功效上来讲主要是依靠静功。
对于身体虚弱和身患多种疾病者尤要多以养为主。
“养”也需要情绪平稳、思想乐观、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等的配合。
练功人应特别注意平时的情志修养情绪波动往往会引起气血紊乱。
临床上常可见到这种情况病人练功很认真功法掌握的也不错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因一时情绪波动往往干扰练功的顺利进行病情也会出现反复。
因此练功人一定要在练功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对年老多病者尤显重要。
什么叫松静自然,放松、入静与自然是气功锻炼过程中的最基本要求。
不论何种功法练功的哪个阶段都必须符合这一基本准则。
一般说来在练功过程中松静自然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悟解和做到却要下一番功夫。
松是指整个身体和精神放松。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之中在觉醒的时候受种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精神和身体常处在紧张状态使身体机能难以正常发挥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
因此练功首先要从消除紧张状态入手把世事劳碌、人生忧患放在一边先使精神尽量放松。
只有精神不紧张才能做到身体的真正放松。
所谓身体放松也不是完全松弛、松懈或松散无力而是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而不僵。
每一种功法对姿势都有一定要求要保持某一姿势必须有一定肌肉群处于紧张状态这和练功放松似有一定矛盾。
其实这时的肌肉紧张是在保持姿势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将矛盾统一起来。
在练功初期由于要求有一定的意念活动来排除杂念这种状态与精神的放松也要统一起来在开始练习时不容易做到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做到松中有紧、紧而不僵。
静是指练功过程中杂念相对减少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入静”状态。
入静程度的深浅反映着练功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练功效果其详细内容已在本书中有关入静的部分谈及。
需要指出的是松与静是同时要求并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进一步放松。
自然是指初练气功时应心情自然姿势动作自然和呼吸自然。
练功中不要用意过强主观追求境界和功夫。
要勿忘勿助似有意似无意。
气功界有“万法归自然”“练功贵乎自然”的论述可见“自然”这一原则的重要。
自然原则要贯彻到练功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首先不论坐、卧、站、行姿势都应做到自然舒适毫无勉强呼吸时也应在自然的前提下宁神静息逐步达到柔、细、匀、长意念活动也应自然即使在入静后偶有杂念起伏也是正常的慢慢会自然过渡到似有似无绵绵若存。
其次在练功初期要求自然主要是要求练功的方法、练功的过程中的自然这往往需要人为地努力才能做到。
只有自然才能具体懂“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深刻含义。
上面所说的松静自然主要针对练功过程而言广义的松静自然即生活中时时也要注意松静自然才能巩固和扩大练功效果并成为更高气功境界的基础。
什么叫意感相依,“意”是指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感”是指练功时产生的各种感觉。
在练功中会出现各种感觉这种感觉有局部的胀、痒、冷、热。
酸、麻有全身的轻、飘、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线上的暖流感觉。
有些人练功中出现这些感觉很高兴认为这是练出成效的唯一标志把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这些感觉上意念跟着这些感觉走有些人练功中从未出现这些感觉看见、听见别人津津乐道于此就着急、疑惑怀疑自己练功不得法不见成效每次都带着一种期望练功寻找人们不适当夸张的那种感觉硬想练出这种或那种的感觉来。
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练功中出现的各种感觉不是练功成效的唯一标志更不是我们练功的目的。
它们是伴随练功过程自然出现的反应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的。
如果拘泥于此就会违背练功要松静自然的宗旨妨碍我们进入更高的气功境界。
各种感觉在练功的初级阶段比较强烈比较频繁。
随着练功的深入各种感觉也在变化越来越细匀平和最后达到心中一片清澈肌体的各种感觉消失了。
对上述这些练功时出现的感觉应该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
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过施加一定的意念来诱导产生特定的感觉以此来帮助入静。
例如施加意念想象两手捧着一碗水用捧水的念头代替和排除其它杂念。
这种意念和感觉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相辅相成的。
什么叫意守,意指意识、意念或精神。
守指集中和保持住。
意守通常是指气功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意守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练功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意守是一个包括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暗示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心理活动的过程。
意守要求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这种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心理学称之为注意。
注意有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之分。
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围事物现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务法。
内部注意是对本身的思想、感情和体验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则有意守身体部位法。
注意还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时的意念有杂念(妄念)与正念之分。
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目的、并经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
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对象是由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而确定的。
要使意识集中在这样的对象上就必须有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
而意守中的正念则是诱导意识达到和维持在入静状态的目的性明确的主动意念。
注意虽然在意守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动中毕竟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随和帮助完成其它各种过程的心理特征。
当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对象上后并不是意守的结束。
练功人利用感觉、知觉进一步仔细地体察身体内部的变化这时机体内部感觉、知觉处于敏锐状态。
而练功人在意守中采用意守某些事务法时利用的是想象手段。
在意识达到入静状态时所进行的自我调整过程如以意领气意气相随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参与。
总之气功锻炼中断意守即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意守在古代称为调心、凝神、存神等并认为“养气在于存神”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
从现代心理学来分析意守的过程不仅是与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暗示等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而且意守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性的自我心理调整过程。
这种认识既可指导练功提高意守锻炼的效率同时气功实践中对意守的认识和运用也将为心理学的研究提出新课题增添新内容。
什么叫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
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
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
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
静功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而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
动功有不少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这有利于初步疏通经络气血疏通后有利于入静。
对于初练功者肢体的动作有助于使注意力集中通过动而达到静是初学者常走的一条路。
静功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虽然没有形体的动作但气血在大脑高度入静状态下按它本身的规律运行它的种种微妙变化都是动功所不能体会到的。
没有形体动作更能专心一意。
入静的程度越深机体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锐这是更高级的气功状态。
在这种气功状态下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自身各种功能的开发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功法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初学者以先学动功为宜然后再动、静相兼最后过渡到以静为主。
在练功时不论静功、动功都要以静为前提。
练静功时要做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动练动功时要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
否则的话练气功和做广播体操没有什么两样了。
具体来说练功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练功进度等如是病人还需考虑疾病的种类及病程等等)把动功与静功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
从体力来说体力差的可以少动体力好的多动一般以不疲劳为度。
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虚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病情好转、体质增强应逐步增加动功达到一定层次后再以静功为主。
从时间上来说早晨先静后动以便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动中去晚上宜先动后静以利于安静地入睡。
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灵活运用。
每个练功人都应根据反馈来的信息及时调节时间久了就能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度”就能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地处理练功中的动静问题。
什么叫入静入静是指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处在清醒状态下又与外界中断联系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的状态。
在主观感受上常呈现“恬淡虚无”的境界。
入静程度取决于功夫的深浅入静境况也往往随气功的进展而步步深入。
初步入静多表现为心平气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意守内容相对稳定对外界刺激反应也有所减弱。
进一步锻炼思绪更加净化主观上仅有一丝息相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
入静再进一步发展就达到了高度入静状态。
这时自觉恬静虚无静若止水或觉轻飘飘如腾云驾雾游荡荡如缕缕青烟其美感可以体会而难以形容。
但出现这种高度入静的机会不多一旦出现应抓紧时机练功这种状态要靠长期的锻炼去逐步达到不可强行追求。
达到高度入静后也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留恋以免造成胡思乱想的弊病。
什么叫上虚下实,关于虚实的概念在中医八纲辩证中是指正气与邪气的比较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有余为实。
这里论及练功中的虚实与八纲辩证中的虚实完全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上虚”是指身体上部(脐以上)轻松虚灵“下实”是指身体下部(脐以下)充实有力。
不论练静功或动功都应保持“上虚下实”的状态这是各种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
练功时不仅姿势的重心要放在脐下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更重要的是意念意守的部位也在中下丹田没有特殊病情不意守上丹田以避免造成上实下虚的情况导致练功出偏。
尤其是掌握好上虚下实的要领通过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病理性的虚实。
如老年人由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出现血压增高、耳鸣眩晕、头重脚轻、走路不稳等上实下虚的病症尤以急躁易怒、感情冲动的人为甚。
经过练功保持上虚下实可逐渐使上述诸症得以纠正。
什么叫“一念代万念”,念指意念。
练气功时意念有正念与杂念之分。
正念是诱导、保持与深化入静状态的意念杂念是影响练功入静的杂乱念头。
所谓“一念代万念”是指用主动保持的恒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头脑中不断涌现的散乱的杂念。
对于初学气功的人来说“一念代万念”是一种练功要求。
它要求练功人采用意守的方法不断地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地进入气功状态。
对于达到了入静状态的人来说“一念代万念”则是指其所处的意识状态。
古人们将这种意识状态描述为“照心不灭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万念”。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以此为依据认识“一念代万念”的实质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种自觉的、有预订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而杂念则属于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无意注意。
练气功就是要将有意注意的对象置于意识中心并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这时的注意广度主要取决于意守的对象。
与此同时那些散乱的杂念在练功人主动的意志活动下逐渐退于注意的边缘直至到达注意的范围之外这时练功人的意识状态正如古人描述那样是“万念不泯一灵独存”。
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的角度分析一念代万念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与自我催眠状态密切相关。
古人早对气功入静的现象进行了准确的总结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这种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心理学早有定论称其为催眠状态。
在形式上稍有区别的是心理学所讲的催眠多是催眠师利用暗示手段来催眠受试者而气功中则是练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来催眠自己属于自我催眠而已。
众所周知催眠是大脑的部分睡眠。
在催眠实施时受试者的大脑皮层除与催眠师联系的部位保持着清醒与兴奋外其它部位处于睡眠抑制状态中。
练气功的情形与催眠完全一样。
当达到入静状态时练功人大脑皮层除自知自己是在练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处于睡眠抑制状态。
从而实现一念清醒兴奋万念睡眠抑制。
总之一念代万念是古人通过练功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句比较准确、生动的练功术语。
然而只有赋予其现代科学的解释才能使人们不仅准确而且更深入地认识一念代万念的机理实质。
为什么练自发功出偏差的较多,练气功没有产生健身治病的效应反而出现了一些持续的使身体不舒服的感觉称之为出偏。
各种气功功法锻炼不当都会出现偏差。
但比较起来练自发功出偏的比率更大一些。
出偏的类型中表现为体动不休和精神障碍的最多。
体动不休是指练功出现所谓自发运动后无法使身体某些部位的运动停止下来致使收功后也呈持续运动状态。
这种难以自主控制的持续运动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苦恼。
自发功理论认识上的错误是造成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
自发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这实际是对运动作用的一种过于偏颇的认识。
运动固然对保持身体健康有作用但不能将其绝对化。
上述对运动的宣传自然给学功者造成一种要追求运动的错觉。
而自发功对运动的过分暗示则是造成体动不已的更直接因素。
自发功宣扬什么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发动起来想控制也控制不了这种含义十分确切的词语对学功者是一个极大的暗示它必然对暗示易感性强的练功人产生强大的作用使他去刻意追求运动随之出现身体运动无法控制的感觉和无法控制的事实这是不懂暗示知识不自觉地、错误地使用了暗示手段的典型表现。
在暗示下大脑皮层运动区出现强烈的兴奋灶使收功后兴奋也不能平静下来。
精神障碍是指学练自发功后出现精神不正常的临床表现并在收功后也持续存在。
这类患者往往在学自发功前就是一个具有精神障碍倾向的人。
这种人本来是不该学练气功的。
当这种人学练自发功入静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被激发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强烈的兴奋灶使学功者呈现精神障碍并且不能自主恢复到练功前的相对正常状态。
这是自发功较其它功法功法引发精神障碍更多一些的原因是由自发功的特点决定的。
本来自我暗示是练功过程中达到入静状态的重要手段而自发功所采用的暗示在诱发起身体的运动后更有利于入静的加速和加深使身体内潜在的精神障碍倾向的因素容易激发致病并难以使其抑制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应禁止具有精神障碍倾向的人学练气功。
为确保准确地鉴别出这类人教功前采用心理量表对学功者进行测量这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手段。
比较适用的心理量表是MMPI量表。
当然这类患者如能在开始练功前设法解除潜在的精神障碍选择适当的功法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练功同时重视精神修养不仅能避免练功出偏还能取得良好的练功效果。
为什么练气功有时会诱发精神障碍,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分离。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
实际上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这些因素能使人产生愉悦感觉有益于心理健康有些则使人产生心理紧张有损于心理健康。
主动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和保持在健康水平有利于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这既是气功锻炼中必须使用的重要方法又是气功疗法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气功锻炼中所注重的“调神”或“调心”主要指调整心理状态。
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下更好地起到保健作用。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人通过气功锻炼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也确有少数人学练气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障碍。
对气功引起精神障碍的临床现象进行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可见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练功者学练气功的方式以个人模仿书本练习者占较大比例
也有一些是气功师个别教授和参加机体训练者。
气功功法种类包括各种动功和静功尤以自发动功类多见。
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测验结果显示这类患者有明显的精神分裂和人格方面的障碍、情绪抑郁和易激惹比正常人更容易接受暗示依赖性强。
表现为对自身躯体功能的过分关心和疑病主诉。
另外有社会交际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障碍和幻觉等特征。
这种与气功有关的精神障碍在现代精神医学中尚未见详尽描述。
临床症状表现为类神经症性、类精神分裂症性、情感性和偏执性等精神障碍临床症状群具有气功疗法的某些特征往往不能归入现有的精神疾病分类应视为与我国特殊文化传统和观念体系有关的一种跨文化性精神障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除了与某些气功功法不够完善和盲目自练缺乏指导有关外还与患者练功前的心理素质、个性缺陷等心理因素有关。
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变化既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效应也可能有异常的心理效应。
练功人如果不注意加强精神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即“修身养性”只是强行入静并过分暗示解除自我控制当入静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不良后果。
防止这类情况的出现可在教功前对学功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测量例如可采用MMPI量表以鉴别是否具有精神障碍倾向。
什么初学站桩时常有肩背沉重感,站桩功是室外练功场所最常见的一种静式功法。
因其方法简便易学易行并且是学习气功的基本功法所以很受练功人的重视和喜爱。
但是初学站桩功时学功人常有肩背沉重感出现甚至感觉越来越重使练功难以坚持下去。
因此正确认识肩背沉重感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是初学站桩功时的一个经常遇到的实际而重要的问题。
肩背沉重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正常反应:站桩功要求练功时按特定的招式保持一定的练功姿势尤其是两臂和肩部不仅要放松而且两臂还要按要求形成报球、下按、外撑等各种姿势。
对于初学站桩的人来说由于过去没有受过这种肩臂肌肉长时间保持一定姿势的锻炼所以站桩时间稍长势必造成肩臂部肌肉疲劳从而出现肩背沉重感。
这种情况是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的完全属于正常反应。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任其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以后这种沉重感觉就会逐渐自然消失。
、肩臂肌肉紧张:站桩功要求姿势上保持完整均衡挺拔舒展在保持一定姿势的基础上肌肉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但是大部分初学者一开始难以做到这一点肩臂部肌肉不仅松不下来而且越来越紧感觉也越来越沉重。
这种情况要与正常反应区别开正常反应时肩背部的肌肉尚松软沉重感也可忍受并且会随着练功次数增多沉重感会逐渐减轻消失。
而因肩臂肌肉紧张造成的沉重感的突出特点是肌肉僵硬沉重感难以忍受并且越来越重难以坚持练下去。
解决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放松肩臂部肌肉使肌肉从僵硬状态中解脱出来自然会使沉重感逐渐减轻消失。
、练功时间过长:本来学练气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做到火候适度循序渐进。
但是有的练功人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期内收获神效因而每次花费很长时间学练气功产生人为的疲劳出现肩背部沉重感。
这种原因造成的沉重感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练功很长时间后出现并伴有腰腿疲劳感。
纠正的方法是合理按排每次的练功时间在练功时间上也做到火候适度。
、调身不够:站桩功虽是静功要求外形上静止不动但是这个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纹丝不动。
那种只知机械地静止不能随时根据身体内部的感觉变化调整姿势的人必然出现肩背部沉重感。
纠正的方法是正确认识静功之静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完全可以根据练功中身体内部的感觉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使身体始终保持舒适圆活的状态。
<<上一页下一页在本站查看更多关于气功,养生,经络,静坐的文章上一篇文章: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二)下一篇文章:道破玄机您可能对以下文章还有兴趣为什么练气功有时会出现幻觉,有人练气功时突然觉得眼前出现景物或听到某种声音嗅到某种气味这是出现了幻觉的缘故。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时能产生相应的感知觉。
而幻觉的出现则不象感知觉那样需要当时有客观事物的刺激。
幻觉是一个人由于当时的特殊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把某种观念或大脑记忆中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表象当作了知觉。
例如处于发高热状态的人有时就会虚幻地听到有人在骂他。
练气功出现幻觉时练功人也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入静状态或称作气功态。
这是一种既不是平常清醒也不是普通睡眠的意识状态。
是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清醒与睡眠中间的过渡状态这种状态的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催眠状态。
但是气功态与普通心理学所指的催眠状态又有重要的区别:普通催眠状态多由催眠师采用暗示手段引起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或状态气功态是练功人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在有明确目的的(健身治病)前提下主动地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状态自然睡眠过程中由清醒到睡眠间经历的催眠状态时间短暂不可控制气功态则是练功人有目的地使自己的意识达到催眠状态并且人为地控制停留在这个状态中使之既不进入睡眠也不回到清醒状态中来。
心理学早已证实当人的意识进入催眠状态时可先后出现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
其中均等相是强刺激与弱刺激都引起同样反应反常相是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超反常相则是阳刺激引起阴性反应即该兴奋的反应反而被抑制而该抑制的反应却反常地兴奋起来。
在正常生理状态通常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阶段时间短暂故催眠时相不甚明显但是在大脑皮质活动受到削弱特别是处在受损害的病理状态下催眠时相就很容易出现而且某一个时间阶段可能持续相当长久。
如果超反常相持续时间久则可出现幻觉、妄想及其它一些变态心理与行为。
上述心理学早已证实的内容可以轻易地帮助我们明白练气功时出现的幻觉完全是意识进入催眠态时过渡或滞留在超反常相的缘故。
明白了这一机制就可在练功出现幻觉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滞留在超反常相阶段的意识迅速通过超反常相而消除幻觉。
为什么有时练功心情愉快却又泪流满面,在练气功的人群中有时能看到有的练功人虽然没有哭喊但是泪流满面。
有人以为这也是内心的压抑在练功入静时冲动出来造成的。
然而待收功后进行询问练功人会告诉你他们流泪时全身感到非常舒适心情非常舒畅心胸也非常开阔并无苦闷压抑可言。
这种练功时心情愉快却又泪流满面的情况该怎样解释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泪液分泌的知识。
眼泪是由泪腺产生和分泌出来的。
泪液当中含有少量蛋白和无机盐。
此外还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
平时除睡眠外泪腺不停地分泌出少量泪液通过眨眼的动作敷布到眼球表面起着滋润和保护眼球表面的作用。
泪腺的分泌主要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泪液的分泌就增多。
练气功进到入静状态后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这一变化起着决定其它多种变化的主导作用。
泪液分泌的增多恰是这些变化中的一个。
换言之练功时心情愉快却又泪流满面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多。
在我们每人的下眼睑内角与鼻腔之间有一小的管状结构称为鼻泪管。
它的上端开口于下眼睑内角下端开口于鼻腔。
通常情况下泪腺是不断分泌的。
泪液敷布眼球完成滋润保护眼睛的作用后缓缓地流入鼻泪管内进入鼻腔后散发掉。
这一循环过程正常时可以保持平衡使泪液不会外溢。
当患感冒引起鼻泪管发炎肿胀时泪液不能正常流入鼻腔可出现流泪的症状。
而气功入静时所表现的流泪并非因鼻泪管阻塞而是由于泪液的分泌量增多过多的泪液来不及完全经鼻泪管流入鼻腔只能直接溢出从而出现泪流满面的情况。
其实这也可以用来说明您练功已经达到了入静状态。
为什么有些人练气功会出偏,人们在学练气功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一些练功效应这些效应中很多是正常效应但有时也可出现异常效应。
一些异常效应持续时间较短经过适当调整后会很快消失。
也有一些异常效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持续存在逐渐引起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我们将这种因学练气功而造成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身障碍叫做练功出偏。
古人将它称为“着相”、“走火入魔”等。
常见的气功出偏中最多见的是各种感觉障碍如周身气串感、气冲头部感、胸闷憋气感等此外还可出现各种外动不已的现象而学练气功后出现精神异样改变有时也可见到。
为什么大多数的人练气功获得了良好效益而有的人却会出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学练气功的过程来分析。
学练气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练功人学习有关气功理论和方法并在此指导下进行具体练功实践将这种练功行为变成条件反射逐步深化固定下来的过程。
由此可见对有关理论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练功方法得当与否均可决定学练气功时是否出偏当然还与练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体质有关。
、功理本身错误引起出偏例如有的功法创编者在功理方面宣传:“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发动起来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从而造成不少人练功时一味追求所谓“自发运动”出现大动不已的现象。
、功理正确但学功人学练气功时理解错误或教功人水平低不能正确表达教错了方法均可引起练功出偏。
、除上述原因外学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暗示易感性强的人对错误的理论和指导也照样容易产生反应又未能及时纠正形成练功出偏。
长期处于心情压抑有心理障碍的人练气功后又未能重视相应的精神修养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解除了内心的抑制出现情绪激动等现象个别人出现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过程及个性特征的失调导致精神障碍。
、其它象练功实践中的异常刺激也可引起练功出偏。
如在练功入静过程中没有心理准备突然听到喊叫、巨响、出现受惊现象造成惊慌失措、恐惧等偏差。
此外所学功法不适合自己的体质、病情也可能导致练功出偏。
例如高血压患者选择了意守上丹田的功法可引气上行出现头胀、头痛或使病症加重的偏差。
为什么初学气功时肠鸣作响、排气增多,初学气功的人尤其是集体练功时经常可以听到练功人的腹部不时出现较响的肠鸣音甚至从肛门排气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这是一种正常的练功效应。
这种情况是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引起的。
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机构总称为植物神经系统。
也有人根据内脏活动一般不直接受大脑主观意识的支配而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除个别器官外多数器官内脏是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
胃肠就是较典型的接受双重神经支配的内脏。
一般情况下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胃肠平滑肌抑制收缩力减低使胃肠活动减弱。
相反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收缩力增强造成胃肠活动增强。
实验研究表明当练功进到入静状态后可出现一系列内脏功能活动的变化例如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唾液和泪液分泌量增加胃肠道活动增强等。
这些内脏活动的变化都是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的结果。
也就是说气功锻炼直接影响了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具体表现在消化系统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有力活动增强。
胃肠道功能的这种变化具有推动食物和肠腔积气的下行的作用就造成初学气功时腹部不时出现较响的肠鸣音以及从肛门排气增多的情况。
这种情况随着功法的熟练和胃肠功能的协调会逐渐减弱消失。
初学气功时肠鸣排气增多的情况在中医认为肝郁气滞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
怒气伤肝使肝失疏泄导致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病变出现胸胁腹胀痛等症状。
从神经生理学看当生气或情绪激动时直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在消化系统可造成胃肠运动减弱消化吸收降低以及肠腔积气出现胀痛的症状。
当患者学练气功进到入静状态时因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功能活动被调整最大的就是功能处于失调状态的胃肠道。
通过胃肠活动由弱变强消化吸收功能提高以及肠腔积气的排出肝郁气滞的病症随之消失。
由此可见气功引起的肠鸣排气反应不仅是调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也是中医所论述的开郁导滞调畅气机的过程。
实际练功中个别人拘于面子该排气时不好意思排出常可引起腹胀、腹痛的不良反应有碍练功深入。
对此应有正确认识不必过虑。
亦可选择家中或其它完全可以放开的环境使之自然

初学气功怎么运气电子版资料下载

初学气功文档免费下载

初学气功入门可适用于个人技能提升

学习资料 50页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推荐